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17-10-10 15:47:11     来源:heqiong

重构之策略:拓展文本,链接作者

——让温暖和爱照亮童年

《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寻求阅读视界的敞亮。构筑立体的园子的形象,从实在的园子走向精神的园子,从而使阅读多元起来。以文本为基点,链接相关篇章,让阅读丰富起来。让阅读课成为学生阅读的另一个起点。(相关链接:1.《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呼河兰传》第三章、《呼河兰传》尾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触摸,感悟,还原语言的形象性,拓展学生的想象,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表达的能力。

2.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园子,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

3. 以文本为基点,链接相关篇章,感受萧红新鲜自然、率真质朴之美,让阅读课成为学生阅读的另一个起点,产生阅读萧红其他作品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

2. 还记得个园子吗?一起来读读文章的第二小节。在这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呢?(又大又美。勃勃生机、美丽)

二、学习“我”的活动,体验自由——一词一句总关情

1.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着小萧红走进她记忆中的园子,快速浏览课文3——12自然段,看看在这个园子里,萧红在这个园子里做了些什么?

(相机板书: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 …… 师生合作读)

2.萧红是在劳动吗?萧红自己说,她在瞎闹。怎样闹的?瞧瞧课文描绘了她做的这些事中,那些事写得比较具体?

(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最能体现她特点的事来写了,这样就显得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3.现在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下种、铲地、浇水这几个场景,把你认为闹的最有意思的地方圈画下来。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谈谈你的体会就更好了。

4.学生读书交流:

CAI:祖父下种,我溜土窝,跟着——瞎闹!

1)你怎么理解溜平?(下了种,一般性是用手把土窝抹光滑,抹平整;可这里呢?我是怎么弄平?)

(2)动作演示:溜平和“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结果就把菜种踢飞了。指名读。调皮淘气

3)点红“哪里……反而”   师:东一脚西一脚的,甚至踢飞了种子。哪里是在劳动啊,就是在尽情地游戏,而且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全班读。

CAI:铲地——乱勾(板书:爬 乱勾)

1)你从哪里看出她瞎闹的?(用动作演示一下铲地和乱勾)

2)关注一个“爬”字。能把“爬”换成“趴”吗?(趴是静止不动的,而爬是随地乱爬,是动态的,一个爬字把淘气的小萧红写活了。)透过这个“爬”字,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子?(蓬着头发,脸上还有几道泥巴,就像大花猫似的,拍拍她的小屁股,她说不定还会朝你做个鬼脸,然后又手脚并用去玩了。)

评价:想怎么闹酒怎么闹,从一个字中读出了形象。你能读出这份形象吗?

CAI:浇水——乱闹(板书:抢 乱闹)

1)学生交流

2)对呀,不是拿而是抢,不是轻轻慢慢地浇,而是拼尽力气往天上浇,不仅如此,还放开喉咙大喊,谁来喊一喊——我听出了酣畅淋漓;我听到了自由痛快;脱口而出,率真自然,谁来读好一段话?请我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这段话。

3)如果说前面两个片段是抓住了萧红的动作来写的,那么这里不仅有萧红的动作,还有萧红充满童真童趣的的语言,就是这样眉飞色舞,就是这样无拘无束。愿意读的一起来吧!

5.引导写话:什么是童年,这就是童年,蹦蹦跳跳的童年,无拘无束的童年。在我家的大园子里,不仅装着许多可爱的小昆虫,漂亮的花朵,各种蔬菜,还装着很多很多像这样的童年往事。

你能也帮萧红再说出来一件吗?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如果也能像萧红一样,率真自然地把那种瞎玩瞎闹写出来就更好了。秘诀是把自己当做萧红,和她心灵相通。

1)交流。

2)相应的拓展《呼兰河传》中的相关资料。(指名读)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玫瑰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祖父完全不知道,还以为是因为春天雨水大,园子里的玫瑰花开得香呢……

——选自《呼兰河传》第三章第60页

3)小结:看来这个园子不仅是个美丽的园子,还是一个(    )的园子?

(快乐、自由)相机板书

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课文中的句式来想象小萧红和祖父在园子里还干了那些趣事,可以说在无拘无束的讲述中更加贴近了作者的内心,更切身体会到了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快乐自由。而出示《呼兰河传》中的片断,一为过渡,营造意境,二为深化“有趣”与“自由”,三为引发学生阅读《呼兰河传》的兴趣。

三、品味祖父形象,感受爱和温暖——细微之处品真情

1.亲爱的孩子们,小萧红的肆意地瞎玩,瞎闹,我们不由地产生这样的疑问,她怎么可以这样的瞎玩,这样的瞎闹呢?(因为有了祖父)

请同学们再默读3-12小节,找一找,在这些点点滴滴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体会到什么就说什么。

2)关注细节:一顶小草帽,一个劳动工具,一声嘱咐——让她“慢慢地”过来,还有那“笑”

“笑”。

笑声中,祖父仿佛在说什么呢?笑我的——天真,笑我的傻,笑我的胡搅蛮缠。

②面对我的闹,他只是笑,说说这是怎样的笑呀?(慈祥、宽容、纵容)

③对啊,当我把狗尾巴草当谷穗留着,祖父是慈爱的笑,当我把水扬向天空,祖父还是那样慈爱的笑,祖父的笑,永远留在我心底。

3)小结:一顶小草帽,一个劳动工具,一声嘱咐——让她“慢慢地”过来以及那笑,这些细小的地方汇聚起来,让祖父的形象渐渐清晰。请大家静静地看看。配乐:

CAI(轻声读):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4)与其说我跟着祖父闹,不如说祖父(陪着我闹;支持我闹;和我一起闹)所以有人说:一个爱你的人,他会给你造一座天堂。对于萧红来说,天堂就是——(圈出课题中的“园子”一词)。原来这座园子不仅美丽,不仅快乐、自由,还是一个( )的园子。(温暖和爱)

四、学习第13小节,升华自由——情到深处意更浓

1.因为祖父的爱,在这个园子里,我可以肆意地玩闹,肆意地干着我爱干的事情。在这个园子里我是自由的,用自由的眼睛,自由的心去看园子里的景物,呵,一切都变得自由了!快读读文章的第13小节吧,从哪里读出了景物的自由快乐!

2.CAI:文章13小节

1)学生交流

2)相机点评:有了人的思想、行为,想干嘛就干嘛;那么无拘无束,那么随心所欲;多悠闲自在啊;多神奇呀;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都是有灵性的,都是自己做得了主的;都是由着自己的天性长大的。

3)点出文章特色:在这一小节,像这样重复的词语重复的句型特别多,使得整个段落句式整齐,读来也是琅琅上口。研究萧红作品的人说,萧红的文章是儿童的口吻,诗化的语言。一句话就是一首诗啊!师生合作读。

3. 孩子们,你们看,这里借用景物的自由快乐再一次渲染了我的自由快乐,这就是借景抒情。这个园子,哪里还是普通的园子,它在萧红的眼里,它分明就是——(乐园,童年生活,生活家园,精神家园)

四、拓展作者生平,深化文章主题——曲终人散总有情

1. 同学们,你们看,文章写《我和祖父的园子》,先是写了她眼中的园子(美丽的),然后写了她身处在这个园子里的活动(快乐),最后借用园子里的动植物抒发了她心中的自由快乐,层层深入,写得那么好玩,那么有层次。

2.其实,萧红的童年并不像我们看到的这么欢乐,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是个很冷酷的人。祖父成了萧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CAI:(教师读) “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选自萧红《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一个人的感情是掩藏不住的,当她一落笔的时候,就会在她的笔端流泻出来。你们来看课文的第一句话:CAI: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师:读到这里,你能明白,萧红真正想写的是什么?(祖父)板书:祖父

难怪萧红在书中写的:“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3.师:在《呼兰河传》的尾声中,再一次提到了这个园子,祖父。

配乐《葬心》(默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回忆,

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3.在时间的流里,蝴蝶、蚂蚱、蜻蜓不见了,小黄瓜、大倭瓜也不见了,园子没有了,祖父也不在了,但是那份自由,那份温暖和爱将永远留在萧红的心里。

4.要走进一个作家的内心,读她一篇文章并不够。今天我们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大家课后能好好地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以《呼兰河传》的尾声部分的内容改编成的一首小诗作为教学的结尾与延展,有些哀愁,有些苍凉,却符合原著的情感基调,也渗透了园子的精神意义,那是萧红“温暖与爱”的精神家园。】

后记:

课上,老师精心拓展了几处课外教学资源,链接了萧红作品《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呼河兰传》第三章、《呼河兰传》尾声的片段,教材文本阅读不能成为终点,而应该是另一阅读的起点。以文本为基点来引入相关的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篇课文”的阅读辐射到“整本书”的阅读。引导学生追根究源,阅读原著,既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与思路,又可以全面透彻了解文中的主人公,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学生对园子的认识是从表面到内在,层层深入,由形到神,螺旋上升,这个园子已不再是刚开始的那样普通了,而是凝聚着萧红的童年快乐,凝聚着对祖父的深情回忆的温暖的园子,它们已植根于学生们心中。这节课,学生收获了一座语言与精神的“园子”。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