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

发布日期:2017-10-11 18:22:41     来源:wangyoubiao

《高祖本纪》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  卞琳洁

学习目标:

1、认真领会和熟练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结合语境,仔细揣摩,探究文言语句的翻译技巧;

2、结合文本,探究文中刘邦的个性以及刘邦得天下的历史原因,能鉴赏司马迁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3、感受史家司马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学习重难点

1、  课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4课时

学习过程:

1、 了解传主——刘邦

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PPT展示文字资料)

汉高祖刘邦(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出生,汉十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2资料链接:

1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

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

2)相关成语

【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出处:“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出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军事、政治等。

【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出处:“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候盗兵袭之,亦示项王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出处:“诸吏人皆安堵如故。”语法:动宾式;作谓语;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

【妒贤嫉能】妒、嫉:因别人好而忌恨。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出处:“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啖以重利】啖:吃,引诱;重:大、厚;利:利益、好处。用优厚的利益和好处引诱或收买人。出处:“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3、根据下面提供的范例,在书上标出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PPT展示,答案以插入文本框“进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水边),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不久)有身(身孕),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鼻子)而龙颜(上额),美须髯,左股(大腿)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远大的抱负),不事家人(平民百姓)生产作业(谋生的职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戏弄耍笑)。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赊欠)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之。高祖每酤(买酒)留饮,酒雠(售,卖出)数倍。及见怪(形作名,奇怪的现象),岁竟(终了),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

 

4、文意探究(以PPT展示)

思考1:从本文所选的内容来看,文章写了刘邦的哪几个历史阶段?请加以概括。

 

 

 

 

思考2:读完全文,你能否总结出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5、艺术手法

思考1: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传主刘邦的形象?

 

 

 

 

思考2:本文是如何体现“不虚美,不隐恶”的?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