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
《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 翟亮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文学修养。
2、 学会从语言风格和景物特征相和谐统一的方面去赏析散文中的写景。
(二)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感知、领悟、鉴赏、表达。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寄情山水、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对写景散文浅显解读的能力,能够运用一定的技巧去赏析写景的语句,但
在思想的深刻性上,还是欠缺些。在从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景物特征相和谐统一这个角度对散文中的写景进行感悟上,学生是严重不足的。同时,不少学生满足于老师课堂的讲解,自己主动探究还是显得不够。
三、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身处江南,说到江南美景,大家就会想到小桥、流水、杏花、春雨,而说到大漠之景、西域之景,大家又会想到什么呢?(戈壁、沙漠、落日、孤烟等)那么,我们现在跟随作家高建群去看看他笔下的西域风光究竟是怎样的,接下来,我们学习他的作品《西地平线上》。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将落日的特征和作者的感受划出来,并思考三次落日有什么共同特征,给作者什么感受。
同时将文中生字词进行正音。
诳(kuáng)语 垭(yā)口 血(xuè)红 攫(jué)取 淖(nào) 物什(shí)
提示:三次落日共同特征是雄伟,给作者的感受是震撼。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散文写景时应做到语言风格和景物特征的和谐统一,请从文中找出体现景物特征的语句进行品味。
教师准备,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
A、定西高原
1、段2 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因境设喻,很有地方色彩,勒勒车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交通工具,与此时所见之景和相符。比喻形象。静静地停驻让人感受到环境的静谧,甚至时间的停止。
2、 段3 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运用联想、比喻,重点描绘出落日柔和、美丽、安谧的特点。春联让人联想到春节,让
我们感受到春节时家人团聚的柔和、美丽,也让我们想到冬日乡野田园之静谧。
3、段5 落日跳跃着、颤抖着降落,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一半。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跳跃着、颤抖着”、“慈爱地注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落日的温情。“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又写出了日落的动态过程,与上文第2段形成了鲜明比对,整个描写动静结合。“依恋地慈爱地”又与第3段“柔和、美丽、安谧”相照应,写出了落日之景的柔和富有温情。
总结:第一次落日(定西高原) SHAPE \* MERGEFORMAT
B、罗布淖尔荒原
1、段8 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
运用比喻的修辞,用“一枚灰白色的硬币”作喻体,更是让人有种质感,视觉已经转化为触觉了,让人感受到落日的冷硬,让人体味到死气沉沉。这样与段9中“我们感觉自己如同走入地狱”以及段10“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相呼应起来,让人感受到一种绝望。
2、段11、段12又写到“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刚才还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这两段的描写,一改上文令人压抑沉闷之感,给予人之生气,这又用了反衬和欲扬先抑的手法。
根据文中在段13、段15中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可以总结:
第二次落日(罗布淖尔荒原)
C、阿勒泰草原
1、段17 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这种景象令我惊骇。但是,我明白,这一切的制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云的背后挥舞着魔杖。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落日的描写,通过描绘火烧云来侧面展现出来。
根据文中在段17、段20中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可以总结:
第三次落日(阿勒泰草原) 惊世骇俗之美
(四)三读课文,大胆质疑
课前老师预设问题,根据课堂学生质疑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拨、启发。以此来提高学生思考探究能力。
1、两次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梦幻般的死亡感觉”,之后“突然掉下泪来”,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提示:落日前,太阳“灰白色”、“硬币”、“冷冷”的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罗布泊这个地方是个“死亡之海”、“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感觉走入地狱,走入鬼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的心情是低沉的,此时听到悲凉的《泰坦尼克号》音乐,因而感到“死亡的感觉”。
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仿佛是大自然的回光返照,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虽然终归要消失,但之前毕竟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2、罗曼•罗兰为什么对着太阳呼喊时热泪盈眶?课文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塑造?
补充材料:
罗曼•罗兰,世界著名文学家,在音乐评论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912年完成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斐声文坛,获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写了主人公追求音乐梦想的执着而伟大的一生。“约”这个形象正是罗曼•罗兰有一次看到太阳从海平面上喷薄而出时构思成功的,“约”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一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同时他又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历经重重磨难而不被人理解,“约”在弥留之际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他身上既有日出的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
明确:
(1)、因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动,也为发现约翰•克利斯多夫与太阳的共同点而激动。约翰•克利斯多夫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历了多重灾难,有着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
(2)、本文写的是落日带给作者的人生感悟,作者通过落日,联想到日出给人的影响。“约”产生于日出,却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落日具有了英雄情感。落日即将逝去,是为了再生,它与日出紧密相联,日出日落正如人类的生生不息,是人间永恒不变的真理!
3、作者在写第三次落日时,为什么要提及匈奴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补充材料: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明确:
——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绎的历史,因为落日一一再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的斗争。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精神:不屈、执着地追求,哪怕会像落日一样终将逝去,也曾英雄般地存在过。——这是一种英雄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落日精神。
作用:①更凸显落日的雄壮阔大②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五)四读课文,探究主旨
文章重点描绘了西域的三次落日景象,关注到文章在教材中的位置,感悟“谛听天籁”。结合段首和段尾可以找到全文的文眼句“世间有大美”。
关于“世间有大美”,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文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译文为:天地运行,有其美的极致而不假言说;四季变化,有其明确的法则而默默不语;万物的生长,有其既定的道理而不必说教。圣人,就是要探究天地之美,从而领悟万物之理。因此,修养高超的人顺其自然,智慧超拔的圣人在大自然面前不妄自造作,说的是只要观于天地就可以的道理。
(六)课堂总结
席勒说:“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让我们能够去亲近自然,感悟自然,领悟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智慧。
(七)布置作业
认真观察秋景,并记下自己的感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抓住特征写出感受,适当运用联想与想象。
(八)板书设计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世 柔情之美
谛 间
听 有 庄严之美
天 大
籁 美 惊世骇俗之美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扣“谛听天籁”这个版块内容,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因为是在外校上课,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而且学生课文都没有看。所以这节课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熟悉课文,先思考,产生问题。在此基础上在进行教学。反思当时的上课情形,这个环节是必须的,如果没有学生对课文的熟悉、思考探究,那么这节课就会变成老师主讲课,学生还是会有点被动的学。
这篇文章的行文脉络还是非常清晰的,三次落日景象的划分,高一的学生基本上都能看出来。关键还在于如何鉴赏景物描写,学会从语言风格和景物特征相和谐统一的方面去赏析散文中的写景。读懂景,就能悟出情,最后体悟文章的主旨就能水到渠成了。
这篇文章安排一课时的教学时数,又给予学生课堂自学的时间。所以真正教学课文的时间还是很有限的。所以就不能面面俱到,要大胆取舍,三次落日景象,采用学生评点赏析的方式把每次景象特点都阐述出来了。课文中的疑难的问题,其实也是老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又采用学生质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想知道,这样效果又不一样了。这样也做到了个体研习、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散文学习还是要靠读,反复读,读进去。在读中品、读中悟,没有反复读,一些解读都是贴标签。在文章主旨的挖掘上,我没有特意拔高,而是立足版块主题,立足文章的文眼句“世间有大美”,去揣摩文章带来的自然之美。总体而言,这节课学生动起来了,课堂学习氛围是比较轻松的,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