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爱上一本书
童年爱上一本书
一直很喜欢周益民老师, 于“儿童阅读”一事,周老师无疑是有见地的。作为国内较早投身儿童阅读实践的推广人,在周老师的书里,他厘清了好几个核心问题,儿童阅读 “是什么 ”、儿童阅读的“三个层面 ”、儿童阅读的 “兴起与特点 ”,这些都是大问题,容易拎不清,而他举重若轻,抓住 “儿童”这一关键词,以“过一种儿童的文学生活”为主张,瞻前顾后,娓娓道来,不纠缠,不夹杂。在他的话语里,童年是个名词,童年是个形容词, 童年也是一个动词,把词性弄清楚了, 复杂的事情就简单明了。
周老师说,儿童阅读与课外阅读不同,具有丰富性、季节性、游戏性。他说, 阅读儿童,需要我们去实际地与儿童交朋友,听他们谈天说地,与他们玩耍嬉戏,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像前辈斯霞老师那样,与孩子心心相通。阅读儿童, 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关注儿童的生存面貌、阅读状态。当下,随着信息传播节奏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儿童的心灵面临着快餐文化的侵蚀,粗鄙化、偶像化、浅表化阅读比比皆是。孩子们已经很少有时间去体验内心的波动,去丰富自己的心灵。而应试压力,又使得他们时常陷入童年的忙碌、恐慌、焦虑和无奈。
儿童阅读的推动,必须直面严峻的现实。阅读儿童,需要我们老师专心虔诚地阅读那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童谣、诗歌、童话、小说、戏剧、传记 透过那些经典作品的描写,去感受、探求儿童的宇宙。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 “感性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者李庆明先生说:“通过儿童文学可以很直观地、诗意地去观照儿童科学所无法触及的细腻、微妙的充满活力的儿童世界。”我们只有真诚地理解儿童、服务于儿童,努力让阅读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自我诉求,儿童们才会在阅读中找到灵魂的安顿与慰藉
正如周老师说的,“这些故事成了不断积淀的智慧, 成了一辈辈共同的记忆。我们聆听,我们阅读,于是,成为我们的血脉、气质、风骨和根基。”从周老师的身上,我感受着一位语文人身上闪烁着的思想之光,爱我们能爱的,做我们能做的,这就是语文人一辈子所执着的,或许我们依旧得在分数的高楼下踽踽独行,但关起门来我依旧是一半的国王。
童年爱上一本书, 做孩子的点灯人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