浅谈教师的角色——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浅谈教师的角色——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心理学 吴琼霞
现象:高一某班的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教学风格各异,对待学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语文老师尽职尽责,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非常细致,学生每天的作业、课外阅读内容、早读课内容每一项都非常具体,易操作。而英语老师则是开放式的,除了必须的作业规定以外,课外作业、阅读、早读内容均由学生自由选择。那么问题来了,一学期以后,语文早读,学生们非常清楚的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而英语早读,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读起。
现实中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高中生应该如何的学习,高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
英国教育家纽曼提出的“自由教育”,指出高中学段是后义务教育,前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精神。高中教育的定位,不仅仅是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还是为成人、未来的公民做准备,更加是为终身发展做准备。终身发展,需要高中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所需的核心能力。高中和初中不同,从学习的方式上来说,需要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课改的深入人心,整个教育观念也在逐渐转变,中学的教学实践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于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与灌输,到强调学生主体,作为主动的学习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已经开始启动,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要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以浙江出台的方案为例,浙江高考总分750分,共有35种组合。高考改革的趋势对于学校而言,需要去落实学生前所未有的选择权。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科技飞速进步,人才竞争激烈,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未来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角色需要更准确的定位。对于高中生,教师应该最小程度干预,适当放手给空间。创设自由的情境,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主权,从而发展学习的自主能力。笔者认为,教师的角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定位。
1、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让他们“想学”,做学生动机的激发者。
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动机是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动机是内在的,包括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学习的价值意识、学习信念、学习兴趣、归因倾向、目标定位等。学生如果没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仅在外部压力和要求下学习,就不可能自觉的去确定学习目标,启动学习过程,所谓自主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内在学习动机是评判学习是否自主的重要依据。所谓的自主学习,需要学生本人对学习的方方面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有着自我驱动的学习动机,自我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调节学习策略,自己计划和管理学习时间,并自己判断和评价学习结果。如果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方面都必须依赖于教师和他人的调控,若缺乏他人的指导学习无从下手,这就谈不上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核心特征是自觉性,即目的明确且独立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目的和动机,或对感情和行为的支配过程中,不屈服与外界(家长或老师)的压力,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独立自主决定并且付诸于行动。
高中生一方面开始独立,具备一定的自我选择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还有着依赖性,为自己所做的选择负责的动机、自信、意志力等很弱,如果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性支持条件,比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等,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增强其内在动机、好奇心和接受挑战的愿望。如果教师只给学生提供控制性支持条件,比如严格规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等,完全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学习行为受外部动机的控制,短期内看学生的表现会不错,相应的时间他们可以完成规定的任务,然而这样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不会高。教师首先需要给与他们情感上的支持,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
近几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很多的研究也给出了支持。学生自我投入越多,行为的自主性就越高,因而,内部动机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的力量也不容忽视,赛里格曼的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积极情绪体验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内部动机的形成,进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及其他的活动过程中创设更多情境,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如何做”,做学生的指引者。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能力,做为一种能力,学生并不是生而就会,它经历了一个从他主到自主的发展过程。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但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然而这样的帮助并不是一直安排他们的学习内容,框定他们的学习时间,而是需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最小程度的干预。
高一刚入学的学生,大部分都沿袭初中的方式,停留在依赖老师的学习上,老师布置什么任务,就完成什么任务,老师要求什么时候完成,就什么时候完成,任务完成意味着学习结束,他们还处于被动学习阶段,不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老师一步步的培养,教会他们确定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计划,包括:学习内容及方法的选择,如何有效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在课外学习过程中如何自控等等。在这过程中,不断去监控,并得到反馈,从而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维持自主学习的兴趣、建立信心,鼓励学生坚持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对于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来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依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基础以及兴趣,通过多个渠道去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了解自己的认知风格与学习习惯,可以据此安排学习活动,在课外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目标,调节和控制自己课外的学习行为,合理的分配学习时间,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恰当地调整学习过程。
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帮助,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性意见。由于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学习兴趣和需求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学习策略和认知特点所表现出的差异,以及他们对于未来生涯规划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各自对于学习内容、学习策略以及所选学习材料的需求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不同认知能力去给与针对性的指导。
在学习的规划阶段,教师要向学生讲明所教学科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学科特点和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前的心理准备工作;激励学生认识自己并做好学科的学习规划,近期及远期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或者干扰时,可以帮助和鼓励学生,做他们动力的维持者,让他们坚持学。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随着学习的进行,学习困难的增加,有可能会因为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情绪上的烦恼,身心的疲劳、学习动机的减弱或者其他外界的干扰因素而中断当下的学习,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帮助他们把脉,教师帮助他们确定学习内容,选取不同学习策略,提供他们的学习反馈,帮助他们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学习困难。在学习的检测和评估阶段,教师应对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适时的反馈,为学生的自主评价提供指导,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自主计划和管理学习的能力。
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听取他们对于教学的反馈意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他们提出合理的自学建议,与此同时,可以通过QQ群、校信通、网络课程或者讨论、作业等形式去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效果,监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等等,逐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就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深刻见解,他指出“除了使我们的学生不需要总是有人教,我们的教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呢?”学生应当是自己学习真正的主人。美国教育家卡赞扎克也曾经说过: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当肯于把自己当做桥梁,邀请学生跨上这座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造自己的桥。做为一线的教师,我们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把知识交给孩子。正如美国心理学家Bruner所说:“学习者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主动地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习者只有通过自己练习、探究和发现,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才能成为有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做他们动机的激发者和引导者,创设轻松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拥有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有效的促进他们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