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执教者 |
肖斓 |
年级 |
五 |
单 位 |
江阴市实验小学 |
||
课 题 |
少年王冕 |
时间 |
2016.12.15 |
开课学校 |
江阴市实验小学 |
||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扣住重点片段及语句,深切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深入探究,自觉亲近名著。 4.抓住环境描写,从课内引申到课外,读写相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少年王冕》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主要讲了元末明初的诗画家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但好学上进,孝亲敬长,终成大家的故事。全文内容丰富,脉络分明。文章虽然从王冕七岁写起,直到十七八岁为止,中间时间跨度逾十年。但作者巧作安排,使得内容详略得当,层次井然。 2.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后,已经初步具备了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对阅读古典文学名著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学习本课时,在学习上一课的基础上学生的领悟力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回顾课文 |
1.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第24课,一起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重点写了王冕的哪两件事?(辍学放牛、自学画荷)板书
|
读题 交流回顾课文重点写的两件事 |
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且问题直接指向本文重点,自然地过渡到下面的教学中。 |
||||
揣摩 人物形象 |
1.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件事作为重点?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 2. 文章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王冕孝顺母亲的细节,先来看看辍学放牛这件事。 3.轻轻把笔放下,一起来交流。先来看看第2自然段。 4.王冕不光孝顺懂事,还很勤奋、好学。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看。 5.小结:作者把辍学放牛这件事详写的原因所在。
|
默读课文, 边读边做做批注,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 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 )括出体现王冕孝顺的语句,多读几遍,把最能体现他孝顺的词语圈出来。 交流体现王冕孝顺的语句,谈感受,体会文字的“言外之意”。 |
用批注的方式来阅读小说,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感受力,由此学生对“我在学堂里闷得慌”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有了更为真切的体认。 |
||||
赏析 环境描写 |
1.在自学画荷这件事上,作者花了许多笔墨来写雨后的景象和荷花。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雨后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到了雨后的明亮、开阔? 3.作者在写这雨后景象的时候还写得非常有顺序,你发现了吗? 4.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这雨后的景象和荷花,并且写得如此明亮,开阔呢? 5.拓展《儒林外史》资料 6.小结:学画荷花这件事,让王冕走向了生活自立,人生从此发生了转变,这也是作者详写的原因所在。 7.出示冬天雪后图,引导观察 8.你也能像文中一样,按一定的顺序,用上一些巧妙的字词来写一写这幅雪后初晴、寒梅傲立的景象吗? |
一生读文 交流总体印象 抓住关键词交流体会雨后景象的明亮、开阔,相机朗读。
拿笔圈一圈,想想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交流。
交流思考所得
齐读这段话,在朗读中品味和欣赏
交流所看到的景物 尝试写作 |
不停留在对景物描写语段的感情朗读上,而是逐步从写法到用意的逐层深入。在学生读不懂的时候,适时点拨,学生从对比中领会了作者的用意:暗示人物命运的转折。再用一大段讲述,揭示了王冕这个人物在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独特性,揭示了荷花之于读书人的象征意味,揭开了《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阅读帷幕,由一篇带及整本书。 从课内引申到课外,读写相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
总结全课 |
1.今天这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在内容的选择上是有所侧重的,并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了王冕孝顺和勤奋,还重点关注了文中的环境描写,读懂了作者寄托的用意。 2.课后背诵第五自然段,推荐阅读《儒林外史》,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刻画其他的人物形象的。
|
|
梳理一节课所学内容,加以巩固,加深学生的印象。 |
||||
板书设计 |
少年王冕 辍学放牛 言外之意 孝顺 自学画荷 有序描写 勤奋 巧妙用词 借景写人
|
||||||
反思重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