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研项目

“三力”课堂:建构思政课教学的新样态

发布日期:2017-09-04 15:11:42     来源:gonghefa

“三力”课堂:建构思政课教学的新样态

贡和法(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  214443

本文已刊于中文核心期刊《教学月刊》201778月合刊

  要:核心素养培育是基础教育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方向。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中的最为微观、最为具体、最为重要的环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三力”课堂样态的建构,是将核心素养培育要求落实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去,形成可操作、可评价的学科核心素养,其根本的在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三力”课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将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落到实处,其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将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课改”转向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改课”,关键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近年来,我们在破解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粗放低效”和学习方式“表层现象”之困境的实践中,着力进行思政课教学“改课”的探索,建构起了思政课教学的新样态:“三力”课堂。本文仅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三力”课堂的基本内涵、实施策略和实践意义作一简要的阐述。

一、“三力”课堂的内涵解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力”课堂,是指“学习有动力、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的课堂样态。这一课堂样态主张以积极的理念和行动,力图通过对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师放手不足、对素养关注的重心不稳等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有的功能,有效地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

思想政治课教学“三力”课堂样态是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构的,是以“积极教育为内核”的课堂教学品质的提升:它力求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求知的过程、成为师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和成为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养成的过程。这不仅契合当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积极教育所蕴含的意义之所在。

 思想政治课“三力”课堂样态直指整体教学生态的营造。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态系统,“三力”课堂的“三力”也应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其关键点在于课堂教学及其活动是否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展开,学习过程缺失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动力,那么课堂的活力、师生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课堂教学的活泼生动、师生互动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效能感;而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课堂活力的搅动最终是为了学生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和生命品质,而在提升学生能力与品质的同时也提升着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生命品质。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课”,“三力”课堂样态的建构,其目标指向是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将“课堂有温度、知识有密度、学科有深度”和教学“有效率、有效益、有品质”作为“三力”课堂建构的基本元素。

“课堂有温度”体现教学的驱动力,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知识有密度”体现目标的执行力,学生的学习有知识量的要求,知识是思维和能力的基础;“学科有深度”体现思维创新力,教学应激发起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学的“有效率”体现政治课教学要追求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量和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教学的“有效益”体现政治课教学行为的效果以及能否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久远的影响;教学的“有品质”体现政治课教学的个性化,包括课堂信息流动的畅通、学生独特性学习体验的尊重、师生主体发展成长过程的关注。“三力”课堂教学的“有效率、有效益、有品质”实际上是我们对政治课教学的一种文化追求。

二、“三力”课堂的实施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三力”课堂的建构策略主要有四个着力点,现以人教版《政治生活》第九课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以下简称“本框”)的教学为例对此作一简明的叙述与解析。

一是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在“显”字上下功夫。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依据。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叙写的显性化:一是要关注目标的具体性、操作性、生成性;二是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定位,让学生在每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这实际上正如美国学者马杰(R.Mager)指出的,教学设计有三个基本问题所组成:(1)目标——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确立目标”的过程;(2)方法途径——我怎样到那里去?这是一个“导向目标”的过程;(3)结果认可——我是否真的到了那里?这是一个“评估目标”的过程。

在讲授本框时,笔者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背景材料,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充分理解“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基本内容”,通过设计由浅入深、前后关联的问题来逼近教学目标。“一带一路”背景材料的导入,5月中旬中国成功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鲜活教学资源的运用,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充分彰显了“三力”课堂样态中的学习有动力。

二是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适”字上做文章。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把握阶段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悉心研究学情,把握学生身心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在讲授本框时,笔者选取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一背景材料,设计了四个有关联的、适当的问题,精准合理地贯通了整框教学内容:(1)思考:中国的“朋友圈”为什么能够得到多方点赞并不断地扩大?(由此引导出外交政策这一含义)(2)模拟发言:如果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你如何驳斥认为 “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的言论?(3)讨论:在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中你能体悟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些内容?(4)思考:透过“一带一路”的成果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实效的获取。因此,作为“课程实施者”的笔者在教学“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时,充分立足学生实际,选择符合其认知特点和能激发学习积极性的信息资料,通过“模拟新闻发言”这一转化枯燥知识的途径,让教学内容赋予斑斓的色彩、生动的形象、盎然的趣味,为学生创设积极的心理状态来接受知识,让知识长久地储存于学生的记忆之中。整堂课“教”与“学”的关系的重心向学生转移,“学”与“教”的过程既有动力又充满着活力。

三是注意课堂教学流程的优化,在“动”字上想办法。“三力”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状态,突出有效率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因为,唯有“活动”着的课堂才彰显它的生命活力。因此,“三力”课堂以建构主义教学论为指导,创设行动性教学环境与条件,力争使课堂成为师生唤醒沉睡潜能的时空,成为师生心灵对话的平台。

在教授本框时,为强化高一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笔者着力找寻了简单易懂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视频资料,该视频形象地将中国化身为武林高手通过“一带一路”打通全球脉络,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也能初步明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由来、实施过程和它所带来的全球效应。这一教学情境的设置也为后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有效的铺垫。在后续的探究活动中,笔者设置了模拟发言:如果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你如何驳斥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的言论?学生在充分思考、互动交流、教师点拨过程中明晰了二者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对“外交政策制定依据”和“我国外交政策基本内容”的理解。

四是注意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在“实”字上动脑筋。“三力”课堂要关注学生学科能力点、特别是学科素养的达成情况,通过扎实有效的检测,帮助教师获得信息反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试,来促进和保障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在检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本框教学时,笔者通过“问题”导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维。学生在课上合作、互动、探究,来解决教师设置的疑问,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采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之间本质区别。这一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展现了“三力”课堂的师生长能力。从当堂“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配套练习的检测情况看,本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比较高的,而且通过本框的学习,学生体悟到: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理念,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在国际社会赢得了更多的认可和尊重,在世界上的“朋友圈”和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三、“三力”课堂的实践意义

一是策应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再出发”的实践诉求。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改依然存在诸多困境:“教”与“学”的表层化现象比较突出。“三力”课堂教学样态的建构正是策应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再出发”的实践诉求。思政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为要素的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理念,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才是将核心素养要求落到课堂教学实处的正确方式与路径。

二是推进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再提升”的实践举措。思想政治课教学“三力”课堂建构,其宗旨在于成就学生,它既要追求学生“智力”的发展,更要高度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自信、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问题。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进一步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学研究,自觉将“课改”的要求延伸并落实到“改课”的要素之中,如教学目标的核心素养关注、课堂关系的再造、教学流程的优化、效果检测的精准等。而在这一“教学转型”的过程中,教师的操作性、实践性经验与理论水平会得到再提升,以达成“课堂改变,教师就会变;教师改变,学校就会变”的教改目标。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