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课堂实录

《像山那样思考》

发布日期:2017-11-01 14:12:39     来源:yangpeiming

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课前,大家都对课文进行了认真地预习。高老师将大家发现、思考的问题发给了我,昨天晚上在宾馆,我将大家的问题看了,并梳理了一下,一篇文章中,同学们发现了有将近150个问题,当然,有些问题是重复的,我把这些问题归纳了一下,大致上呢,有这样一些,咱们先来浏览一下:

PPT1:

问题集锦:

1、像山那样思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何琪、胡航宇、缪杰豪、李俊晖、吴柳、任意……

2、题目可否改为“来自荒野的启示”——谭锦涛

3、文章为何要花这么多笔墨描写狼嚎对不同人或动物的不同影响?

4、相比人类,山究竟知道什么?

5、为何狼的嗥叫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6、为什么说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所以它能“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那么,鹿、松林、猎人等为什么不能客观的聆听?——陈煜华

 

PPT2:

7、文章一定不仅仅在写狼与鹿和大自然的和谐,它到底旨在警醒人们有关什么的问题?为何和平也会有危机?竞选又和这有什么关系?——程当

8、文章主要在写“狼”与“鹿”,题目为什么是“像山那样思考”?——薛可可、顾珂宸

9、文章结尾提到“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和平”背面是什么?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渐渐趋于和平的同时,(相对于世界大战),人与自然的和平为何会受此创伤?人类为此应有哪些举措和反思?——项宇奇

10、这篇文章的主旨:A不要破坏生态平衡?B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长远危险,要客观长远思考?——陈慧琳

 

PPT3:

11、第一段第一句话的含义,是否有一语双关?——陈慧琳

12、为什么第二小节作者会说“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狼的呼唤?——刘禹舟

13、文章第五段写到“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第六段却又说“在看到这垂死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还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狼越少越好)”,为何仅一只老狼的死(绿光)就能给作者带来如此的转变?这是否真实?若的确真实,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项宇奇

 

PPT4:

14、为什么杀完狼后太多不去杀狼,或者再放几匹狼?

15、作者说“像山那样思考”,自然是以山为中心,作为思考的重点,自然是有益于山,但又未免对人类的利益有所损坏,为何不直接提倡“换一种适合人类的方法”来思考?

16、作者认为太多安全可能会产生什么长远的危险?我们又该怎么办?

17、到底该不该灭狼?

18、人类究竟该如何对待“安全”与“威胁”?

19、最后一句,作者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我们能从城市获得同样的启示吗?为什么?

 

PPT5:

20、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多样,其中,议论中突然出现的记叙是否显得突兀?这种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对于高中生的写作又是否适用?——项宇奇

21、文章为什么要写2、3、4、5、6节,为什么不能像我们小学学过的那篇《帕米尔高原……》一样,直接进行对人类消灭狼的现象的交代,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我觉得还有更深层的目的吧?为下文铺垫?暗示主旨?——陈慧琳

 

师:第一类问题,问的学生特别多,像山那样思考,山是什么样的?它的内涵是怎么样的?有一半的同学在关注这个问题。还有同学关注的是,我们的题目可不可以变一变?我们来看题目,有些同学署名了,有些同学没有署名,因此,不知道是谁提的这个问题。再看,还有——刚才几个同学思考到三遍四遍了,才提出这样的问题。项宇奇同学提出了若干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提的多,也丰富。上语文课,我们不但要提出问题,还要去认真思考,提出若干个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同学不光是读这篇文章,还想到了小学的一篇课文,把这篇课文拿过来,建立了关联,来探讨。

生:点头思考赞同。

师:咱们把150个问题集中在以下:思考第一个问题,老师在刚才呈现下面问题,比如说项宇奇同学提出的问题,我把他的问题打散了,没有项宇奇同学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的呈现,我没有这样呈现,是吧?我是分的这么多块,大家思考一下,你有没有发现,老师这么多问题之间,呈现什么样的规律在里面?

(学生思考)。

师:咱们再一起来往回看一看,你比如说,这一板块,你想想看,老师呈现的大家的问题,我们要思考哪方面问题?我们主要要探讨什么?你看,题目?探讨题目的含义,探讨文章,为什么要写什么东西?探讨狼嗥叫的具体内涵,探讨山,所以,这一块,我们更多是依附这篇课文的内容,从宏观上进行思考的,大家发现了很多东西,这是依附于整体感知的,咱们再来看一看,这一块的问题呢?

(教师带领学生翻看前面的PPT)

师:稍微变一变,这个板块啊,咱们主要就是思考这篇文章的写作主旨,这个文章主要写什么,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研究了这样一些内容。这个板块主要研究什么?大家看第一段写什么,第二节写什么?第五段写什么?第六段些什么,咱们研究课程中的具体的内容,咱么就课堂上细节产生了哪些困惑?

(教师带领学生翻看前面的PPT)

师:这一块呢,这一块咱们研究什么呀?想想看,课文中所写的内容,给咱们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学生思考)。

Ppt7:

学法一:读出问题,分类整合

 

师:这块呢!它研究什么?研究的这篇课文的结构章法对吧?

生赞同。

 

PPT6:

1、为什么要将问题进行归类?

2、归类的标准是什么?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的问题至少可以归纳成五个大点:有宏观性的感知这篇课文内容的,也有去探讨这篇课文的写作信息的,也有去探讨这篇课文中的写作细节的,还有去琢磨这篇课文给咱们带来的阅读启示和感悟的,也可以研究这篇文章的章法,那咱们现在思考咱们把这五个点放到一块汇总起来,它就构成了咱们学一篇语文课的应该关注的五个点。因此,这篇文章咱们能看见什么事情啊,就立刻知道,于是,咱们可以发现我们要把一篇课文读懂,我们首先就要做这些事,咱们读一篇文章啊,首先就要有概括性,咱们思考一些小问题,将近150个问题,那么多,为什么要进行一个归类呢?咱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归类呢?这就是咱们要关注到的,刚才我们讲,我们把书内容上面信息上面,细节上面,感悟上面,结构上面,按照下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这就是建立阅读的速度与质量,也是咱们以后不管读什么样的书,我们首先就要干什么呢?读的过程中,我们大脑中不断的产生问题,你读的第一句话,它写的是什么呀?第二句话,为什么这样子写的啊?一边读,一边发现问题,那么,发现这么多问题,很散啊,150个,那么,咱们怎么办呢?按照一个标准来归归类,然后再来思考,再来进行探索,这个是咱们学习一篇课文时,要做的的第一步,要读出问题然后归类,第二个,咱么要思考的,咱们发现了将近150个问题哦,咱么这节课只有40分钟啊,都研究吗?那肯定不行啊!那么,就要思考,什么该研究,什么不该研究?刚才,我五个板块问题里面,如果有一个问题不研究的话,你觉得那个问题不用研究?

 

PPT8:

学法二:突出重点,深入思考

 

学生思考。

师:你说是哪个问题?

生:狼要不要消灭它?

师:狼要不要消灭它?这个问题。那也就是说,咱们第四个板块,这篇课文的内容给咱们带来的阅读感悟,阅读体验,这个,咱么可以不研究,为什么不研究呢?咱们不能这篇文章上了环保,咱们研究环保,那篇文章上了《中国石拱桥》,咱们研究怎么造个石拱桥去,咱们要从咱们语文的角度研究,那,什么是语文的角度呢?主旨,内容,方法,这样的一个细节展开研究,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要想学好一篇文章,咱们把该抓的东西抓到。

师:好,咱们开始学习前,先做一个热身,讲了这几个问题之后,咱们该思考了,咱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也思考了,发现了将近150个问题。老师在读这篇文章时,发现了一个大家都没发现的问题,还挺有意思的,这篇文章有个独特的地方,它有插图,是吧?

师:这篇文章题目是《像山那样思考》,写的最主要的是什么?

生:狼!

师:那你想想看,那你写《像山那样思考》,主要写狼,应该插一个什么呀?你或者插一座山,或者插一匹狼,怎么插个鹿在那地方?还挺好玩的吧,琢磨琢磨。

学生思考。

师:没有标准答案,咱们随便聊聊,你说——

生:(大致意思,听不清)首先,这张插图在第七自然段尾处,第八自然段的开头,应该是为文所配。其次,人将狼消灭的差不多了,鹿群的增多,导致山上的植物也不够鹿群吃,因此,插图的右下角有只快饿死的小鹿。

师:好……(听不清)后面同学继续。

生:我觉得插入这幅画,比较祥和,在这种祥和的背后,隐藏着一丝的威胁。

生:(补充)我觉得,插入这幅祥和的图,正好和文段所描述的内容形成对比。

师:嗯!你觉得,正好形成对比。好,咱们再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不插这个鹿了,插狼,你觉得画一匹什么样的狼,比较恰当呢?来,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他可以画第四小节中描写的那个画面,就是狼当时正在涉过急流,然后,在白色水花中,然后,在旁边画几个峭壁上的人正用枪瞄准着它。

师:嗯,把它变成一个漫画插图的感觉。好,再请同学聊一聊。

生:我觉得可以直接描写被打死的狼,

师:直接描写被打死的狼,鲜血淋漓的在那上面?

生:嗯!

师:好,你呢?

生:我觉得也是画一匹垂死挣扎的狼,我觉得可以把第六段对它眼神中的描写画得更具体一些。

师:那现在问题来了,咱们觉得可以画一只垂死的狼,那么,编者为什么不找人画狼插进来呢?而插一头鹿在这个地方?

生:我觉得他可以通过这幅鹿的画面,表现出大量捕杀狼之后造成的后果。

师:嗯,表现出造成的后果的,好,请坐。咱们刚才讨论了这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如果我们画一匹垂死挣扎的狼,旁边是一头快饿死的鹿,从审美角度讲,并不美……此外,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鹿是一个吉祥的,代表着升官发财的这么一个东西,它常出现在我们中国画的画面中……还有,画一匹垂死的狼,也可能会影响到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培养……

师:我们插一幅图,往往是按照我们的心愿进行的。但是,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这幅图不是最能体现《像山那样思考》的主题,它不是最能代表编者的心愿,这也可以说是人类的自我欲望的体现。这个小的问题,我们看过之后,咱们该研究的问题,这篇文章题目是《像山那样思考》,刚才大家也提了很多问题了,山是怎样思考的?请看大屏幕。

学生看大屏幕。

师:这是课本中有关山的内容,这么多,大家一起来把这些句子齐读一下。

学生读。

PPT:

1、在这些明显的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2、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认识不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

3、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那垂死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还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4、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山的恐惧有更充分的理由: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内就可被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

5、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的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

6、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师:现在咱们思考,像山那样思考,山的思考具有怎么样的特征呢?

生:山的思考很客观。它没有像人一样的主观臆断……

师:客观,好的,请坐。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山可能更像是一个旁观者的形象……

师:你提到了一个很好的词汇,“旁观者”!山是一个旁观者的形象来看待这一切的,因为是旁观者,所以就相对来说较为客观了。

生:我觉得山的思考更长久……

师:嗯!好的,长久,客观。

生:我觉得山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更冷静的追问和判断每个事物背后所隐藏的东西,不像人类那样主观臆断。

师:你觉得他能够客观的看待事物,有什么证据吗?

生寻找,没找到

师:好,没找到,没找到也是你的一种主观感受。这位同学继续。

生:我觉得山能够长远的思考人类,正如第5自然段中所提及的,那个年代,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杀死狼是为了能够调整平衡,这种认为很是目光短浅,但是,山不是像正常一般人所想的那样,它思考的是这一现象背后会带来什么……

师:好的,请坐。几位同学的回答中发现,概括起来,咱们的山的思考具有怎么样的一种特征呢?

教师板书:客观、长久、旁观者、无利益冲突。

师:这是我们刚才在研究中发现的。有了这样一些东西之后,我们发现,山应该是这么样的。刚才读这六个句子中,还隐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咱们看第一句话,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也只有山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这里写到了“客观”再看第四句话:思考,鹿,如果在一个没有狼群的地方,不用任何警觉的吃着山坡上的树草,晒着太阳,唱着歌,试问,山是不是能够客观的聆听鹿的歌唱?

生思考。

师:山听到鹿的叫声时是怎么样的?来看课文怎么写的:“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像山那样去思考,我们强调山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是不是绝对的客观?

生:不是!

师:对,所以是建立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旁观者的角色上面的,山看待狼,它能理解狼,因为狼对它而言,有什么关系啊?你说说看。

生: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然后可以说狼可以保护山的这样生态环境。

师:对它进行保护起来,是吧?好的。狼是山的一个保护者的形象, 对山在聆听狼的存在过程中,用一种客观的理解来看待。鹿是一个破坏者,所以它对鹿是极度的恐惧,这是咱们在这段关注到的。咱把这段问题拿出来看,咱们在研究山具有什么样的思考特征时,咱们也做了一个学法上的一个训练,咱们把有关山的几个句子全部给它拎出来,放到一块来进行归纳,没有把文章从头到尾进行提炼,也就是:对山的研究,我们要研究一个重点,把集中的相关信息拎出来,放到一起研究。

PPT9:

学法四:筛选信息,归纳提炼。


师:好,在一定程度上,山的思考是客观的,长久的。但是,我们人类的思考呢?却达不到这么一个高度,所以,我们人类需要向山学习,那么,于是,我们题目说的,象山一样思考,前面应该填空什么呀?

生:人。

师:对,人应该像山一样思考,潜台词是“人并没有象山那样思考”,那么,人没有象山那样思考,人是怎么样思考的?你来说。

生:人思考总是把眼前利益放在第一位。

师:关注眼前利益,以后的事以后再说。你说。

生:考虑自己,而后考虑其他的。

师:利己为主题,而这是一个人的思考。好的,咱们先抓着人的思考特征在利己,所以,需要像山那样学习,学习的是相对是客观一点,尽可能去利他,那咱们现在看,除了人应该象山那样思考之外,前面填空开可以填什么呀?

生:比如说,还可以是我们社会、我们政府。

师:社会、政府。还有人构成的各种群体。这些应该像山那样思考。如果从文章里看?鹿群也应该像山那样思考。鹿群应该怎样像山那样思考呢?不要思考。(生笑)

师:你觉得狼应不应该像山那样思考?狼的思考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类似的,狼也是客观的,好,咱么看一看,在这里的,其实除了人,狼也应该学习,鹿也应该学习啊,都应该像山那样去思考,都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文章写狼写了两大块,一开始写了一个细节,狼一家子呢,其乐融融的,此刻,是没有血腥的。文章开头写到狼的嗥叫声,以及其他一些其他的细节方面,这是咱们在这一块要了解的。另外,人应该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别的呢?提到的鹿,提到的树木,包括那些羊群,牛群……比较一下,分析一下,找找特征。

PPT10:

学法五:对比分析,把握特征。


师:好了,这是咱们对这篇课文中的一些大框架的内容,咱们进行一个梳理,把课文的结构整理一下,咱们看一看,全文都写了哪些内容?首先第一段写了一声狼嚎,这是一个点,由一声狼嚎写到什么呀?第二段写的什么呀?

生: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种呼唤。

师:死去的东西怎么会留意?接着后面写到具体的东西,写到了鹿,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是半夜里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对牧羊人来说,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唯独只有山在客观的聆听,先列举前五个非客观的聆听,然后得出结论,只有山是客观的聆听。写到这,已经突出了山思考的特征。然后,从第四段开始写一只狼的死亡的过程,由一只狼的死亡跟着写什么?很多地方都把狼灭掉了,写了很多地方,狼群大量的死亡了。那么,写到这么多狼群死亡,带来了什么呢?带来了山皱巴巴的,鹿群开始饿死了。山处在一种极度的恐惧之中,草原变得疲惫了。牛群也是如此,怎么样啊?也是饿死,和鹿群差不多,文章没有直接说也是如此,然后进一步,写到不再是自然界的生物体了,写到了沙尘暴,最后还写到河流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这里是虚写。


PPT12:


PPT11:

学法六:梳理全文,理清结构。


师:那现在咱们想,写到这,作者已经把主题提升了,不再是鹿群,牛群,羊群,不再是沙尘暴,人类的未来怎么样啊?要被毁灭了。所以,最后这个句子,意义揭示的最为深刻。最后,面对着这样一种状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在这里,作者给我们启示。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是这样子的。

师:其实,这篇文章它是从一个点开始写起,很多文章都是,从一句话,从一件事,开始写起,这叫缘起,缘起之后,要对所叙述的事情进行描述或简析,像咱们第二段,到中间对一只狼的死亡,那是一个直接过程,然后把它描述了一下。由此,一匹狼想到所有狼消灭后的鹿群,然后由鹿群想到了牛群,想到沙尘暴,想到了人类未来的被毁灭,展开一层一层的联想。最终形成了一种感悟,这就是一种写作方法。学会这种写作方法,以后,到高二高三,特别是到高三做论述类文本的时候,你会发现,绝大部分的论述类文本都是用这种方法来构成的。

PPT13:

师:这种章法的文章,我们学过很多,例如《白杨礼赞》一开始“汽车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这是一个点,然后,见到一棵树,即对白杨树进行描述,描述完之后,就写到,难道这就是一棵树吗?你有没有想到……展开层层的联想,最后,发出赞叹。这就是一种章法。

师:这种章法结构,需要同学们牢牢记住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