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必修)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必修)
命题: 张永谦 审核:程俊兵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76分,答案直接填涂在答题卡上)
1.以下两幅图片为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的壁画。它反映了( )
A.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出现
C.部分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D.原始人已经过上定居生活
2.“一个等级的成员一生都不改变……而且他们的子孙后代也是一脉相传。他们也不允许和其他等级的姑娘联姻,不允许和其他等级的人交友。”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分封制度 B.种姓制度
C.科举制度 D.黑人奴隶制度
3.一首古埃及的诗说:“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馈赠礼物又多么大方!他向每一个人馈赠礼物,向上埃及,向下埃及,穷人,富人,强者,弱者,不加区别,毫不偏袒。”其中的“他”指的是( )
A.尼罗河 B.法老 C.金字塔 D.祭司
4.《查士丁尼法典》包括了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以上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 B.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C.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D.罗马法只是皇帝敕令的汇编
5. “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从非洲运来黑奴,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材料中的“帝国”是指(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
6.“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在中世纪的欧洲,自称“臣下”者的身份最有可能是( )
A.封建农奴 B.封建贵族 C.城市市民 D.国王
7. 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美洲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建立了众多的国家,在南美洲建立的庞大帝国是( )
A.玛雅城市国家 B.阿兹特克人国家
C.马里帝国 D.印加帝国
8.从空间位置上看,古代历史上北非与欧洲文明联系非常密切,东非主要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西非和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文明则相对封闭。到11世纪,成为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主要居民的是( )
A.苏美尔人 B.班图人 C.印第安人 D.日耳曼人
9.“他不是靠近海岸航行,而是远离海岸,这样既无浅滩之险,海风又吹得强烈而均匀。他在安全地到达预定的纬度(即与好望角相同的纬度)时,便朝正东方向驶去,终于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岸航行……从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这里的“他”指的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0.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中外史学界说法不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研究世界历史应该从1500年开始。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世界贸易通道重新开通 B.世界各地的联系更紧密
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D.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
11.15世纪,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越来越意识到,开辟直接到达东方的商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他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由此可见,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B.新式帆船与罗盘针的应用
C.欧洲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 D.一大批优秀航海家的涌现
12.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道路,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其所产生的影响是( )
A.重新联结传统商路 B.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形成
C.世界市场快速形成 D.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13.文艺复兴时期,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并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是( )
A.但丁 B.薄伽丘 C.达·芬奇 D.彼特拉克
14.“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天主教会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兴起 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
15.1886年落成、位于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右图)是法国人民赠给美国人民的礼物。自由女神右手高擎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紧抱一块铭牌,上面刻有“1776年7月4日”的字样。自由女神像左手紧抱的书是( )
A.《独立宣言》 B.1787年美国宪法
C.《人权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6.“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的最高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这份文件是( )
A.《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人权宣言》 D.《法国民法典》
17.英国塞缪·肯纳德建立了一条横越大西洋的定期航运线……宣扬它已经取代了帆船时代的航线,成为“海洋铁路”。这一条“海洋铁路”的形成是由于( )
A.新航路的开辟 B.汽船的应用
C.蒸汽机车发明 D.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
18.根据对英国某镇18个教区手工业者情况的调查,发现那里在1850年有鞋匠、木匠、石匠、铁匠、水轮工、茅屋工共328人,到1910年已降至118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文艺复兴的兴起 B.圈地运动的影响
C.手工工场的发展 D.工厂机械化冲击
19.“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对于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这里的“他们”是指( )
A.共产国际领导人 B.巴黎公社领导人
C.科学社会主义者 D.空想社会主义者
20.《一八七一年公社史》中写道:在市政厅门前的中央搭了一个大讲台……兰维埃高声喊出:“我以人民的名义,宣告公社成立!”20万人发自内心地齐声高呼“公社万岁!”材料中的“公社”成立于( )
A.希腊雅典 B.法国巴黎 C.俄国彼得格勒 D.德国柏林
21.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官吏“把自己居留殖民地的时期看做他们一生中永远不会再有的幸福时代,如果在这些年代里不置些财产,就会成为笑柄”。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拉丁美洲地区物产丰富 B.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机构非常腐朽
C.殖民者的贪婪 D.拉丁美洲地区受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的疯狂掠夺
22.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指出:“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材料中的第二部分实际是指( )
A.帝国主义国家 B.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C.所有的亚非拉国家 D.贫困、落后的国家
23.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矛盾尖锐,其中,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主要集中在( )
A.争夺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B.争夺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
C.争夺巴尔干半岛 D.争夺北非殖民地
24.马恩河战役后,德军统帅小毛奇就向德国皇帝陈述:“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小毛奇的观点是( )
A.德军在西线无力对抗英法军队 B.德国“速决战”破产,面临着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C.美国参战,同盟国的失败已经是必然 D.德军溃败,损失远远大于英法联军
25. 布尔什维克的政敌,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帕·米留可夫指出: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主要是指( )
A.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B.签订条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C.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反动统治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苏维埃共同执政
26.“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出现这一状况是由于苏俄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合作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27.一位20世纪的历史人物,在民族民主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身体力行展现了“只有完全实现了非暴力的人,才能完全看到真理”,而他的夙愿就是“要使动摇的人皈依真理和非暴力”。该历史人物的主张最有可能是( )
A.不对殖民政府缴税 B.停止社会一切生产
C.担任殖民政府公职 D.反对妇女参与政治
28.《一个中国记者看第二次世界大战》评述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该历史事件是( )
A.德国吞并奥地利 B.《慕尼黑协定》的达成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9.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
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
30.徐隆彬在《赫鲁晓夫执政史》一书中说:“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据此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时期( )
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B.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
C.苏联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D.农、轻、重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31.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时讲道:“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这里所说的“我们的政策”是指( )
A.绥靖政策 B.抵抗政策 C.中立政策 D.冷战政策
32.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明确指出:“我认为,那种以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和俄国人坐下来解决问题的想法是错误的。只有当西方具备了坚不可摧实力的时候,斯大林才会来听听美国的谈判条件是什么。”下列事件体现了艾奇逊观点的是( )
A.德国被一分为二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召开万隆会议
33.刘锋在《互联网进化论》中指出:“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期间,消失于信息革命中
B.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与工作、生活方式
C.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
D.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
34.如果以“别了,雅尔塔”为主题发言,应该选择哪一事件作为“别了”的标志( )
A.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B.第三世界崛起
C.欧盟的成立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35.据联合国统计,距今10年前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有36个,5年前增至42个,现在则进一步增加到50个。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经济发展无法改变贫困现象 B.跨国公司严重威胁各国民族经济
C.经济全球化拉大了贫富差距 D.世界银行未能起到发展援助作用
3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就相继发生了朝鲜战争、柏林危机、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一系列冲突。其共同背景是( )
A.亚欧对抗力量失衡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
37.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说,冷战时期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是数量——特别是导弹的投掷数量,最经常问的问题是“你站在哪一方?” 时期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是速度,特别是商业、旅行、通信和革新的速度,最经常问的问题是“你与谁相连,怎样相连?”据此判断,横线上应填( )
A.工业化 B.多极化 C.全球化 D.两极格局
38.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欧盟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峰会的大量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 B.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
二、材料解析题:(每题12分,共计24分)
3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实现了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大跨越,人类社会开始了工业文明的全球扩张。
材料二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处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一去不返了”
材料三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材料四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工业革命的特点。(4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的工业部门?(2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材料四描述的“这一世界”处于工业革命的哪一阶段?材料中提及的电车和汽车,其出现的先决发明是什么?(3分)
4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考虑到由于巴黎协定的批准而在欧洲形成的局势……该协定……把西德抱入北大西洋集团,这样就加深新战争的危险,并且对友好和平的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第四条: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个缔约国应……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材料二
|
材料三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华约组织的性质、建立的目的和影响。(3分)
(2)材料二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导致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根源是什么?(4分)
(3)旧的世界格局是指什么?其被打破的标志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