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玫:《过家家》游戏活动设计获得无锡市优秀教育资源评比一等奖
游戏名称:过家家(小班)
赵玫
娃娃家游戏是幼儿百玩不厌的传统创造性游戏,这样熟悉的、常规的游戏似乎是不需要教师着意组织设计的,有些老师认为这样一个区域只要设置在那儿,孩子就满足了、发展了。其实,细观小班娃娃家的设置和指导,还是有很多值得深究的地方,我们观察到,有些不适宜的行为有可能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也有可能滞后于孩子的创造,所以,我们基于对小班孩子游戏情境的深入观察和了解,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设置环境、提供适宜的材料和指导支撑,从“慢慢地陪着他们走”到“让他们自己去奔跑”,这对小班这一年龄段的娃娃家游戏发展非常有意义,也对幼儿其它创造性游戏活动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下将以三个阶段来阐述有趣的“过家家”游戏活动。
一、 我家有啥呀?
(一)阶段描述
刚上小班进入集体生活的幼儿,其生活经验主要来源于家庭,常常独自游戏,角色的扮演离不开具象的玩具材料的支撑,他们喜欢反复摆弄娃娃家里的玩具,热衷与重复角色个别的典型动作:如切菜的动作、喂饭的动作等。他们的游戏受同伴的影响较大,角色意识还不是很强,常常会脱离或终止角色。
(二)活动设计
在活动室的空间内创设几个平行的过家家游戏区域,提供一些简单、逼真的材料满足幼儿切菜、炒菜、抱娃娃、喂饭、喂奶、哄娃娃睡觉等游戏情节的需要。在环境设置和材料投放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充分利用活动室空间,设置几个平行的娃娃家游戏区,让幼儿拥有充足的游戏空间和时间,娃娃家游戏区的数量根据幼儿人数情况合理安排,一般设置5-6个。其目的是满足幼儿相互模仿的需要,也避免在集体游戏时争抢吵闹的现象发生。
2.创设温馨、舒适且牢固的娃娃家游戏区域,每个区域2平米左右,可容纳2-3名幼儿共同活动。同时提供的材料需要牢固耐用。
3.各娃娃家区域之间先相对封闭,便于幼儿形成区域感,能够在区域中静心玩耍,娃娃家的标志美观、鲜明,便于幼儿辨认,与幼儿一起编创娃娃家的名字,让幼儿对区域产生亲切熟悉感。
4.材料提供基本内容。简单的家庭设施:包括床、桌子、椅子、柜子、沙发、电话等。鲜明的厨具:包括煤气灶、锅子、水壶、塑料炒菜铲、塑料切菜刀各2-3把。常用的餐具:碗、盘子、勺、叉子各3-4个。一些装饰物:窗帘、照片、床品。
(三)活动方式
1. 在游戏之初,通过观察、示范、混龄游戏等方法,为幼儿多渠道地积累过家家游戏的经验。
2. 通过材料介绍、幼儿尝试操作等方式,帮助幼儿熟悉娃娃家区域的材料的名称和主要用途。
3. 有序地增添游戏材料。用实物图片标记提示娃娃家内物品的固定摆放位置,通过图片暗示,教师示范等方法,解决幼儿收拾整理材料的问题,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秩序感。
4. 以角色名称称呼幼儿,如“佳佳爸爸,你在烧饭哦。”,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及时发现和捕捉幼儿在扮演爸爸妈妈角色时的兴趣所在,运用角色参与、再现场景等方法进行游戏评价分享,提升幼儿的角色意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5. 注重激发并保护幼儿游戏热情。运用欣赏的口吻,录像再现引导丰富娃娃家游戏的内容。让幼儿在游戏开展之初便敢于尝试、大胆地表现。
6. 细致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尤其是游戏中的一些再现生活经验的动作,在幼儿需要时提供相应的材料,了解幼儿对家庭生活观察和感知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丰富游戏经验。
(四)效果分析
活动室内小小的娃娃家,一个个相同的、简单的但非常有趣的区域,营造了温馨的家的氛围,让幼儿在入园之初便有了安全感,缓解了幼儿初入园的紧张情绪。你会看到孩子们有的拿着小碗、抱着娃娃就忘了哭闹了。渐渐地,他们开始探索区域内的材料,一样一样摆弄着,偶尔会再现一下那些炒菜、颠勺的动作,教师用欣赏、等待的方式鼓励幼儿的精彩表现,引导幼儿感知他们熟悉的场景、材料,带领他们感受游戏的趣味和创造,但这一切不是“教”幼儿游戏。在一次次的游戏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和已有经验,对材料进行适时的调整,使得幼儿的游戏经验不断丰富,在游戏开始的旅程时有了一个秩序感强、趣味性浓的良好开端。
二、 我家好热闹!
(一)阶段描述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体验,幼儿在娃娃家中开始有了初步的角色意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色意识逐渐增强,角色的坚持性也延长了,对角色的理解趋向全面,会逐一再现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家庭生活。游戏行为仍旧受玩具材料的影响,基本由材料刺激引发情节和行为,语言丰富起来了,会告诉同伴:“爸爸,我去买菜了,我去买鸡蛋回来烧。”同时,随着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环境的熟悉和了解,他们的游戏兴趣愈加浓厚,尤其是到了小班中期,幼儿能明确角色职责,开始有简单的分工,游戏情节能够由几个连贯的动作串联而成,会主动与邻近的相关区域发生关系,互相交流的语句明显增多。
(二)活动设计
相邻的娃娃家之间的隔断可以变成镂空的,以满足幼儿相互之间观察和模仿的需要,娃娃家的设置仍旧要注意到温馨、整洁、美观、舒适,便于幼儿良好生活秩序的形成,同时围绕娃娃家为中心区域,创设几个与之相关的游戏区角,满足幼儿游戏情节拓展及人际交流的愿望,如菜场、医院、水果铺等。围绕照料娃娃的细致情节的生发,提供一些拖把、衣服等材料,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1. 拓展娃娃家的游戏空间,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分隔出厨房和客厅两个功能区,便于幼儿游戏中不断增长的相互交流和活动量的需要。
2. 用颜色相对统一的装饰物品增强鲜明的区域感,营造温馨的家的氛围。以环境隐含的内容暗示幼儿交流的中心区域。
3. 在娃娃家门口挂上鲜明的角色挂饰,例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标志或照片。便于幼儿进行角色分工。
4. 材料增加一些常用的小设施。家居用品,衣柜、储物架、毛巾架、晾衣架、小推车。等。电器:洗衣机、微波炉、电视机。厨具餐具:包括调味瓶、奶瓶、杯子、茶壶等。生活用品:包括毛巾、脸盆、拖把、水池、笤帚、衣服、围裙、晾衣绳、衣架、面霜、镜子、梳子、包、钥匙等。服饰:小开衫、小裤子、帽子、袜子。
(三)活动方式
1.搜集再现居家生活的主要场景,例如拍摄奶奶炒菜、妈妈晾衣服的视频,熟悉体验角色的典型工作,为丰富游戏内容积累经验,同时增加幼儿观察生活的敏感性和细致性。通过实地观察父母家庭劳动、观看成人家务劳动录像片段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生活经验,丰富娃娃家生活情境内容。
2.创设几个与娃娃家游戏情节相关的生活动作练习区域,如纽扣区、夹子区、叠袜子区、熨衣服区等,让幼儿在区域中熟练动作技能,通过环境的隐性支持,促进幼儿角色装扮动作、技能的提高。进一步熟悉与成人家庭生活相关的用品,支持幼儿结合材料生发游戏情节。
3.关注引导幼儿爱护区角里的玩具材料,能轻拿轻放物品,游戏结束后会将玩具分类摆放整齐。
4.角色选择从开始的教师分配,到两两组合,再到轮流自选,逐步唤醒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参与游戏的自主性,在娃娃家内提供明显的角色身份挂牌,支持幼儿自选标志按人数进入游戏区,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名称,进行与角色身份相关的游戏内容。
5.尝试和做客的小客人进行简单的互动,使用语言与同伴进行简单的交流。用欣赏的眼光、赞同的态度、等待的策略去看待和接纳幼儿在游戏中的出格行为,在追随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去发现幼儿游戏的本质需要,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6.增添自由人角色,增加娃娃家游戏间的互动,关注幼儿间互相模仿、修正和互补等相互学习的游戏行为,发现幼儿中间一些游戏高手的技巧,推广经验。与此同时不忽略学习者的行动特点,帮助幼儿逐渐将模仿习得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原则。
(四)效果分析
随着材料的由少到多,逐渐增添,根据幼儿的使用情况逐渐调整,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越来越丰富了,材料投放时对反复操作可能性的考虑,使得幼儿能够始终对材料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对那些在游戏行为中表现的有些拘谨退缩的幼儿给予关注,为今后幼儿的语言丰富、情节引发、经验再现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帮助。并且,教师会投入地再现孩子生动的游戏场景、快乐地参与孩子游戏片段,更强化了游戏带来的愉悦体验,激发了游戏的热情。教师非常感兴趣地参与幼儿游戏情节和规则的讨论,引导幼儿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对不断发展中的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支持。
三、 我是当家的!
(一)阶段描述
随着创造性游戏中新主题和新材料的加入,随着幼儿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的不断丰富,幼儿的娃娃家游戏呈现出很多新的变化,他们生成新的情节的能力增强了,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会主动地在游戏中再现,常会有更细致的内容产生,比如:旅游、过生日、请客等,游戏行为随角色互动得到提升,角色扮演逐渐稳定,交往水平提高,能更好地使用语言实现双方的良好沟通。但动作在前,语言随后的特点仍十分明显,语言主要为动作服务。离开角色重新扮演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规则方面,自我控制力受隐性秩序感约束而提升。
(二)活动设计
进一步扩大游戏区域的空间,以满足幼儿帮娃娃洗澡、洗衣服、晾衣服、看病、理发、购物、待客等游戏需要,在评价和互动中及时关注,养成按标记摆放游戏材料的习惯,对缺少的材料引导幼儿主动寻找。
1.和幼儿一起重新布置娃娃家游戏区角,尊重幼儿的意愿摆放各种材料,搜集各种娃娃家材料,细化区角的功能,同时体验自主设计当家的能力实现的自豪感。
2.可增加帮娃娃洗澡的盥洗区域、准备出行的打包整理区域,提供更多精细动作和丰富语言产生的机会。
3.提供大量自制材料和替代材料,支持游戏情节的深化,关注小班幼儿以物代物行为的萌芽,当幼儿出现用相似物替代他想要的游戏材料时,教师应大加赞赏,并从物体的相似度和其它可能替代的物品上,举一反三进行深入的引导发现。
4.关注角色扮演坚持性的增长。通过更加明显的身份标识、稳定的区域内容、相对独立的区域空间,为角色扮演坚持性提供有效的支持。
5.关注隐性秩序感的形成。经常和幼儿一起整理,以地面的标志,物品的图示、摆放的序列等暗示游戏中的规则。各功能区域中根据幼儿的需要,进一步提供可供交往的设施,吸引并支持幼儿的游戏交往。
(三)活动方式
1.就幼儿游戏过程中的规则问题进行讨论。首先利用娃娃家中的隐形规则暗示,提示游戏规则,如休息区标识、物品分类整理标识等,然后在游戏评价时,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共同建构细化游戏规则。关注游戏中的消极行为,分析其发展可能性,进行适时的疏导。
2.在娃娃家爸爸妈妈、家人间发生争执、纠纷、矛盾时,通过集体交流讨论那些共性的问题。通过适时介入、角色参与的方式解决个性问题。帮助幼儿记录和回忆,积累更多的自主解决问题的经验。
3.以角色参与的方式指导幼儿游戏的频率不宜过多,耐心观察、精心等待,适时介入,保护幼儿游戏的兴趣。不片面地追求幼儿在游戏行为中的规范性与真实性,材料提供关注幼儿的现实需要和摆弄欲望,不盲目追求多和新,材料注重可操作性。
4.通过持续的观察,捕捉幼儿游戏情节和主题的生长点,在这些细节中发掘语言的精彩、动作的细致、交往的自如等表现。同时适时的参与调整,保持游戏的新鲜感。
(四)效果分析
由于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认知经验的不断积累,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内容与情节更丰富了,这时教师适时的放手,让孩子们来当这个“家”。给予幼儿在游戏区设置、游戏材料使用、游戏内容评价方面更多的自主性,对幼儿游戏的影响已经远远大于简单的快乐了,他们在游戏中感到自信和满足,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中开始求新、求变。偶尔的“出格”也激发这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不断发展。此时,教师也必须更敏感、更迅速、更积极地去追逐孩子游戏的脚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