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平专业阅读主题研讨讲话
何小平专业阅读主题研讨讲话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老师。今天我不能点评,我只能说是谈谈我今天听了我们三位老师的交流,以及也看了一份相关的金童的周老师的书面材料,然后我觉得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都读得很好,都读得很多,也都读得很深,那么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刚才江校长已经为什么要读书,怎么读书,读哪些书,给了我们一些引领,我觉得大家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智慧,汲取一些力量,汲取一些方法。而我们以前有一句话,就说老师批判我们现在的人的一些阅读, 你看你调到什么地方,一眼望去每个人手里都是拿着手机,特别是在大城市的地铁上,在什么地方都是离不开手机,你别小看这个动作,其实阅读也是在那里。我觉得我个人承认这是不对的,它只是一种碎片化,但是我想每一位老师你肯定都会有收获,你在这碎片化的学习当中,你学到东西吗?我想肯定包括我自己,我有的时候我碎片化学到的东西,我就转在我朋友群里,就让一些同行们来分享。最后我待会我讲到最后我要离开这里的时候,我放一段视频,这也是我最看好学习者的故事,沈茂德校长他说我是一个教育农夫。手机阅读可能时间很短,但是它受到时代的影响,所以我觉得整体的阅读和碎片化的阅读,这两者都可取。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是整本阅读和碎片选读都存在、都可以,因为它都是在读,只不过是你独立的、对它的领悟的系统化,可能在这个方面有的时候需要整段读,有的时候需要整本。 但是在我们忙碌的工作阶段,我们在休息之前也保持那么一点点的阅读习惯的话,那么碎片化阅读我想也能够给我们一些帮助。
所以听了今天几位老师的交流,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今天的分享会上得到三个体会,主要一个是在分享中丰盈自己的理念。大家听了今天的三位老师的讲我们至少听到了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陈蕾老师的儿童立场。我觉得虽然我们平时经常看到这四个字,但是今天结合我们来阅读教育的目的,再来谈儿童立场,我觉得他有了更新的意义,我听的过程当中,我也觉得陈老师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因为他们四个部分讲到了还儿童话语权、选择权、创造权、评价权,那么说明我们平时对这四个权,我们教育者做得很不够,需要还。那么接下来的她讲她的操作,她是怎么还的?对吧?尤其是刚才陈老师讲的最后一个是话语权,孩子他有没有在你面前充分的完整的毫无保留的来表述他的想法,我们只是说想法他不一定完全正确,你有没有能够真正做到了从头到尾的倾听?所以我在我自己的讲座当中,我就请大家写一个古汉语的听字,老师们能写的出来应该不难,古汉语的听字首先是一个耳朵,耳朵下面是一个什么?王。它的比喻是就像两个耳朵听国王讲话那样,你看皇上讲话的时候下面是什么?是毕恭毕敬,而且是眼睛是紧紧的盯着王,就像十只眼睛,那么十横过来一个目, 然后听的时候是什么?一心一意。好吧,这个听字就这么解读出来。而现在简化字的倾听是口字旁的一句很好的描述的,现在我们老师包括我在内,我对人对我的子女或者对别人也有这种问题,就是别人在讲的时候,他还没讲完,他还没完全叙述清楚,我只用我的嘴巴去打乱它,去发表自己的观点,用嘴巴在进行斤斤计较。所以我们用简化字的听和繁体字的听,把还儿童话语权这个解读,我想可以让陈老师的观点更活跃一点是吧?这是我个人的体会,就是说能够共赢自己的理念。
那么第二个想法就是说我们读书人他的理想,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实践。我刚才讲到了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观点,陈蕾老师是儿童立场,张思源老师是发挥艺术般的作用,这个要求很高的,是我们夏港小学老师对自己的这种崇高的要求,因为她的原话是教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艺术般的作用,艺术般的作用,那就是你不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你要用艺术的方式,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思维来进行艺术的教育行为,这个观点非常好。那么我想我们可能从教到现在有一些艺术的行为,可能今天的读书交流让我们更多的去思考,读了《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之后,我们怎么样更艺术的来发挥教书育人艺术般的作用。所以在这里面我觉得张老师说了一句话,就是学生的大脑是活跃的组织,在这里确实我们值得反思。虽然孩子们很天真很活泼,有的时候也确实很顽皮,有的时候也确实学习不够认真。 那么我们老师会采取些什么态度呢?通常是比较严肃的教育,甚至是比较严厉的教育,有的时候就不是严肃严厉,这两个字能够表达的可能是一种拍桌子的,这种行为也都可能会发生在教室里面。我们有的时候走过有的教室,里面啪啪的声音,是别人在桌上敲,然后安静一点,但说明事故对不对。所以有的时候这样的做法对学生起到一个什么作用?首先是给了他一种恐惧,然后他会产生的是默许和顺从。他默许顺从,并不是真正的从内心懂得了我应该怎么做,而是他不会从心理上来接受你的指令,甚至可能有的时候他不明白你到底想要说什么, 而这个现象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不一定毁掉孩子的大脑,但是你一定在伤害他大脑中产生的指挥自己的情绪的一些东西。 从心理学、生物学、教育学的相关的理论当中,我们有的时候可以看到。所以最近还有一篇文章,别人转的,说北京大学的精神科医生,指教师,指家长说你们用焦虑培养出来的孩子,最后都送到我这里来了。当然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老师不想教好,但是有的时候确实是焦虑。所以最近有人在转发,期末考试期间,你别惹老师他是一个炸药包,这是一种。
所以我们可能会突发一些状况是吧?而且北大的精神科的教授他提供了两个数据,各位老师我们也听一下,那就说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的是30.4%的孩子厌学,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我们想这些都是凤毛麟角,他们也会厌学么?其实我们也可以想象,如果说它的生存环境和他的老师家长等等有那么一些我们刚才所考虑的行为。有40.4%的人是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现在活着只是按别人的意愿活下去而已, 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我最近在我的碎片化学中看到一篇文章,我就看到标题,他说整个中国社会的自杀力在降低,但是学生的自杀力在提升。
那么我刚才运用的这些些数据也就告诉我们,我是借用张老师的话,就是说学生的大脑是活跃的组织,我们要让他活跃起来,要让他兴奋起来,也就是说让他在积极的、自足的、自信的情绪当中去学习、去生活,这样他才有可能达到我们理想中的教育目的,这个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这句话并不是我发明的,也是我看到的,而且我在指导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时候,这里面有两个题目大家可以听一下,在教育中教师期待的应该是优生更优,不应该是差生更差,期待的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选择什么发展? A获得积极自发的发展,B获得朋友互助的发展,C获得日积月累的发展,D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当然是最后一个放在这里。对吧?所以在这个里面我想老师们学习的观点非常的仔细,学习的内容也非常的到位,并且我还从刚才张老师的观点当中艺术般的作为,那么我们怎样用艺术般的理念,用艺术般的。
我上个星期在幸福区有一所学校,我去给教室成长学院和家长成长学院做过一个讲座,这里面我举一个例子。就是说当学生他考试出错了,分数不理想的时候, 我们的老师用什么语言去对待他?这考试要认真,做完以后要认真检查,这句话谁都会讲,对吧?关键的是比如说学生说这个题目是简单的不应该错的,但是我考试的时候不要错了,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问一句话,你就问问自己熟练的程度够吗?你不是去叫他去反思,而是指导他你熟练的程度够吗?第二种学生说我原本会的,这是考试的时候说的,这个时候老师跟你说,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你真的清楚了吗?再比如说学生说我审题错了不是不会错,老师可以说你再问问自己,你平时练习的准确率高吗?平时能够一遍叫做正确吗?你才有平时的功夫,是吧?
好,那么第三个今天的意义我觉得是在研究中丰厚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三个引用的三个丰,第一个是丰盈,第二个是丰富,第三个是丰厚。来丰厚自己的能力。那么我们的吕老师她用了一个观点叫尊重差异,我非常赞赏这样一个观点。班级里有50个孩子,他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当他受孕的时候,他就已经决定了他的不同。对吧?这叫先天的,而我们主要是要起到一个后天的引导作用。那么我想我用一个观点来阐述一下,就是我们对学生的差异,在承认的基础上,我们对学生要进行方向引导加方法指导。所谓的方向引导加方法指导,也就是说我可能有老师,包括夏港的老师也听过,我以前讲过黄向阳教授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老师给你加个妈妈说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个字写的太小,可能你们知识分子家庭出来的孩子胆子比较小,你让他回家以后写大一点。妈妈一回家的时候,妈妈把这个情况给儿子说了,儿子说好的。 但是真正到妈妈去淘米洗菜做饭的时候,说待会妈妈来看,到底能不能写大。没有写一次写大,两次默写,妈妈火了,说你是个很听话的孩子,为什么孩子不理解?黄向阳出来一看原来是这样,就说孩子你把握笔的手往上挪一挪,那么就有了一段距离,对不对?那么根据杠杆原理,把这个距离拿出来以后,字就能写大。得到这个体会,就是说妈妈教孩子把字写大叫做方向引导, 但是他们没告诉他怎么做才能做好,所以我们要加上一个方法, 所以针对差异学生差异,我们要尊重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我们都要用方向引导加方法引导来指导我们自己的实践,这样的话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把尊重差异这样一个观点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在这里我在结束前再讲三句话,第一个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合,是三个教育的整合,不是先家庭教育再学校教育再社会教育,是三个教育的整合,但是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支柱。他从生命到出生到孩子走向社会,他要学习的是生活。然后第二个是学校教育,这是整个教育第二支柱,它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的场所与机构,因此在这里面还是他要学习社会的运营法则,要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的道德水平跟公民素养。所以我们在学校里面做的是这样一个作用,所以我建议大家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我们教师的本质。
二要考虑教育这个职业的特点。第三更要把眼光放宽一点,把第一层次就跟第三次层次起来思考,所以对我们有了自加的压力,我们把我们的教育接触到家庭当中,家校沟通要把我们的教育要做到社会上去,把我们的孩子带上社会,把社会资源引进学校,这样的教育才能达成我们真正的教育目的,那就是培养一个最大可能获得发展的这样一个有用的社会人才。
另外还有一篇文章我也会转给你们,就是我昨天看到的顾明远先生的“学习需要竞争吗?”我们一个学生都需要竞争的对吧?但是他光明日报的一个采访里说,就是在新的评价机制过程下,怎么样来做好这个工作,他有两个观点。第一,在学习中讲竞争会使学生更加会使学生养成扭曲的心理,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要看怎么个状态下,所以我推荐这篇文章第二个关键词,学习成绩没有排他性,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大家有空的时候把这篇文章认真的读一读,好了,我的学习体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