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课堂实录

《项链》

发布日期:2017-11-01 16:24:56     来源:yangpeiming

导入

同学们好!我是第一次给大家上课,但是在语文课本上遇见莫泊桑,同学们应该是第三次了吧。请大家回忆一下。

六年级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莫泊桑拜师》,拜的是谁呢?大师福楼拜。说福楼拜叫莫泊桑写作,告诉他,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富丽堂皇的马一回事,装饰简陋的马车是另一回事;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么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又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些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初三的时候,我们学过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年轻时于勒大肆挥霍,人财两空,被看成是流氓,落得扫地出门的地步。既至美洲,赚了小钱,两年后又发了大财,成为大家的“福星”。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钱的于勒归来.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兴,出国到哲尔赛岛的旅行,他们在船上却见到一个酷似于勒的穷苦的卖牡蛎的人,菲利普先生在船长那里得到了信息及验证.不但发财的梦想化为乌有,进入上流社会的美梦成为泡影,眼下二女儿的婚事也岌岌可危。最后全家不动声色地改乘圣玛洛船回来,以免再次碰上于勒回来吃他们。最后再也没见过他。

一上课,我就说了这么多,其实是希望同学们的语文阅读,可以系统化,系列化,纵深化,不是散落的知识点,而是系统的知识树,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节课咱们再来学习一篇莫泊桑的经典小说作品《项链》,希望可以加深对莫泊桑作品的认识。《我的叔叔于勒》发表于1883年,《项链》发表于1884年。两篇作品的发表时间虽然只隔一年,但我甚至从中看到了作为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莫泊桑在艺术上的长足进步以及他在思想发展上的轨迹。

检查预习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词语(体育课代表)

大家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圈画出这些出现在文本中的词语,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师:我想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

学生回答。

根据阅读和概括,我们就知道,小说所有的情节都围绕项链而展开,那要是以“项链”这个词语为中心,我们其实用四个字就可以给小说做梗概了。

借、丢、还、识(板书)

解读文本

师:我们有一位同学说:这是一部关于‘变化’的小说。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是玛蒂尔德的外貌,那么,我要问,玛蒂尔德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起先的外貌是什么样的?

生:一开始,她很年轻,很漂亮。

 师:十年之后的玛蒂尔德,变成了什么模样?文中是怎么描写她的,找出来,朗读一下好吗?

生:56页(指导读出味道)

师:非常好。“头发从不梳光,裙子歪系着,两手通红,高嗓门说话,大盆水洗地板——成了这么一个人。一个面庞好风韵也好的姑娘,外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那我要继续追问,她的性格变化了没有?

学生:变了。

师:我们赶紧翻书,从文中找出依据,依据应该在一些细致的记叙和描写中,看她性格到底有没有变?

(学生阅读思考)

师:好,现在同桌两人可以轻轻地交换一下意见。然后介绍你们的看法。

生: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师:敢于直面现实了。我们思考一下,面对这样的变化,你更欣赏得是变化之前的玛蒂尔德,还是变化之后的?

生:……

师:我最突出的感觉是心痛,因为一个年轻的面庞风韵都好的美丽的姑娘已经经受过了一个女人所能忍受的最可怕、最折磨人的酷刑:苍老了!(《莫泊桑随笔选》中的《老妪》一文)

但是作品中作者并没有丝毫的流露,请大家看莫泊桑的创作原则:PPT

小说家不应辩解,也不应饶舌和说教。只有情节和人物才是应当着墨之处。另外,作家不要做结论,而要把它留给读者。(《小说》,《莫泊桑随笔选》

另外,我在来咱们澄西中学上课之前,给我自己嫡亲的学生也上了这一课,有一个学生这样说,我觉得他说的并不比莫泊桑差,分享给大家。

“对于小说来说人物是极为重要的,甚至可以说作家只能掌控小说的三分之一,人物有了灵魂之后便脱离了作家的手”

 

师:所以,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更欣赏的是变化之前还是之后的玛蒂尔德。莫泊桑的创作观,很具有现代性,就是——作家不要做结论,而要把它留给读者,要我们自己来做结论,甚至是小说的结尾,之后,他也留给了我们一个玄想。

请同学们齐读

“哎呦!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

请大再家齐读《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项链》的省略号结尾,给了读者无限发挥的可能。

学生活动。

《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就没有这种可能,就像两个人聊天,其中一个把天聊死了,没法继续进行下去了。

那么,福雷斯蒂埃太太说了“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之后会如何?请你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活动。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围绕着项链而产生的关于变化的故事,我们班的同学都把这个故事进行了自己的概括解读,我昨天整理了一下同学们的答案,大体上有投影上的这些,非常抱歉,同学们的答案是咱们澄西的老师手机拍照发我的,有的名字我实在看不清楚,所以,投影上同学们的名字若是有误,请大家包涵原谅。

 

这是一部关于      的小说。

这是一部关于虚荣的小说  潘幸  益海松  胡婉铷  陆义涵  陈慧  程元 张菁  章辰

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小说  高馨如  丁敏叶  朱含恽  孙海燕   李可?

这是一部关于欲望(贪念)的小说  单文杰  黄锦杨  张辰泽

这是一部关于诚信的小说  居颖欣  陈娜

这是一部关于尊严的小说  杨玉蓉   周卿楠

这是一部关于价值观的小说  冯靖平  王琦

这是一部关于真假的小说  吴梦蝶

这是一部关于代价的小说  梅欣湉

这是一部关于救赎的小说  缪莹

 

师:九大类,请大家都来说说,你的观点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师:你看,多么可悲。一串改变命运的项链,一场改变生活的舞会。

我国著名的作家毕飞宇,既会写小说,又对小说颇有研究,尤其是对这篇叫《项链》的小说。他曾经做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把项链里的人名替换成中国人名,他把地点由法国巴黎改成中国北京,于是,成了这样的故事。PPt

    2005年,在北京,教育部秘书王宝强的太太张小芳因为虚荣,她向富婆秦小玉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参加部长家的派对去了。派对结束后,项链丢失了。为了赔偿,王宝强和他的太太四处打工。10年后,也就是2014年,这对夫妇终于还清了债务,他们在国庆长假的九寨沟遇上了富婆秦小玉。秦小玉没能把苍老不堪的张小芳认出来,然而,张小芳十分自豪地把真相告诉了秦小玉。秦小玉大吃一惊,反过来告诉了张小芳另一个真相:“那串项链是假的”。

毕飞宇认为,他的文字游戏是有理性依据:今天的中国金钱至上,今天的中国资本垄断,今天的国人太物质,今天的国人很虚荣,今天的国人爱奢侈。换言之,今天的中国和1884年——也就是莫泊桑发表《项链》的那一年——的法国很类似。既然社会背景是相似的,北京的故事和巴黎的故事当然就可以置换。

但是,我沮丧地发现,仅仅替换了几个中文的人名,汉语版的《项链》面目全非。它漏洞百出,幼稚,勉强,荒唐,诸多细节都无所依据。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它的破绽——

第一,作为教育部公务员王宝强的太太,张小芳要参加部长家的派对,即使家里头没有钻石项链,张小芳也不可能去借。王宝强和她的太太都做不出那样的事情来;

第二,相反,哪怕王宝强的家里有钻石项链,他的太太张小芳平日里就带着这条钻石项链,可她绝不会带着这条项链到部长的家里去。在出发之前,她会取下来。她不想取下王宝强也会建议她取下;

第三,一个已婚的中国女人再幼稚、再虚荣、再不懂事,在丈夫的顶头上司家里,她不会抢部长太太的风头,她一定会“低调”。当然了,部长夫人的风头她想抢也抢不走,无论她的脖子上挂着什么。——除非张小芳把长城买下来,再挂到她的脖子上去。

以上的三点是最为基本的中国经验,或者说,机关常识。

第四,假货是中国的基础,造假是中国人最普遍、最杰出的生存能力。国人对假货在道德上是谴责的,在情感上却又是依赖的。谁还没买过假货呢?张小芳,一个虚荣的、骚包的女人,她对假货一定是在行的。让她去借奢侈品,这不是张小芳大脑短路,是写作的人脑子短路。

第五,退一步说,这对夫妇真的借了,项链真的被这对夫妇弄丢了,可他们真的会买一串钻石项链去还给别人么?有没有其它的可能性?其它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还项链”作为小说最为重要的一个支撑点,王宝强夫妇的这个行为能不能支撑这部小说?

第六,就算他们买了一条钻石项链去还给人家,一条钻石项链真的需要教育部的秘书辛苦十年么?对了,还要搭上他的太太。

第七,好吧,辛苦了十年。可张小芳为什么要去洗十年的脏衣服呢?她那么漂亮、年轻。这年头哪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会洗十年的脏衣服?张小芳挣钱的方式有许多,唯一不可信的方式就是做苦力。

第八,作为仅有的知情者,秦小玉白白地赚了一条钻石项链,她真的会在第一时间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张小芳么?这种可能性有没有?有。更可能没有。

第九,这年头,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有些物质,有些虚荣,只不过借了一条项链想在派对上出点小风头,这怎么了?怎么就伤天害理了?你一个作家利用手上的那点写作权力,恶意升华、草菅生活、肆意糟践,刻意安排人家过了十年的不幸的日子,你这不是仇富,而是变态。你的写作心理是不健康的。一位女士的小虚荣怎么了?那么多的官员在那里搞形象工程,动辄损失几个亿、几十个亿,这样的虚荣你不管不顾,你无聊吧?你吃了药再写好不好?你的情感方式不适合做一个作家。

第十,就因为女人的那点小虚荣,这个社会就虚伪了?贪婪了?吝啬了?腐朽了?肮脏了?愚蠢了?残忍了?丑恶了?卑劣了?奸诈了?在中国,女人的虚荣什么时候有过这么大的能耐?造成中国严重社会问题的因素有许多,恰恰不是女人的虚荣。拿女人的虚荣来说这么大的事,只能证明你的浅薄与无知。你的理性能力远远达不到写作的要求。

我只是随随便便的列举了十个理由,如果你愿意,你也许还可以找到另外的十个理由。我只是纳闷,我更好奇。——这么好的一篇小说,什么都没动,仅仅替换了几个汉语的姓名,怎么就这样狗血了的呢?但我可以复责任地说,这不是魔术,也不是娱乐与游戏,相反,它的内部隐藏着真正的文学。

同学们别被汉语版的《项链》吓着了,咱们回过头来再一次阅读《项链》的时候,我的心里似乎有了阴影,我似乎不那么相信莫泊桑了。我从《项链》里头看到到了别的。这些“别的”也许不是莫泊桑的本意,我该不该把它们说出来呢?

我知道莫泊桑有严重的忧郁症。但是,如果我不把我再一次阅读《项链》的想法说出来,我也会忧郁。

在莫泊桑的《项链》里,我首先读到的是忠诚,是一个人、一个公民、一个家庭,对社会的基础性价值——也就是契约精神的无限忠诚。无论莫泊桑对资本主义抱有怎样的失望与愤激,也无论当时的法国具暗藏着怎样的社会弊端,我想说,在1884年的法国,契约的精神是在的,它的根基丝毫也没有动摇的迹象。《项链》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一点也不复杂,那就是“借东西要还”。这不是哲学的理念,而是生命的实践。在践约这一点上,路瓦赛先生和他的太太马蒂尔德为我们树立极好的榜样。即便是莫泊桑,在项链遗失之后,他可以挖苦路瓦赛夫妇,他可以讽刺路瓦赛夫妇,可莫泊桑丝毫也没有怀疑路瓦赛夫妇践约的决心与行为。

请大家找一找能够表现玛蒂尔德践约英勇的文字。

55页最下面一段并朗读。

莫泊桑不怀疑并不是莫泊桑“善良”,是他没法怀疑,除非他不尊重生活事实。能在教育部混上书记员的人差不多可以算作一个“正常”人了,他的太太同样是一个“正常”人。在契约社会里,对一个“正常”的人来说,契约精神已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国家意识形态,而是公民心理上的一个常识,是公民行为上的一个准则。它既是公民的底线,也是生活的底线。这个底线不可逾越。可以说,离开了契约精神作为精神上的背景、常识上的背景,无论其它的背景如何相似,《项链》这部小说都不足以成立,它的逻辑将全面崩溃。

在契约这个问题上,路瓦赛和马蒂尔德都是常态的。我有理由把这样的常态解读成忠诚。在项链丢失之后,我们丝毫也看不到这一对夫妇的计谋、聪明、智慧、手段和“想办法”,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只有惊慌与焦虑。这说明了一件事,他们的内心绝对没有跳出契约的动机,一丝一毫都没有。

所谓的惊慌与恐惧,骨子里是践约的艰辛与困难,同时也是契约的铁血与坚固。契约精神是全体民众的集体无意识,在路瓦赛夫妇的身上,这种集体无意识在延续,最关键的是,它在践行。正因为他们的“践行”,《项链》的悲剧才得以发生,《项链》的悲剧才成为可能,《项链》的悲剧才能够合理。

《项链》其实是非常文明的悲剧。敬爱的莫泊桑先生,你全力描绘了马蒂尔德的虚荣,你全力描绘了命运对马蒂尔德的惩戒,但是,为了使得《项链》这部小说得以成立,吊诡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你不经意间塑造了另一个马蒂尔德:负责任的马蒂尔德和有担当的马蒂尔德。

也许我们不该忘记莫泊桑对“十年之后”马蒂尔德的外貌描写。这是《项链》里头极为动人的一个部分。他描写了玛蒂尔德的“老”,他还特地写到了玛蒂尔德“两手通红”,这是粗糙的、长期泡在碱水里的、红肿的、标准的、“劳动人民”的手。在莫泊桑的本意里,这个“老”与“发红的手”自然是罚单,——你就虚荣吧,你已不再年轻,你已不再美丽。

我喜欢“心慈”、“手狠”的作家。鲁迅就是这样。“心慈”加“手狠”大概可以算作大师级作家的共同特征了。用李敬泽的说法,写到关键的地方,“作家的手不能抖”。李敬泽说得对。是的,你的“手”不能“抖”。你“手抖”了,小说就会摇晃,小说就会失去它的稳固和力量。小说家是需要大心脏的。

在虚拟世界的边沿,优秀的小说家通常不屑于做现实伦理意义上的“好人”。莫泊桑就“手狠”。玛蒂尔德“两手通红”就证明了莫泊桑的“手”有多“狠”。是的,对于一个曾经的、光彩照人、众星捧月的女性来说,还有什么比“两手发红”更令人不堪呢。在这里,莫泊桑的手必须狠,否则就不足以惩戒,就不足以批判。

    大约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这么说莫泊桑的小说PPT齐读

莫泊桑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痛苦多,欢乐少,笼罩着一片悲观主义的凉雾的世界,“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久居则有‘凄神伤骨’之虞。——郭宏安《莫泊桑的眼睛》

(莫泊桑)的许多短篇小说我连续看下去,只觉得越来越冷,如同到了寒带……短篇中的(项链)一再被人选读……冷酷无情的面貌下面藏着一颗热心。这和我们的习惯只怕有点相反。在法国也不合时宜,他只能最后神经错乱了。——金克木《关于十九世纪法国小说的对话》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