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洁——读《历史哲学引论》有感
读《历史哲学引论》有感
——史料教学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青阳高中 谢芳洁
寒假阅读《历史哲学引论》这本书,收获颇多。张耕华教授的这本书通俗易懂、例证丰富,很适合初学者研读。全书较为详实地论述了历史学的本质属性,对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史学、历史真实可信吗、如何理解史学的叙事想象及意义等都展开了讨论,引证广泛,说理有据,叙述清晰生动。
从这本书中,我再次明晰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史学理论与历史哲学。前者是关于研究历史的方法的理论,我认为是方法论层面的。后者是研究历史学意义的理论,我理解是本体论、认识论层面的。当代实践的历史学家们往往习惯于“低头拉车”而不习惯于“抬头看路”。这里的前提假设仿佛是说:结论是早已经摆好在那里的了,历史学家的任务,无非就是为它再一次地补充上一份例证而已。你能填充一项例证,就算是作出了一分成绩,你能补充两份例证,就算是作出了两分成绩。正有如诸葛大丞相在“空城计”中的名言:“国家事用不着尔等劳。”这种为学的态度乃是经学的态度,《圣经》里面每提到一桩事件时,往往总是要强调“这就应了经上的话”云云。原来真理早在经上都有了,人们所见证的事实无非是为经上的真理再一次地提供一个例证而已。自来经学家的神圣职责无非就在于代圣贤立言、弘扬经义,而绝不可以对经义本身加以反思乃至拷问。然而真正的科学或哲学则恰是要对历来的经义不断地加以反思、质疑和拷问。实验、数据、资料和思想理论,双方永远是相互作用并相互促进的。
细细阅读,笔者觉得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尤其要重视高中课堂史料教学的推进,以期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它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实际遗留下来的信息、痕迹、遗产。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历史资料,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色,历史学的研究主要就是依据历史资料进行的,正如自然科学学科必须进行实验一样。新版的高中教材不仅在课文中引述了大量史料,而且还进一步增加了“历史纵横”、“阅读与思考”等栏目,更明确地要求学生对历史资料加以分析和比较,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能力方面更是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说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不仅仅起到作为教材的注脚,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正在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历史的过去性决定了历史不可再现,而教材编写的再精彩也不可能全面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史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它拓展了历史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借助一些史料,如图片史料、音像史料甚至是实物模型,可以对学生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积极性;同时,通过史料创设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为学生营造一个当时的历史氛围,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够直观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真实,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了求知欲望,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如在分析本课科举制度的时候可以引入以下史料:
通过史料分析、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深化学生对科举制度的认识,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能力。并从史料中挖掘有效信息,引导学生从汉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科举制度,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解释和历史观。
现代教育学理论非常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智慧与认识是通过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发展的,因此也特别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认为学生只要记住了人类过去的活动,就能高质量地完成历史课的教学任务。新课程标准却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的高考要求中也一再强调学生要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历史学科的既往性特点决定了它无法重现和演示,所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知历史事物的主渠道是教材,但由于受篇幅、课时的限制,教材所交待的一些史实往往非常简单,很多历史情景被隐去,所阐述的一些结论和观点,也没有足够的历史情景支持,导致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补充相关史料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让学生置身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以当事人或者当时的局外人来认知历史。
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思维能力包括三个层面,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要求学生“知其然”,从不知到知,具有再认、再现和获取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为什么”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从知表象到知缘由,具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分析、评价历史现象,阐述历史规律等能力;“为什么”则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灵活、深刻地对历史知识进行迁移。历史不是自然科学,她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可重复实验以取得求证结果,历史是过去的、具体的、极其复杂的,那些历史领悟力差的同学,只会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存结论,而这样就严重制约了他们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史料则能生动、具体反映历史本来面貌,帮助学生准确领悟历史,了解、评论历史,进而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但现行教材较多倾向于简单的历史结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就围绕某些历史问题,有意识地设计、补充历史材料,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总之,选用史料进行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是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而在这里呈现的,只是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尝试过的、认为比较成熟的一些例子。基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我相信这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