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徐芳老师分享文章"谈低结构材料游戏中的几种学习模式 "

发布日期:2017-10-18 22:34:40     来源:zhaomei

                                  谈低结构材料游戏中的几种学习模式                                                                     

                                                                                                           江阴市西郊中心幼儿园   徐芳          

 

    在低结构材料游戏区,幼儿的游戏行为体现出自发性游戏的特点,这种开放性的游戏充分利用儿童自然天性的学习,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但是,要提升低结构材料游戏的有效性,教师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捕捉指导的角度,从而促进游戏的深度。教师通过隐性、显性、适时、适度、适当的指导,能促进游戏不断地深入,激发幼儿持续地进行探究,从而提高游戏的有效性。

一、邀请式学习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邀请式学习”,通过为学习者搭建一个立体、多维、有序的学习环境,提供从认知呈现、工具支持、到活动交互的全方位支持。这样的学习能激发儿童探究的欲望,提升他们关注某一事物的能力,促进儿童主动学习。我们发现在低结构材料游戏的研究中,教师能从儿童的视角收集材料,从主动学习的视角创设环境,通过邀请式学习能有效的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1. 基于儿童的视角收集材料

材料对游戏的价值取向起决定性作用,决定与儿童生活、学习的可能性和行为。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如:石头区材料,教师引导孩子在大自然中寻找石头,于是在鹅鼻嘴公园、河床上、长江边、沙池中都留下了孩子们找石头的身影……石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教室后,他们从家中带来了各种各样清洗石头的工具,讨论着不同的石头用哪种工具更方便,之后他们还给石头清洗、晒干并分类,一切进行的有条不紊。在寻找、清洗石头的过程中,调动了幼儿对石头的已有经验,对石头的外形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如吸管材料:教师也是运用收集、比较、分类等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对吸管的已有经验,促进幼儿对吸管特性(种类、材质、用途)有充分的了解,为更开放的、多元的探索构建平台。同时通过前期的参与,能激发幼儿对材料的情感,从而产生兴趣。

2. 基于主动学习的视角创设环境

    教师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创造学习环境,给儿童提供可探究的材料,为儿童即将开展的有意义活动提供平台。例如“夹子区”,教师提供了许多立体纸板,将夹子夹在纸板上,不仅能满足幼儿夹的动作,而且给予幼儿操作的空间,同时又能暗示幼儿分类整理。又如石头区:提供许多废旧纸盒和报纸,纸盒外面糊上报纸,将纸盒挖洞、堆积起来,让整个环境生态、自然。教师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能关注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关注环境对幼儿主动学习的影响,注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从材料的摆放位置、方式、教师脱离以往以自我为主的观念,而是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经验式学习,了解幼儿学习行为

洛克认为:经验是人类学习的基础,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经验。经验对于幼儿来说不光是学习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经历,是行动,是过程。石头区,幼儿初遇石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摆放石头,根据石头的大小排序,用石头摆放不同的物体,比如:三口之家,迷宫等。吸管区:教师发现幼儿的第一个探索行为就是“吹”,这正是幼儿以往生活经验的体现。幼儿在吹的过程中能探究出影响物体远近的因素,同时还发现吹出的“水汽”会影响实验的效果,而且吹吸管从健康方面来说不是很卫生。教师就在思考,如何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探究点。

1. 针对行为微调环境

当教师发现幼儿的探究兴趣单一,不适合后,就思考如何转移幼儿的探究兴趣,燃起新的探究欲望。在石头区,教师就即时的提供了记录纸、台秤、斜坡等辅助材料,激发幼儿不同的探索点和兴趣。在吸管区,通过师幼之间的讨论、交流,发现吹吸管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微调环境两个方面来转移幼儿探究的兴趣。于是就在吸管区创设了一面即时贴墙和泡沫板等辅助材料,随着辅助材料的投放,幼儿转移了兴趣。

2. 针对行为给予支持

在前期指导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已经能给幼儿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当发现幼儿有新的探索行为,教师首先是退到幼儿身后,观察、分析、判断幼儿的游戏行为,针对行为想有效性给予幼儿支持和肯定。在自主观察记录石头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幼儿对石头的记录存在问题,仅仅是记录石头的外在大致轮廓、明显的颜色,很多细节部分未能记录如:大小、色彩、花纹、长短等。

【案例】诚诚来到石头区,他选择了一块有花纹的石头画了起来,很快,他就画好了。老师在一旁观察着他,发现诚诚只是画出了石头粗略的特征,并没有细致的对石头进行观察。便顺手从地上捡起几块相似的石头:“我们把这些石头放在一起,让小朋友来猜猜你画的是哪块石头,怎么样?”诚诚立刻邀请两个小伙伴来猜,结果孩子猜错了。在随后的讨论中,诚诚发现他观察得还不够细致,他拿起放大镜细致地观察起来,发现了石头很多的细节特征,并记录了下来。在接下来几天石头区的游戏中,孩子们想出了更多的方法记录自己的石头特征,有的用自制长尺测量石头的长度、宽度,有的用托盘称称石头的重量,在游戏中,孩子们一个比一个观察得仔细,画得细致。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立刻进行干预,指出幼儿记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是在思考以什么样的指导方式,既能让幼儿仔细的观察、记录石头,发现每一块的石头的细节特征,激发幼儿观察记录的兴趣,又能让枯燥的记录石头融入趣味性呢?教师采取了等待的指导策略,通过等待思考更恰当的指导策略,即创设问题的情境指导,让幼儿通过游戏“猜猜我画的是哪块石头”,激发幼儿细致观察、记录的兴趣,提升幼儿记录的能力,从石头外形的记录,拓展到石头的长度、宽度、围圆等,同时又赋予枯燥的记录以情境性和趣味性。    

3.针对行为共享交流

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些探索内容,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能给予启发,丰富和拓展儿童的探

究行为,达到以行为促行为的效果。在夹子区,创意笔筒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原来仅限于用夹子简单装饰笔筒,笔筒的类型比较单一,但是通过交流分享,拓展了幼儿的思维,丰富了创意,动物笔筒、交通工具笔筒、双笔筒等多种类型和功能的笔筒。

三、共构式学习,促进幼儿有效学习

师幼在共同体验、共构的学习的过程中,以教师对活动积极主动的态度,引发幼儿更持续、深入的进行探究。在共构式学习中,教师要将自我融入到游戏的过程中,对儿童喜欢的事物产生自然的回应。教师也逐渐了解自己对儿童的看法会阻碍或提升游戏的发展和延伸,会阻碍或提升儿童的经验和能力。

教师在吸管区的研究中,通过环境创设的共构,材料投放的共构,游戏内容的共构等几个方面,让教师能融入到幼儿的游戏中,体验游戏,从儿童的视角去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学习。这样的指导方式是源自于幼儿真正的需求,是有共感的。

1.共构探究过程,了解幼儿的探索经验

师幼共构实验,通过教师亲历游戏过程,了解探索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更能从儿童的视角去看待问

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在石头区的称重游戏中:称重游戏经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孩子随意拿起一块石头,称重,并在石头上记录重量。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探究点还是停留在直接称石头的重量上,如何让称重活动深入下去?老师开始介入:“你猜,老师手里的看这块石头有多重?”“50克……”有了之前称石头的经验,荣荣大概估算了一下重量,称一称,发现答案跟自己猜的差不多。兴奋之余,荣荣又转身去找石头了,边找边说:“我要找一块100克的石头。随后,老师在石头区环境中增加了不同克数的标识。游戏进入第二层次,根据标识称重。当荣荣再一次来石头区时,他又玩起了新花样,这次他找了很多块石头,边称边观察,直到指针指向100克才停止:“12个石头正好100克!”原来,他在研究100克可以有多少石头呢?如何记才能让同伴看懂,接下来的记录问题成了讲评的重点。游戏在孩子和老师的共同推动下,进入第三层次,称称100克有多少块石头?在称重游戏中,教师通过精准的提问和有效的标识鼓励幼儿尝试有难度的任务,引领孩子从随意称单个石头的重量到根据标识称重,再到探究100克有多少块石头,逐层深入的游戏内容挑战着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在玩中学,玩中有发展。

2.共构记录方式,了解幼儿的探索过程

    和儿童一起活动,研究观察记录时,可能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并进一步激发儿童的探究。儿童的行为和语言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已掌握的知识,然后根据这些情况向他们提出新挑战。在石头区游戏中,幼儿在记录石头滚下斜坡的过程中,从最初幼儿不会记录石头滚下斜坡的方式,教师就细致的引导幼儿进行观察,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肯定幼儿记录方式,了解幼儿的想法。运用共构的记录方式,能提升幼儿的记录能力,了解幼儿的发现。

四、评价式学习,鼓励幼儿深度学习

    游戏评价一般针对对儿童游戏行为以及游戏环境的评价,主要从儿童在游戏中的情绪状况、兴趣需要、认知和经验水平,与材料的互动,以及环境中多方面的教育因素等。

    1. 以观察为基础,确定评价角度

    在以往教师评价的过程中,一般撒网式的评价方式,这种随机、无意识的评价,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全面但不够深入。在低结构区的游戏中,我发现教师会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思考评价内容的价值?为什么?用敏锐的眼睛和耳朵关注如何提供对儿童来说重要的东西,想在前,做在后,根据观察到的儿童发展过程,决定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和挑战来引导儿童进行深层次学习,这样的评价内容更具有实效和价值。

    2. 以开放性提问为方法,确定评价质量

    在教师评价的过程中,一般会在幼儿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开放性提问,来引发幼儿的质疑,从而推动游戏的深入。而教师也会对游戏进行评价, 哪些评价内容是重要的,为什么?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评价?效果如何?如在穿越吸管的游戏中,通过观察,发现游戏中幼儿存在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开放性提问,引导幼儿深入、持续地进行探究。选择什么样的吸管进行连接?转弯处怎样来连接呢?通过同伴经验的支持,具体化的评价内容,围绕“为什么”的提问,可以丰富评价的内容,为什么米粒会四溅?怎样让米粒顺利穿越弯管到达指定地点呢?通过一系列开放性提问让老师清楚得知道幼儿行为背后的动机,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指导,保证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3. 以思考为保障,确定评价深度

不论是在观察、开放式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思考的意识,通过思考一方面能让教师明确应该确定哪些评价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能满足幼儿的发展吗?另一方面思考能让教师的评价更具有质量和深度。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间,要有善于思考的习惯,通过思考提供的指导,能提升游戏的有效性。

 角度决定深度,深度决定高度,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找准适宜的角度,思考指导的方式,有效落实指导,从而提升低结构材料游戏的深度。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