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17-10-10 15:44:26     来源:heqiong

教学设计方案

执教者

吕秋萍

年级

单    位

江阴市实验小学

课  题

我和祖父的园子

时间

2015

开课学校

苏州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种”“结”“溜”,正确书写“穗”, 能用查资料、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倭瓜”“谎花”“谷穗”等词的意思;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园子多姿多彩、自由快乐等特点;

3.通过品读感悟,初步领悟课文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4. 学生能通过品析“就”,以及课文中一串一串的句子,感受萧红独特的语言魅力,并学习运用这样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小说共有以下七篇:四下8《三顾茅庐》,五上23《林冲棒打洪教头》,24《少年王冕》,五下19《我和祖父的园子》,六上7《船长》,8《爱之链》,六下8《三打白骨精》。除了《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之外,其余的六篇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发展,环境的创设各具特色,小说特征非常明显。但萧红小说的特色并不在于此,最具特色的是小说中的散文笔法,极其简洁、自然、流畅而又富于抒情性的优美行文萧红的文笔之美曾得到了鲁迅、茅盾、刘恒等许多作家和评论家的赞赏。除了语言流畅外,她还讲究炼字,注重选词,一些虚词也被萧红用得十分醒目,十分有韵。当代作家刘恒评价她“往往因一字,一词之功使句式鲜活明快,语意不凡。”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就考虑能否结合文本,就品味萧红语言特色这个角度来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呢?

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本课文本特点,我将“发现文本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感受萧红独特的语言魅力,并学习运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作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创新之处。

2.学生分析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关注于文本中具有独特表现力的字词、句子,而对于文本中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则常常缺少专门的整合训练,以致于学生拘泥于个别的字词句的理解体会,而不能形象地捕捉运用的规律。特别是像《我和祖父的园子》,语言自然流畅,内容浅显明了,学生一读就懂,教学中勿需繁琐分析,以读代讲即可。发现、学习、运用文本中独特的言语形式则可以作为本课教学的着力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学习字词,整体感知文本

1.认识女作家萧红,了解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2.这究竟是个怎样的园子,“我”和祖父在园子里都做了些什么呢?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要用心体会,这是个怎样的园子,“我”和祖父在园子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呢?

4.检查字词情况

(1)多音字:

下种、种菜、结黄瓜、溜平

(2)倭瓜、谎花、麦穗 稻穗 谷穗(指导书写 穗 )

5.交流: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园子?“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

学生读文、思考

学生自主交流

学生思考辨析

学生自主交流

2.品读感悟,体会园子特点

(一)略读第2自然段,感受园子的五彩缤纷。

1.请你快速浏览,找一找,哪两小节是直接写了园子?(2和13)

2.第二小节就集中笔墨写了园子的五彩缤纷,引读第二小节。多姿多彩。(板书)

(二)指导品读第13自然段,体会园子的自由快乐。

1.请同学们用心默读第13小节,体会体会,从哪儿能感受到这份自由和快乐?

2.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点评

3.在园子里的自由快乐生活着的,都有些谁呀?它们的自由和快乐,你能读出来么?挑自己感兴趣的,有滋有味地好好练练。

老师评价,相机点读

4.根据板书指导背诵

5.引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内容

6.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学生读找

学生感情朗读

学生默读、思考

学生练读。

学生交流相机朗读

学生背诵

学生自主朗读喜欢的内容

配乐朗读

3.关注言语,揣摩表达效果

1.这份自由令人向往,这份快乐令人陶醉。同学们,全文八百多字,光这一小节就写了211个字,萧红写这么长的篇幅难道仅仅为了表现这些景物的自由快乐吗?你认为呢?

2.老师小结:自由快乐,原来是萧红心中的感受,萧红写这些景物的自由快乐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

3.除了借物抒情,你还能有其他的发现吗?请你再次用心地默读13小节,看看这段文字在表达上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预设一:生交流拟人

预设二:体会虚词“就”

预设三:学习一串串的句子

(1)出示重点句式:“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2)给它们排排队看,什么怎么样,这么一排,像什么了?就像诗一样。

上边的句式对得很整齐,到下面就有些变化了,我们就把这样的句子叫做一串一串的句子好吗?

(3)明明用一句话就能写明白,为什么萧红要这么一串一串地写呢?引生比较一句和一串的文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4)其实像这样一串一串出现的句子,不仅这一小节有,在课文的叙事部分也有,请你很快地找一找。男女生分读。

(5)小结:这些句子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简洁质朴,但萧红就这么一串一串地写下来,自由快乐的感觉就这么酣畅淋漓。

(6)这样一串一串诗一样的语言,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也随处可见。我国著名作家茅盾这样评价……茅盾先生也是用的一串句子,把自己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赞美,强烈地表达了出来。

学生交流

生默读后交流

指生朗读感受

指一生读: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它们都是自由的。

其余学生读一串的句子

学生交流表达效果

发现节奏感强了,琅琅上口;自由快乐的感觉更强烈了。

学生找,交流读

学生齐读:《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一环节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的自由和快乐。此处设计时尤其注意对一串串结构相似的句子反复诵读,并引导学生发现写景物的自由快乐是为了表达人物的自由快乐,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借物抒情的写法。

要让学生亲近语言,就必须让学生潜心会文,涵咏一字一词一句的生命。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推敲10个“就”字,比较单个句子和成串的句子的不同表达效果。学生在朗读、比较、辨析、倾听、表达中感悟萧红的语言特色,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中,也为下面的练笔打下基础。

4.尝试运用,学习言语表达

1. 看来,用上一串一串的句子,就能使我们心中的感受,表达得更强烈,更尽兴。那同学们,我们能否也用上这样一串一串的句子,来充分表达这样的感受呢?

2.小练笔

用上成串的句子,表达自己第一次尝试做某事时的那种心情吗?或紧张,或恐惧,或忐忑;还记得看到美好事物时的赞叹、欣赏、喜爱吗?

3.今天这节课,我们跟着萧红,来到了她童年时最喜欢的园子,感受到了园子的多姿多彩、自由快乐,更学会了一种表达的方法,用一串一串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得更强烈,更尽兴。下一节课,我们还将继续跟着萧红,走进她的童年生活,感受她的自由快乐,体会她富有特色的语言。

4.布置两个课后作业:

(1)课后阅读《呼兰河传》,感受萧红充满诗意的语言。

(2)课后小练笔,请你用上一串一串的句子,将印象深刻的一种感受表达得更充分,更强烈。

学生练写,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点评。

最后设计了一个课后自由练笔环节,意在提醒孩子们可以用这样的写法将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感受表达得更充分,更强烈,唤醒学生表达的自觉意识。从感悟走向创作,从课内走向课外,这样就将自我与文本、阅读与写作、语文与生活联结在一起。

板书设计

乐       花、鸟、虫子        多姿多彩

19我和祖父的园子      倭瓜、黄瓜          自由快乐

玉米、蝴蝶

借物                抒情

反思重建

最后一个环节的改写,以学生生活为例,对于学生当堂练笔难度较大,而且将学生感受园子的情感线索打断了。可以将改写内容替换成以园中昆虫的活动为内容,写一串的句子,并非简单的模仿,还有想象和创作,不仅让学生运用了习得的言语形式,也对“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理解得更为透彻了。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和作者一起体验,还和作者一起创作,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感受的体悟。最后设计了一个课后自由练笔环节,意在提醒孩子们可以用这样的写法将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感受表达得更充分,更强烈,唤醒学生表达的自觉意识。从感悟走向创作,从课内走向课外,这样就将自我与文本、阅读与写作、语文与生活联结在一起。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