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专题论文9:促进家校融合的有效尝试(龚莲花)
促进家校融合的有效尝试
江阴市祝塘中心小学 龚莲花
摘要:现代教育是一种双向合作的社会活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多样的合作交流方式丰富了家校融合的内涵。通过了解学生的在校和家庭情况,了解家长的不同特点,加强沟通的技巧等方法,促进家校互动融合,铺平教育成功的道路。
关键词:家校融合 教师 家长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确实,现代教育是一种双向合作的社会活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教育作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现今,家校合作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家长会、家访、班级QQ群、微信、电话、约谈、校信通、校公众号等。我们从下图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它们的利弊。
类别 |
利 |
弊 |
家长会 |
1、可以与所有家长交流; 2、方便家长全面了解学校、班级的管理制度及基本情况; 3、传播先进教改信息 |
1、面向全体,不具针对性; 2、因各人理解不同,容易出现误解 |
家访 |
1、较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生活家庭; 2、观察亲子互动 |
1、占用工作外时间; 2、涉入私人空间; 3、使用率低 |
QQ群、微信 |
1、使用率高,互动性强; 2、既可以团体交流,也可以个别交流 |
1、教师工作量大,交流周期长; 2、管理费力,舆论难以掌控 |
电话 |
随机性强,针对性强 |
1、往往占用教师和家长工作外时间; 2、经济成本高 |
约谈 |
1、时间长; 2、面对面深入交流 |
1、 时机难找; 2、往往占工作外时间 |
校信通 |
方便发布通知 |
交流不连续 |
校公众号 |
发布学校动态 |
1、制作费时; 2、基本无互动交流 |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交流方式,适合不同的交流内容,比如:学生的每日作业情况,可以通过QQ群反馈;学校的最新动态、家庭教育知识可以在校公众号上发布,问题学生的家校沟通以电话、约谈、家访为主。在家校合作中,选择合适恰当的交流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样的交流形式丰富了家校沟通的内涵,但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往往不能愉快地达成沟通目标。家校教育理念的差异,教育方法的不同,家庭教育的缺失,沟通无艺术等,都是导致沟通失败的原因。如何才能家校互动,形成融合之力,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了解学生情况
1.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
家校沟通的话题,都是围绕学生而展开,家长迫切想知道的是孩子的在校表现,包括上课、作业、纪律、同学间的相处等情况。教师应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平时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关注点滴变化,及时做好记录。这样沟通时,就能做到有理有据,有的放矢。
2.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要做好家校沟通,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才能计划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沟通。需要了解的内容有:(1)家庭成员(文化水平、职业等);(2)经济状况;(3)家庭氛围(如是否和睦,家风如何);(4)家教状况(如对孩子是溺爱放任、粗暴严厉还是不闻不问,教育内容与方式是否恰当等);(5)主要由谁负责照看。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也可以在谈话中完成。教师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做到对症下药。
二、了解家长情况
家长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和工作岗位,其文化修养、思想素质和教育观念不尽相同,层次各异。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育儿观念、以及对自己孩子和学校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家校联系工作,让沟通更有效。
多年的教育经验,我们发现了家长的一些特点:
1.盲目相信孩子
有句老话叫“瘌痢头儿子自家的好”,意思是自己的小孩不管怎么样都是好的。这类家长对自己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与同学打架,都是对方的错;学习成绩差,是老师没教好;不交作业,是孩子不知道作业要求……家长选择性地忽略孩子的问题,即使告诉他们孩子的真实情况,他们内心也是不太愿意接受的。由于他们不能理智地看待问题,孩子就得不到正确的教育。
2.过度关注孩子
家长对孩子有依恋心理,他们的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离开他们的视线,就会焦虑、担心,怕孩子有这样那样的不适。这类家长与老师联系得非常勤快,话里话外都是希望老师对孩子要特别关照。家长过度的关注,让孩子逐渐丧失自我创造能力,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3.教育权力失控
很多家长内心里想管好孩子,但有的不懂教育的方法和艺术,不会管;有的工作太忙,没时间管;有的只顾自己,根本不管。认识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应该让家长更加明确养育的责任。
4.教育民主有效
这类家长有一定的知识、修养,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与他们交流后通常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要了解家长对学校的看法。家长的态度影响着孩子的态度,从而影响着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对学校表现出支持的态度,家校沟通就会实现良性循环。家长对学校有敌对心理,家校关系会走向恶性冲突。
三、加强沟通技巧
家校沟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并不一定都是有效的,也不一定都能产生教育的合力。我们必须注重工作方法,让彼此的思想、观点、感情等进入对方的心灵,通过相互间的理解和接纳,架设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从而创造和谐的家校关系。
1.把握交流的时机
最初的交流,应该是在孩子报名的时候,此举既能让家长获得班级的有关信息,也能让教师从家长那儿搜集到孩子的重要信息。学校可以开展如第一次家访,第一次家长会,第一次问卷调查等活动来进行家校交流。
建立了最初的交流后,我们在平时要注意维持,一般选择在家长接送孩子时进行交流。带着对家长的尊重及对孩子真正的关注,进行直接、及时、动态的交流,会达到较好的效果。有些家长受上下班时间的限制,不能接送,教师要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调整交流的时间,因时而定、因人而异,提高交流的效率和效果。对不同的对象,要细心观察、综合分析,进行分类,采用不同的交流时间,但要确保一学期至少有两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2.注意交流的态度
我们必须抱着积极的心态与家长进行交流,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有任何的负面情绪,态度要不卑不亢,行事要不偏不倚,语气要不急不躁。在学生进步时,要真心地向家长表示祝贺,让家长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喜悦;在学生犯错时,要冷静地与家长分析原因,让家长感受到你教育的公平公正;在学生退缩不前时,要热心地与家长探讨激励方式,让家长感受到你真诚的关心。
积极地倾听也是一种态度。积极地倾听家长的话,能传达出教师参与真正的双向交流的愿望。当教师开始倾听,并带着理解与同情做出反应时,双方的信任和尊敬就开始发展了,这时候,家长们也会大声地说话,同时当你说话时,他们也能积极地、理智地倾听。
3.讲究交流的语言
(1)与家长交流要说到点上
在沟通前,要像写作文一样深思熟虑,先列个谈话提纲,然后找到一个最适合展开话题的切入点。沟通开始后,教师的立场是中立的,能实事求是地说明学生的情况,既要讲正面的表现,也要说反面的问题,使家长明白沟通的主题,明白老师的沟通目的,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说到重点上。
(2)与家长交流要说到心上
说到心上,就是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丢家长的面子。一些家长不愿意和老师交流的原因就是觉得老师只会告状,像批评孩子一样批评家长,心里产生了抵触情绪。说到心上,就是要教师换位思考,想家长所想,急家长所急,能站在家长的立场来看待发生的事件以及对孩子的评价。沟通时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教师要自尊、谦虚、热情,对家长要尊重、有同情心。对不同素养的家长,要采取不同的交流方法,多用期望的语言,道理要说透,要有信度,让家长乐于倾听,心悦诚服。
(3)多用欲抑先扬的方式
抓住学生的长处入手,可以使家长更容易接受。例如,教师如果要陈述孩子上课多动的问题,应先与家长交流的是孩子表现好的方面,如发言积极等。家长其实非常在意教师对孩子的肯定,这样一表扬,交流气氛立马变得轻松自在起来。又如:夸孩子懂事先表扬家长教得好,夸孩子有礼貌先赞扬家长素养高,这本与孩子表现是无关的,但正是这些交谈满足了家长的积极面子,营造了和睦的交流气氛,为间接意思的表达作了良好的铺垫,达到了和谐交流的目的。
(4)多当面表扬孩子优点
霍曼斯提出的交换原理中的“价值命题”指出,对个体来说,他的行动结果越是有价值,他就越有可能去进行这类行动。家校沟通的时候,往往孩子就在场,当听到教师与家长交流到自己的进步时,就刺激他继续采取相似的行动。而当家长了解到孩子的进步后,配合教师工作的想法和做法就会得到强化。教师也在与家长、孩子的三方互动中通过事实获得了家长的认可,促进了孩子的进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好比手和脚,只有互相配合和帮助,才能让孩子走得更稳,走得更远。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探索更为有效的沟通方式与技巧,促进家校互动融合,铺平教育成功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家校合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马忠虎编著.1999
[2]小学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J].周素娥.中华少年,2019(11):16
[3]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J].黄河清.教育评论.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