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研项目

高一历史阶段性调研检测

发布日期:2021-06-26 11:39:47     来源:zhangyongqian

高一历史阶段性调研检测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张永谦                                         审核:张琴芬

考生注意:

1.本试题卷共6页,分选择题(1-30题)、非选择题(31-32题)两部分;

2.作答选择题一律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涂黑选项;作答非选择题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书写,在其他地方答题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下图是山东济南“城子崖遗址”出土的文物。依据考古文化学划分,该遗址应属于

  

        蛋壳黑陶               黑陶三足                 石磨盘、石磨棒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姜寨文化          D.红山文化

2.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主要依据之一,史学界通常称之为

A.考古遗存          B.文字记录          C.神话传说          D.实物史料

3.1959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后,猜测可能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这一“猜测”的最有力证据可能是

A.打制石器          B.宫殿遗址          C.家畜遗骨          D.青铜农具

4.《史记·殷本纪》记载了商朝有关历史。下列考古发掘可以与其互证的第一手史料是

         

    A.元谋人门齿化石     B.甲骨卜辞        C.半两铜钱       D. 里耶竹简

5.今山东省有“齐文化博物馆”、山西省有“晋国博物馆”、北京市有“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与这些博物馆名称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刺史制

6.某教师课堂上使用了“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王“召六卿”“对一百人施用刖刑”等史料。据此推断,该教师教学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禅让制产生        B.世袭制确立        C.早期国家特征      D.君主专制制度

7.下图所示青铜器的内底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后,想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其子为实现这一遗愿而营建陪都的故事。这一故事应发生在

宅兹中国

      

A.传说时代          B.夏朝建立初        C.商代崛起时        D.西周建立后

8.史书记载:楚国先祖曾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这说明楚国

A.地理位置偏僻      B.趋同华夏观念      C.企图以夏变夷      D.否定本地文化

9.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10.任何历史事物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在右图所示历史时空下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A.武王伐纣              B.牧野之战

C.春秋争霸              D.商鞅变法

11.西周诗篇有大量“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分封制崩溃        B.铁犁牛耕推广      C.井田制瓦解        D.水利工程修建

12.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了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了游士之“策”。这说明

A.史书体例创新      B.选官制度出现      C.社会阶层变动      D.统一趋势显现

13.下面是学生表演的“百家争鸣”历史情景剧台词。其中属于儒家学派主张的是

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丙:“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A.甲                B.                C.                D.

14.《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等,可以说明秦朝哪一政治制度的特点?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度          C.皇帝制度          D.乡里制度

15.“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16.地图是了解历史的一种工具。下图1可用于了解秦朝

            

                    1                          2

A.兼并六国的背景    B.巩固统一的措施    C.迅速灭亡的原因    D.楚汉之争的进程

17.上图21975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秦朝刑具”。它们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

A.实物史料          B.档案文书          C.口述史料          D.传世文献

18.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统治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内外服制          B.中外朝制       C.郡国并行制       D.都护府制

19.对下表历史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西汉初年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

A.促进了西汉国力强盛                    B.保障了西汉长治久安

C.埋下了地方分裂隐患                   D.加强了西汉中央集权

20.“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据此可知,该“臣”主张

A.制度统一          B.思想统一       C.民族统一          D.政体统一

21.有学者认为:“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该学者认识历史的视角是

A.动机与效果        B.目的与手段     C.背景与影响       D.原因与措施

22.下面是某同学展示的“东汉中后期政治统治”示意图。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外戚宦官交替专政

C.太后主政皇帝无权                      D.安史之乱破坏性大

23.司马迁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                 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

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                 D.注重搜集和鉴别史料

24.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25.据史书记载:“北朝时期鲜卑族与汉族通婚人数占53%;与鲜卑族通婚占6%;与其他少数民族通婚占13%。”这则材料可以用于学习

A.王莽改制的影响                        B.诸葛亮治蜀的成效

C.孝文帝改革结果                        D.唐朝民族政策作用

26.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此诗意在

A.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                    B.抨击隋炀帝穷奢极欲

C.分析大运河修建原因                    D.称赞大运河历史功绩

27.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改进了耕犁:一是长直辕改为短曲辕;二是加装犁评,可以调节深浅;三是改进了犁壁。该“耕犁农具”应是

            A                 B                 C                  D

28.中国古代皇帝(君王)常有谥号、庙号、年号。谥号指皇帝(君王)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和地位选用的评价性字词;庙号指皇帝(君王)死后在太庙接受子孙祭祀时追尊的名号;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称号。下列历史事件含有“年号”的是

A.武王伐纣          B.光武中兴       C. 孝文汉化         D.贞观之治

29.下表内容说明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1971年考古学者对唐代含嘉仓进行发掘,探明全仓面积达42万平方米,探出圆形窖穴295座,大的窖穴能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的也能储数千石。其中有一个窖穴还存留着唐代储藏的现已变质炭化的谷子,据推算,这堆谷子在当时储放时约有59万斤。

A.杜甫的诗描绘客观真实                      B.中国农业发展达到顶峰

C.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富足                      D.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30.有学者认为:“唐朝时期并非依靠战争催生民族交融,而是在大一统国家下通过内地汉族统治阶级的各项政令、措施推动,逐渐实现民族交融。”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设立武威、张掖等河西四郡                  B.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C.册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D.联合回纥灭掉西突厥汗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第3112分,第3213分,共25分。

3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

 

半坡遗址出土的碳化粟

 

材料二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人员以田野考古为中心,围绕距今5500年到3500年,聚焦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开展考古发掘、调查和研究,……最后归纳出符合中国历史情况的文明形成标志,首先是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这也是文明发生的基础。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高等级的手工业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出现了这些权贵阶层生前居住的大型的建筑,就是后来所谓的宫殿,以及需要动用大量劳动力来兴建公共设施,都邑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外出现了王权管辖的区域性的政体和其具有的公共权力——国家。

在浙江良渚遗址,发现了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考证,这些城距今约5000年前。这一时期,小墓一无所有,或者仅有一两件武器或陶器;大型墓葬随葬品可达到上百件。经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这些葬品不仅制作精美,而且表明等级身份。像这样的社会,显然不再是原来我们认为的部落联盟。

——摘编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公布5800年前已有文明起源迹象》

       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早期文明的主要特点。据材料二,分析研究人员确定五千多年前我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依据,并归纳其探源的主要方法。


32.(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西汉]贾谊(前200~前168年)《过秦论》

材料二  

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郡县设置分布简表

郡县数

西汉

三国

两晋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

会稽等

450

570

苏州等

1374

江西

豫章郡,18

豫章等

451

658

洪州等

734

福建

会稽郡,南部1

建安郡

9

建安、晋安郡214

福州等

528

——选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

完成下列要求:

    (1)用“/”为材料一中划线部分断句。提取相关信息,说明材料一可以用于学习秦朝的哪些内容?谈谈你对这则史料价值的认识(7分)

    (2)据材料二,概括汉至唐朝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设置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