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发布日期:2017-10-11 18:15:14     来源:wangyoubiao

《兰亭集序》

江阴华士高级中学    王娴君

学习目标:

    1、能结合作品背景,有感情地诵读全文,读懂文本,并能背诵名句。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相关文化常识。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感情起伏,理解其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感情起伏,理解其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学习时数:1学时

情景设计: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二人被后世并称为“二王”、“二圣”。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二、【背景介绍】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与会者轮流赋诗,各抒怀抱,是为《兰亭集》。王羲之当场为其写序,是为《兰亭集序》。

三、【“序”和“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即为集会兰亭的文人所作诗的序文,而且对聚会情况作了生动的描绘,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想。《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四、【王羲之的故事】

1)书字换鹅

王羲之天生喜欢鹅。山后昙躟村有一个道士养了十几只很好看的鹅,王羲之常常在大清早驾着小船,特意去看那些鹅,很想得到,就商议道士愿出高价买下来,道士不肯。多次相商,毫无结果。道士告诉王羲之他非常喜欢老子,很早就想抄一部老子的《道德经》,绢早就准备好了,可就是没人能写。说,你要是肯为我抄下《道德经》,我就把这些鹅全部送给你。结果王羲之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给他抄完了,道士就把鹅全部给了他,他十分高兴地把鹅全部带回家 .

2)“东床快婿”亦可称“东床驸马”、“东床娇婿”、“东床坦腹”、“东床娇客”:

郗鉴在建康时听说琅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门生送信给王导,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王导让送信的门生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选择。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来选女婿,都仔细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庄重,只有一个青年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吃胡饼,唯独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关心似的。”郗鉴说:“这人真是好女婿!”郗鉴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来是王羲之,随后就把女儿郗璿嫁给了他。

 

学习过程:

活动一:自由诵读课文,标注字音。

1、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大意,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难解知识点组内交流讨论,或集中写在互动卡上反馈给老师)

2、重要句子翻译: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写出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至少三个义项,并附上例句,例句尽量从已学课文中找)

临:                                    次:

 

 

 

 

修:                                    期:

 

 

 

 

所以:                                  之:

 

 

 

 

 

活动二:

1.思考并探究: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什么样的看法?

 

 

 

 

2.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这种悲伤之情是否反映了他的人生观是消极悲观的呢?

 

 

 

 

 

3.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活动三:课堂检测:完成《伴你学》练习

梳理反思: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