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黄州快哉亭记

发布日期:2017-10-11 18:27:18     来源:wangyoubiao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  沈庆波

情境导入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亭台楼阁是音乐里靓丽的音符。这些亭台楼阁往往蕴涵着动人的故事和感人的情思。比如我们刚刚学过的《阿房宫赋》,阿房宫华美繁复,却最终落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令人叹息;又比如项脊轩室仅方丈,却桂影斑驳,珊珊可爱,叫人向往。亭台楼阁总有着这样穿越古今的魅力,古往今来的登临者,凭栏遥望,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他们的思绪或深沉或飞扬,可又有几人能于贬谪之日在亭台之上临风而呼快哉!呢!

今天我们学习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2、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3、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篇之中的章法布局。

【教学难点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方法与过程

1、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进行组间互难或将讨论成果展示于黑板,集体评价,达到落实基础和培养能力的目标。

2、采用“感悟阅读教学法”,依循“读——疑——思——悟——品”程序组织教学,让学生掌握文言散文的学习方法,体验阅读的快乐。

说明:

1)、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文言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这一资源,发挥小组互动、合作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对文本阅读、质疑、思考、赏鉴。

 (2)、理解作者由被贬而寓情于自然风光,进而得出只有“自得”才能“快哉”的人生体验,单着力于作品是有限的,必须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悟”,才能产生积极效果。

【知识链接】

1、解题:,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具体参看书本P22内容。

2、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3、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发情怀,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但面对挫折他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注: 文学史上有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山东密州任上写过一篇《超然台记》,所记“超然台”台名“超然”有其弟子由所命;元丰六年(1083),苏辙谪监江西筠州监酒税时,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快哉亭”之名却是其兄子瞻所题。“超然”出于《庄子》,“快哉”语本《楚辞》,二者皆含“自乐其乐”之意。《超然台记》是流传后世的名篇,而《黄州快哉亭记》也足可与之媲美。此文题中的黄州,别号齐安,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市,张梦得曾谪居此地,于元丰年间修建快哉亭。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作于被贬期间,那时他在政治上处于逆境。但他和其兄一样,具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故一篇之中而“快”字七出,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文章擒住题面“快哉”二字,畅加洗发。风格雄放而雅致,笔势迂徐而畅达,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堪称千古快文!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和交流,了解“记”、作者、写作背景;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翻译课文,把握全文结构及内容。

活动一:仔细阅读上面【知识链接】内容,并能脱稿说出大概内容

活动二:

疏通文意,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提升自学能力

1.读通课文(1~2遍);

2.精读时查阅字典,将加框字词的解释以及划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写在学案上;

活动三

1.小组讨论知识点,形成共识;

2.将仍有疑问处标出,汇总后交给老师。

【重点字词及句式】

     江出西陵,始(    )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    )合沅、湘 ,北(    )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    )其庐之西南为(    )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    )之曰“快哉”。

盖(    )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    ),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    )之几席之上,举(    )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    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周瑜、陆逊之所骋骛(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    )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    )襟当(    )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    )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    ),而人有遇(    ),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    ?士生于世,使其中(    )不自得(    ),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将何(    )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窃 (    )会计(    )之余功(    ),而自放(    )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    )无所不快;而况乎濯(    )长江之清流,揖(    )西山之白云 ,穷(    )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    )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    )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3.翻译下列各重点句

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②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③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4.理清每段大意。

第一段: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第二段: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第三段: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文眼“快哉”;通过合作探究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体会情、景、理交融的写法。

活动四:

展讲知识点,解决疑难点。

活动五:

知识点检测(见默写单)

活动六:

文本探究,质疑交流

(一)理解文眼——“快哉”:

 1、朗读全文,找出全文文眼。

  “快哉”一词贯穿全文,是本文的“文眼”,划出含有“快”的句子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

 2、你们认为怎样理解题目中的“快”呢?

明确:快乐、内心的豁达。

 3、在我们曾经所学过的古诗文中,与“快”有关的句子有那些呢?

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因朋友而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经常巩固学习而乐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以喝酒为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民之乐为己乐

 4、朗读含有“快”字的句子,说说作者在哪些方面获得了“快哉”的感受。

归纳:

1)景之“快”

①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②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2)人之“快”

①“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②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

3)情理之“快”

 “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

 

小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

 

二、合作探究 :

 1、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3、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两种忧乐观,是哪两种?

明确:一般人的忧乐观:“人有遇不遇之变”,遭遇处境不同,心情亦自不同。苏辙在这里提出了更高一级的忧乐观:“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这也是文章的中心。

 

4、文章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有何寓意?与“快哉”有何关系

明确:宋玉是对楚襄王微妙地进行了讽刺,寓意在借风之雌雄来说明人间之不平等。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襄王认为是快乐,而庶人则认为是忧患,这是人之地位境遇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感觉。正像江上行船,乘船者悠然如飘然驭风,纤夫却脑库憔悴,哪有什么悠然之感。

用典作用:自然引出讨论之中心——士以何态度处世?

由《风赋》得出一般人的忧乐观,进而提出更高一层的忧乐观:

士生于世,使其中(心中)不自得(不舒畅),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5、快哉亭是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苏辙作记。那么他们有没有共同点?

明确:有。

共同点是:都在被贬之中。身处逆境,但都很达观。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更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三、感悟艺术特色:纵观全文,你认为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

1、写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

 3、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活动七:辨析与表达

本文作者认为“不以物伤性”将无往不快。而季羡林在《幽径悲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活动八:旧知复习

将加框字词的解释以及划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写在学案上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lù)人(    ),居是州,恒(    )惴(zhuì)(lì)    )。其隙(xì)(    )也,则施施(yíyí)    )而(    )行,漫漫而游,日(    )与其徒(    )上高山,入深林,穷(    )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    )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    )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    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    )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    )染溪,斫(zhuó)    )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    )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cù)累积,莫得遁隐;萦(    )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lǒu)为类。悠悠乎(    )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然(    )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    )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

是岁,元和四年也。

 

活动九:迁移阅读

初识“贬官文化”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说: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

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柳宗元的被贬,实在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这段立论“自得”,以反驳前“遇不遇”,告诉我们“遇不遇”乃“天运”,“自不自得”是“自已”。天运固可令人称快,然操之在天; 人命固有桀舛,却操之在己 。所以无论人生中遭遇了什么挫折,都要有旷达的胸襟去面对。就像张怀民一样,只要保持坦然的心态,我们才能处变不惊,笑对人生。

概括起来说,关注自我生命与人生,关注社会与人民,守正抗争,坚持自己独特的人格,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而这里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爱”

(一) 关爱国家与人民,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二) 关爱生命,积极有为

然而,贬所荒凉,穷山恶水的侵袭,使生命的生理时间可怕地缩短着,加上起复无望,生命耗费于穷山恶水之中,生命的现实时间也在飞速流逝。更主要的是,前途渺茫,打击沉重,壮盛之年就这样缓慢而又迅速地度过,取而代之的是惊心的白发,衰老的心境。

自我生命的被抛弃,被拘囚,乃至逐渐趋于荒废的感觉,始终啃啮着他们的内心。时而被压抑,忧郁所捆,时而又想竭力去挣脱。人的内心是受着怎样的一种折磨与煎熬呢?

让我们来举苏轼为例:

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曾被贬到黄州,密州等地。其间留下不少作品。仔细分析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会发现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就是受了优美景物的感染与启示,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都是这么个思路。都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他算是有着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些贬谪文人都明白: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受之于父母,我们更应献之于国家和人民。因此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设想:面对一切的灾难,不必苛求每个人都成为英雄而失去生命,更不要动不动就以生命做抵押,而弃之如敝屣。要有这种意识:生命是人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好好珍惜。

与之相反,现在我们的孩子心理素质已脆弱到了一定的程度,在他们看来,生命如同儿戏,一点点小困难,小误会,小压力就会使他们觉得活着没意义,生不如死。再加上他们怕吃苦,总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忍耐力极差。近年来三番五次发生的自残,自杀,吸毒事件,真应该令我们猛醒了,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不热爱生命,不珍惜时间?为什么他们那么怕吃苦?关键是对他们缺少反思生命的教育。生命是一条线段,起点是生,终点是死,中间的那段路程就是人生。可是到了有的人那里,生命变成了一条射线,起点是生,而终点没有了。于是他们觉得过了今天还有明天,过了明天还有后天,时间有的是,何必去珍惜?

学习了这些贬谪文人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应该明白,我们的生命的生理时间是有限的,不可延长的,我们生命的现实时间是无比美好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热爱生命,奋发有为。  

(三) 守正抗争精神,追求独特的个性完美

(四)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我们也可以说,贬谪文学的巨大成就就是与古代贬谪文人不甘沉沦,努力追求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创造精神有关。他们的人生也因为他们的被贬而价值无限。

 

活动十“【微写作】语言综合运用

有一位哲人说:别怕哭泣,泪水,会让人生有别样的意义。走在成长路上的你对此有什么样的感悟?请用动情的笔触写下来。
要求:(1)主旨集中,叙述、议论与抒情相结合;(2)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4)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