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研项目

在专业写作中追寻智慧教育

发布日期:2017-10-03 09:16:38     来源:gonghefa

在专业写作中追寻智慧教育

工作室成员 江阴市第一中学 包彩娥

刊于《教育视界(智慧管理版)》20178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然要求提高教师的素质,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被称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吉祥三宝。由此看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专业写作,这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养。教师在专业写作中不断超越自我,也与学生一起享受着智慧的教育。那么,在当今教育潮流下,该如何认识教师的专业写作呢,又该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写作呢?

一、对教师专业写作的再认识

写作是教育生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专业写作是教师自身教育实践的总结和反思,是对教育现象与规律的观察与思索,是对教育行为和效果的积淀与升华。教师专业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专业写作能帮助教师深化认识,梳理思绪,使个体经验概念化;专业写作能提升教师语言表达的品质,提升教师生活的品质,使教师更具有成就感;专业写作可以体现表达教师的教育智慧,它是教师教育情怀、教育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教师的专业写作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专业性”,即它是“面向教育事实本身”的写作,教师“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观察和行动和反思,通过这些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第二是“日常性”,即教师把写作当作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的写作。随时记录下的课后反思、课堂情境再现,或者对一篇好文的摘录,都可以成为随笔、论文的极好素材和最佳的灵感源泉。

二、促进教师专业写作的策略

(一)第一动力:自我主动发展——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

叶澜教授认为,一个教师教了几十年的书可能成不了名师,如果坚持几年写教学笔记,包括反思性的教学后记,则很有可能成为名师。如果说磨课赛课、学习培训、专家引领给教师带来的是由外而内的变化,专业写作带给教师的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变化。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依赖自我驱动和自主发展。教师有内在的动机,去潜心学习和应用科研方法,自觉地把握实践研究的理论坐标,成为一个有创意的问题解决者和自我更新者。教师积极塑造自身形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力求实现专业化发展,这应成为教师一种自觉的追求。

教师应自觉追求专业化发展。笔者的导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贡和法老师,兼任江苏省政治教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学测与高考命题专家库成员、国培计划师资库成员等,在几十年的教育岗位上,从来没有停止过研究与写作。他不断地探究教育教学规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等专业期刊上发表百余篇研究文章,出版《从问题走向研究》等3部专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始终为人师表和坚守课堂教学,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贡老师在“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平凡岗位上追求教育的永恒价值,形成“教学、管理、科研”相融相生的职业特色,以自己的勤奋学习和专业成长,显现着生命的真实分量。他潜心研究提高教学实效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条理清晰、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提出了“和谐精致”的政治课教学理念。贡老师认为,真正的写作应植根于教师成长的内在需求,写作的优化源于在坚持中的自觉与主动。他的这种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

教师的成长需要专业写作,专业写作的坚持源于内部动力的无限激发,从日记和实录中让自己动笔创设写作的自然,从观察与思考中锻造自己有教育深度的慧眼,让写作卸下功利的枷锁,让灵感绽放的幸福与成长的内部驱动激发教师“身正为范、学高为范”的正能量。

   (二)第一品质:教学实践反思——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过程。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冯卫东说,我几乎每一天都处于反思之中,在进行着内对话,这让我不断收获理性,获得智慧的生长点。通过实践、反思、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

2015年笔者意识到,当前高中政治课虽在进行教学改革,但教改中的表层化现象较为突出:依赖考纲导致知识教学的碎片化和机械性、忽视能力培育,知识教学过于表层化;学习方式变革的形式化、教与学关系的对立化、课堂缺乏生命的立场和发展的立场;教学过程中,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经验呈现出“结构性沉默”的现象。于是,笔者撰写了《深度教学:高中思政课堂转型的新样态》一文。笔者认为经历了10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工作者逐步明晰了前行之路:学科教学必须要摒除改革的表层化现象,走向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深度教学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目前高中思政课堂教学缺乏深度,亟待进行一场深度教学的转型。广大政治教师必须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为深化改革寻找一条朝向未来的延伸之路。该文以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基点,研究高中思政课堂教学形态的转型,实行以能力为导向的深度教学的具体策略。一、高中思政课堂深度教学为什么?笔者认为应该关注生命状态的必然、顺应学生发展的要求和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二、高中思政课堂深度教学怎么做?笔者坚持建构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范式,而这种课堂教学样态是:理解性的课堂,不是灌输性的课堂;建构性的课堂,不是接受性的课堂;反思性的课堂,不是表演性的课堂。笔者认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学科深度教学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知识建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能感、给教学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与高效,进而建立起既有利于开发心智、提高能力,又有利于培养性情、塑造人格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样态。

反思是教师发展极为重要的品质。专业写作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平台和工具,教师对自己教育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给出符合规律的解释或结论,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付诸自己的教育行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好地体现生命价值,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第一专业:建构更大专业——凝聚巨大的工作动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基于学科专业,但又不应“囿于”学科专业。教师只以学科专业为背景,囿于自己的学科是走不远走不高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既要立足于学科专业,又要超越学科,需要有大视野,形成大格局,生长大智慧,这样才有可能突破学科专业的局限,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要寻找并建构自己发展的更大专业,可称其为“第一专业”,从而凝聚成巨大的工作动力。

教师可以开拓新领域,从还没有人或很少有人研究的领域来获取专业写作的选题。如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新观点后,笔者就着力去思考了一个问题即“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写成了《渗透 借势 延伸》一文并发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美德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基因,是当代文化复兴的动力,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灵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应是学校教育尤其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政治课教师对此责无旁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并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明晰、认同、理解、掌握和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DNA植入学生的心田,以更好的培育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渗透——有意地“整合教材”,让学生在感悟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二、借势——机智地“捕捉契机”,让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三、延伸——适时地“升华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笔者呼吁:通过教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具体地融入到青年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就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灵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成为感召学生心灵的伟大力量。

教师还可在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上,善于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如2015年922日至28日,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笔者以此为背景撰写了《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的时代最强音——习近平访美语录解读一文,刊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5年第12期。会议期间,习主席或引经据典,或形象比喻,用生动的言辞回应了外界关切,阐释了中国理念,宣示了中国责任,展现了大国担当。细读习主席访美语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政治释义寓意深远。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期望的成果不会唾手可得。开创世界新未来的美好愿景,还需要世界人民认准目标、锲而不舍的相向而行。笔者期冀:让我们共同期待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宣言,成为希冀世界和平的好声音和促进世界发展的最强音。

有一种成长,是你付出的补偿;有一种成长,是你真实的分量。让我们用勤奋学习和自己的专业成长,显现自己真实的分量。让我们在写作中回顾,在写作中反思,在写作中追问,让教育教学更有智慧,用智慧启迪学生的人生,在专业写作中追寻智慧的教育。

2017715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