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5:《用心呵护》方静
推荐理由5:《用心呵护》方静
方静
《用心呵护 待竹成林》是一篇关于班集体建设的论文,围绕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班集体的形成期,打破个体意识、发展团体意识、增强班集体意识。
所以我打算就从这三方面来分享班集体建:一、打破个体意识,初建班级小管家群;二、发展团体意识,共享活动体验;三、加强班集体意识,家校生三结合。其实我在班集体创建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如何让孩子们改变任性做法,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融入班级小主人的角色?是每一位班主任都会思考的问题。文中列举的事例:如运用好班级活动这个载体,唤醒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团体意识;如构建平台、搭建桥梁,让班集体在家校生三结合下茁壮成长等,都是班主任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怎么才能将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班集体建设写得有条理,略有些新意呢?伴随着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有时候将两种或多种现有事物有效整合,创新就会层出不穷,于是我想,是不是可以尝试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与班集体建设有效整合呢?
在翻阅学习了心理类的书籍和论文后,我发现孩子们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不就是心理学家发现的“责任分散效应”吗?顺理成章地,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效应,就必须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于是我将“责任分散效应”与创建班级小管家群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为了共同的班级忙碌起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忙碌过后,他们慢慢发现班级变得有条理了,自己成为了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这种自豪感让他们渐渐产生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发展团体意识奠定了基础。
这种有理论加持的力量感,让我对心理效应有了更深刻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运用。我发现在班集体建设的一系列活动中,我们常常会鼓舞某些方面落后的孩子,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积极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在感受被人承认的喜悦之时,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唤醒每一个孩子共同成长的团队意识。其实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于是我将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发展团体意识相结合。
然而和谐班集体建设,离不开班级师生的努力,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在大胆尝试中,我发现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就能让班集体建设事半功倍,因为几乎每一位热心家长都能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些孩子的“自己人”,我们要做的是在结合心理效应的基础上,放手尝试。
我想只有在不断地求新知探新法中,不畏难反复打磨,抓住每一次的灵光一闪,我们才能和学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