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谦——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背景
⑴必然要求: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⑵积累经验:“二战”的特殊作用,
⑶历史反思: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
⑷惨痛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⑸外部刺激:苏联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借鉴苏联的经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竞争)
⑹成功典范: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⑺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影响。
⑻科技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新科技需要国家投入巨资,并进行协调和有效管理。
⑼现实需求:经济急需恢复;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维护政权
2.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3.措施
(1)国内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等。
②演变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上述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国际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4.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是资本主义为克服危机、缓和矛盾而寻求自我调节的结果。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
(1)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例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
(2)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2.主要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3.特点:
⑴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诸多领域。
⑵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⑷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4.作用: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根源: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
(1)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2)所谓“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1)概念: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2)影响
①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②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3)演变
当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4)主要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5)实质: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6)影响:“福利国家”的政策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的稳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而且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也起了“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2.社会运动
(1)出现根源: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2)表现
①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为了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美国黑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终于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②妇女运动
a.目的: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b.特点:①成立的妇女组织种类众多,派别林立,主张各异。②女权运动从总体上讲逐渐走向过激。一些资产阶级妇女提倡绝对的男女平等,强调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斗争,把女权运动上升到无限的高度。
c.成就: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③其他运动
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知识拓展】
“滞胀”产生的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积累和不断发展的产物;重要原因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反危机政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