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研项目

我和经典的“约会” ——《国学十讲》读后有感 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 朱志国

发布日期:2021-01-11 15:26:03     来源:changjianqiang

活到老学到老,这不我们又在接受新的熏陶、新的洗礼。开学初,单位“外甥打灯笼——照旧”地给我们每位老师加了一道“精神营养餐”。但这一次的营养餐可谓是丰盛至极,三本精神鸡汤蜂拥而至,想想自己的知识储备,顿时感觉到自己会因为积淀太少而导致营养不良,还好十五天的时间比较漫长,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品味。话虽如此,我依然本着有所得有所舍的行事原则,重点拜读了《国学十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回味经典的过程中,依然觉得自己是那么的肤浅,那么的渺小。下面我将自己重温的,感悟的与大家一起分享。

国学,简而言之就是中国的学术,就其一般概念而言是指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集成和总汇。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翻开目录,精读前言,我深深地感觉到黄老先生有一种魔力,敦促我认真研习之。其中第三讲 解读《四书》再一次勾起我对儒家思想的回味。《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儒家经典著作。从汉代起,《论语》即被列为“七经”。到了唐代,《论语》即被列为“十二经”。到宋代,又将《孟子》列入,成为“十三经”。可见,《论语》被尊为经书,其时间是比较久远的。宋代又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提出与《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成为《四书》。这样,儒家经典《四书》,已经全部列入《十三经》,并经朱熹作注,成为“四书集注”。在明清时期,《四书》和《五经》成为每位学子必读之书,而且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朱熹的注释也成为解读《四书》的唯一准则。

“夫子教育,必因其材”。孔子对学生不仅因材施教,而且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教学相长。每当学生学有所获时,他不仅大加赞赏,而且还以自己所受到的启发来鼓励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将孔子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著作立书,广为传颂。在孟子的教育思想里,读者可以清晰地辨别出性善论和天命观是有着密切联系联系的,这就是我们教育后来所说的内省派思想。孟子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的贡献多方面的,这给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推广与发扬找到了很多理论依据。

孟子擅长辩论,善于用喻或者寓言来说明问题。文风气势磅礴,情感奔放,行文说理精辟,刻画入微。因而后人整理的《孟子》一书成为儒学在《论语》之后的另一部经典。再说《舍生取义》和《揠苗助长》。古往今来,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都成为历代志士仁人坚守气节和忠贞不屈的格言。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大时代里,“仁义”依然是我们的立足之本,那些不顾惜别人感受的,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做法终究为世人所不耻。“揠苗助长”,一直成为教育工作中不顾实际和急于求成,而终究导致失败的寓言故事。学校是一个小的社会,一个小的江湖,无论做人做事都要遵循自然规律。教师如此,学生亦是如此。

传承经典,泽被后来人是我们教育的使命,也是每个受教育者的义务。亘古不变不是顽固不化不解风情,而是要求我们将国学经典发扬并继承下去。教育让孩子们知悉“舍生取义”、“揠苗助长”、“齐人乞墦”等寓言故事的道理,教育让教师不断反思,这也正是印证了孔子所提倡的“教学相长”。

一遍、两遍未能解其衣,更不能谈及国学的精髓。希望在未来的教育路上不断地用国学思想去丰满自己的教学思绪,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以及业务能力。品味经典,希望借约会之机与国学经典有零距离的接触!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