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的开端》 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7-10-08 10:23:36
来源:chenxiaoping
给孩子开创美术的天空——《艺术人生的开端》 读后感
张小青
近年来,伴随着教师心理问题增多、压力增大、职业倦怠的产生,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感下降。幼师是个繁琐的工作,对孩子的教育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细致,如何快乐地工作,从工作中寻找到乐趣,这也是一门技巧。我们幼儿园教学包含许多方面,其中美术也是重要的一门,幼儿园一直提倡原创性绘画,可是每当孩子绘画的时候,孩子们总会出现很多的状况,有的孩子迟迟不知道如何下笔,无所适从;有的孩子画的画过于拘谨,笔触间常常流露出的是胆小缺乏自信,似乎总缺少了一些内涵;有的过于浮躁,往往是草草了事,总是一切不是那么尽心意;现在我们发现周边有画画天才的人几乎少之又少,比起以往教过的孩子,我们发现孩子总体还有退化现象,假期有幸拜读了一本新书《艺术人生的开端》,这是一本探讨孩子家庭美育与艺术游戏的书。是儿童美育研究者苏清华女士以她多年创办儿童艺术工作室的宝贵经验和富有人文情怀的温婉笔触,告诉现在的爸爸妈妈,美术活动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表现创造能力的游戏,如何看待孩子的美术活动?如何激发孩子的艺术想象、培养他们的艺术能力?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为一名懂得享受艺术、享受生活的人?苏老师以大量的教学实例和细腻的解说为您解开答案。文中很多的案例我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它不仅帮助我更新了美术教学的观念,更让我懂得在自己职业中去寻找生活的阳光,下面我就例举几个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一、教师以自己积极的心态看待一切——鼓励孩子,让孩子在画中找到自信
有一句话说得好,快乐不是在做喜欢的事,而是喜欢所做的事。与医生、律师相比,教师是快乐的。律师、医生整日面对的是那些官司缠身、身患重病、心情不愉快的人。而教师面对的是最阳光的快乐、单纯青少年,这是天然幸福感的源泉。
各种各样的孩子,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各种各样的孩子,一是不敢动笔的孩子,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们这样说:“老师,我不会画,你帮我画一下。”其实当孩子出现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是不愿意画,还是不敢画,如果孩子不愿意画,那是因为孩子还没有准备好,或是对画画不感兴趣,这时,我们不要着急,慢慢培养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真的不会画,我们就要鼓励孩子自主画,没有必要一定要画出什么,我们可以找出画中线条的力度、色彩的协调、构图的合理等诸如此类的优点鼓励孩子,即使孩子涂得一塌糊涂,也不要去责怪他,只要愿意画,有动笔的勇气,就是好的,让孩子在自由的画画中找到自信的感觉。
二、教师要学会接纳——激发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
一个人的快乐不在于他得到的多,而在于他计较的少。学生不可能不调皮,领导不可能绝对公正,同事不可能都志同道合,家长不可能都通情达理……等等这些不可能消失,只有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尝试用一种接纳、欣赏的方式,你会进入另一种境界。
画画也是这样的。一个班三十几个孩子不可能都是一个磨具里刻出来的,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不同,你不能够孩子在画画时都是同一色彩和画面,那就没了生气。被各种圈框住的孩子,文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天,妈妈到幼儿园接孩子,她手里拿着一幅画着大苹果的画兴高采烈地跑过来,我看到画中的苹果用黑色勾了重重的边,填涂了鲜艳的红色,孩子告诉我苹果是老师画好的,颜色是她涂的,她仰着小脸天真地跟我说:妈妈,老师夸我涂得最棒了!当天晚上孩子在画着玩的时候突然就着急地说:妈妈,怎么办?我画错了!话音里还带着哭腔。原来,她的美术老师要求孩子们填涂颜色时不允许涂出“苹果线”,谁要是涂出去了就会受到批评。孩子把老师的要求时刻记在心里,她不小心把色彩涂出了框线,就觉得是“错”了。我看到孩子在画画时变的小心谨慎,画面上失去了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机。我和一个做幼教工作的朋友谈起了这种情况,她说:这也不难理解,幼儿园总得让孩子拿幅像样的画来给家长看呀!就这样,为了一副所谓的“像样的画”,孩子们在规规矩矩的涂色中慢慢地变成了毫无创造力的人,他们还能放开手笔表达自己心中的感觉,成为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吗?不仅是幼儿园的涂色课,我发现到处都充斥着一个个怪圈,把孩子们罩在无形的“圈”中。像这样的怪圈到处都有,书店、儿童游乐场、商场都能看到一个很大的填沙画摊。给孩子一个模板,上面有画好的各种简笔画的形象,用重重的轮廓线勾好边,有的还规定颜色,让孩子在那些提前设定好的轮廓线内填上一种类似沙子的化学颜料。每当我看到那些可爱的孩子趴在小桌子上填沙时,心里就会很难受,赶快带着女儿离开那个地方。说是“感受填沙画”,其实孩子们像一个个小苦力一样,一点点把那些没有正确色感的沙子填在框框里,仅仅是为了追求与范画一模一样的效果。虽然这也能锻炼孩子的耐心,但整个过程给孩子带去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这种活动根本不能称为“绘画”,没有自由的想象,没有任何创造性可言,时间久了,孩子会被训练成一个小心谨慎的人,不敢走出那个设定好的“圈圈”,从而失去个性和创造力。绘画是表达心灵的一种方式,孩子们循规蹈矩辛辛苦苦地填沙子,远不如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用自然的沙土堆砌,捏塑,自由地表达出他们心中的感受和创想。是啊,苏老师说的怪圈生活中随处可见,时间久了,孩子们的视觉感知也就被破坏了,不知道什么是好画?什么是充满匠气的东西,长久的视觉习惯形成孩子的视觉审美观,在孩子未来的人生中再也逃脱不出这些怪圈的影响,我们的孩子是单纯的,他们喜欢五彩缤纷的世界并需要表达和创造,什么样的美育环境对他们就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怪圈的可怕,就会扼杀孩子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帮凶,所以为了孩子,家长和老师们一定要提防这些无处不在的危险,不要把这些怪圈照在我们孩子的头上。
三、教师要善于沟通——引领幼儿的理解和创造力
作者在文中还提及在陪女儿紫苏画画时,有时候她会要求孩子画个形象出来,于是就会找出实物或者照片让孩子仔细观察,观察后她画出的形象往往让我们惊叹、惊喜。但是有一次,架不住孩子的再三央求,作者顺手在纸上画了一只简笔的小老鼠,从此,孩子的画中多次出现这只小老鼠的形象,和妈妈画的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方向都画得一致,都是头向左面的,紫苏是一个比较有创造力的孩子,单这个小老鼠的形象在他笔下一成不变了,而她笔下的其他形象却是随心所欲,变化多样的,这只让我们倍感遗憾的小老鼠,在我们的现实中,有很多的家长都会有问:“孩子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根本看不出是什么?,为什么别的孩子在培训班的每一次都是一件像样的作品?”归根结底,问题就出在像上面。作者请了没有美育基础的家长围坐在一起,问他们见过狗吗?都说见过。那就大家各自画个狗吧。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一片尴尬,没有人下笔,都说见过。都说:“没有学过,怎么会画呢?”我说:“只要是自己理解的就好,画成什么样都行。”结果家长笔下的狗千姿百态,虽然很多比例失调,形象也不准,但每个人画得各有特点,基本上都有狗的影子,我再请家长们画狮子,又都说不会,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狮子,结果家长画的狮子和黑板上的狮子一模一样。其实刚才是死记硬背了一个形象,不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是比成人更没有经验的孩子呢,孩子们天生有很强的模仿性,一旦模仿过了这些形象,这个形象就先入为主地占据了孩子的心灵,遏制了孩子独立探索和建构形象的欲望,扼杀了他们的理解和想象,捆住了他们想要表达的意识和手笔。其实苏老师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感觉不到教的痕迹,是一种智慧的影响,美育同样如此。比如孩子想画画时,就应该给孩子提供涂画的地方,让他尽情地释放。比如孩子想要绿色,而面前只有黄色和蓝色,马上抓紧机会引导孩子两种颜色混杂在一起,看看是否能变出别的色彩,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到色彩混合的知识,比如孩子想画某种东西却不知如何下手,最好立刻为孩子找来那件东西,或者反映那种东西的各种特征的真实图片,引导孩子感受,画出自己的感受,一开始孩子可能画得不好,但有了观察的好习惯和表达的欲望,总有一天会画得很好,当孩子画的画我们看不懂,这时千万不要发表肯定或否定意见,最好是弯下腰,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倾听孩子的讲述,尝试去理解孩子,太多太多的时候,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喜好、不同的兴趣,这都是美术教育的绝好机会,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把握住这些机会,这些教育方法都会不着痕迹地让孩子在自由的心情和自信的心态中积累艺术创作的最初体验,看了这本书让我对美术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真是受益匪浅啊!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工作与生活犹如天平的两端,当工作与生活两者平衡的时候,人生才是平衡而完整的。教师在热爱本职工作以外,还应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才能使得教师在工作时更容易投入,并保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态度。现代教师应合理平衡工作与生活,让两者形成互补,促进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形成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