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名义 展国画五彩画卷 ——谈对农村小学儿童国画创作的自我认识
以儿童名义 展国画五彩画卷
——谈对农村小学儿童国画创作的自我认识
江阴市长寿实验小学 徐晓锋
内容提要:小学儿童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儿童国画创作活动的开展。抛开传统的以临摹加创作的成人模式不讲,就是在当今素质教育下,儿童国画创作依然是个让人感到为难的课题。通过对儿童国画及儿童绘画心理的理解和认识,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并通过创作题材、效果表现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加以实践操作,使我对儿童国画创作有了一个较为更深的理解。
关键字:儿童国画 创作 绘画心理 认识
从教七年多来,一直在摸索和思考农村小学儿童国画创作该怎样进行。期间,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有以临摹为主,自由添加的方法,但结果却是学生只临摹而不添加,或者是重复摹本中的内容;有以先用铅笔进行写生,再用毛笔来重复的方法,但学生却摆脱不了铅笔的使用习惯,形成了对国画工具的抗拒……通过对这些失败的尝试进行反思和研究问题所在,并阅读相关资料,我认识到:只有在充分了解儿童的绘画心理及儿童对国画的认识,并且深刻的了解中国画,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根据儿童对国画的理解和能力水平作为指导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开展儿童国画创作活动。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中国画。传统的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适应中国的文化土壤而生根开花,在立意、构图、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现诸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在构思上,重立意胸有成竹。中国画创作,都是以立意为先。在造型规律上,以线造型以形传神。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多点透视,计白当黑,是中国画的构图法则。在色彩表现上体现为:随类赋彩色彩相和。另外中国画还讲究意境,情景相生气韵生动。这是我们成年人或者说是美术教师对国画的认识,但对小学生来说,国画或许只是一种使用了不一样的绘画工具——毛笔来进行绘画的一种绘画。虽然是这样,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到一些适合儿童的内容,比如说:国画的色彩表现,随类赋彩色彩相和。很多的儿童画的色彩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表现颜色,这点和国画是不是很相似呢。再如:国画是以线造型来表现对象的,而儿童画也是以线造型开始的。既然国画与儿童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的地方,我们就可以加以充分的利用,通过一些符合儿童绘画能力和绘画心理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感兴趣地,有认识地,持久地学习国画,并开展一些合适的创作活动。
任何一种绘画都离不开对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的认识。儿童的国画学习也不例外,应为,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就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科学地看待儿童画,也更难于指导儿童绘画。所以,只有我们美术教师掌握了儿童的绘画心理特点,才能科学地开展国画的学习创作活动。
在小学阶段,我们习惯根据不同的年龄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三个不同的阶段儿童的绘画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
低年级段(一、二年级):他们依靠直觉,加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根据头脑中对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凭自己的记忆表达心绪和意象。其特点主要有: 1、强调夸张:常把外界给自己的强烈感受,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来。 2、非凡的想象力:把可能发生的与目前不可能发生的事随意组合,使他们的绘画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3、随心所欲的色彩表现:色彩不受物体固有色限制,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抒发情感。
但问题是,绘画的造型的模式化。对同一内容习惯性的用以掌握的图形样式来表现,具有一定的生成依赖性。
中年级段(三、四年级):观察能力的提高,判断能力的增强,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开始以朦胧的客观态度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并进行探索,开始由平面的空间思维向立体的空间思维过渡。其特点主要体现为:1、从线到面的认识:开始用平面表现,有意识的通过大小形状不同的平面来表现对象的体积感。2、近小远大的空间样式:画面虽然不能产生向纵深延伸的视觉效果,但却能突出主体物的形象。 3、表现遮挡关系:近处物体遮挡一部分远处的物体,在画面上产生了物体的遮挡关系。
这一阶段的问题是,儿童的绘画开始追求真实,致使他们那些感人的童趣创作逐渐消失,一些儿童由于认识和能力的不足而产生对绘画的兴趣趋于淡漠。
高年级段(五、六年级):这个时期的儿童从绘画的角度看,其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等都比以前两个阶段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在绘画时极力想画得像,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写实能力。 其绘画的特点主要有: 1、表现透视现象:开始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画法表现周围景物的空间深度。 2、表现明暗变化:能用明暗色调代替线的绘画来表现物体的立体空间关系。3、表现色彩认识:对物体的色彩能通过思考和细致的观察进行一些写实性的描绘。
但正是由于绘画时极力想画得像,而进步却不令人满意,同时又缺乏自信心和耐心而转移兴趣。
当我们了解了国画和儿童的绘画心理特征后,我们就应该有效合理的利用它们来指导我们儿童进行国画创作的活动。下面我就从创作题材、效果表现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1、探寻生活的“新”和“广”,丰富儿童国画创作的题材
儿童国画创作的题材就传统意义上来讲,不外乎花鸟、虫草、山水等常规内容。我们并不否定这些内容的教育价值,但如果是以临习的方式来学习这些大师的名作的话,不但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名作的画面做着机械的重复,而且还会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违背了儿童的绘画心理。因此,我尝试从学生的生活中去挖掘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题材。生活,儿童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体验和感受。生活的题材必定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和表现欲。但要注意的是,应避免内容的老套。如:《家乡新貌》、《海底世界》、《宇宙探索》等题材就都过于老化,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也不大。我们可以启发儿童在自己的身边寻找一些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新题材。如我镇颇具特色的《长寿面》,学校举行的《环保时装设计表演大赛》,《校园运动会》等既常见又很新颖。在课堂上我有意设计了几课这样的创作内容,学生的绘画情绪一下就调动起来了,虽然作业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学生有了兴趣,我们的国画创作活动就能很顺利的开展下去。
寻找生活题材还要注意广开学生的思路。比如,在指导学生绘画《幸福江阴》这一主题绘画时,让儿童从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和时间等方面来构思。学生从“不同”中展开想象,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不会雷同了。
在选择创作题材时,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国画表现的适合性。
2、挖掘国画语言的多样性,拓展儿童国画创作的效果表现
在这里,国画语言是指的国画的绘画工具和表现技巧。
我们都知道,国画的传统语言包括笔(毛笔)、墨、纸(宣纸)、砚(调墨器具)、色(国画颜料),用笔方法(中锋、侧锋、逆锋、)用墨方法(五色墨法)等等。这些国画语言对儿童来说是要有所了解的,但不是必须要掌握的。这是由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所决定的。
①工具材料上:单一的工具和表现方法,只能使学生感到枯燥,从而失去学习国画的兴趣。在指导儿童国画创作中,在绘画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上,我经常性的鼓励儿童使用他们能找到的任何能用来绘画的工具进行国画创作。多样化的材料体验能保持儿童较高的学习兴趣。如:可以使用水粉颜料、油画棒等材料或者把传统中国画的毛笔、水墨和西画的排笔、油画笔,水彩色,广告色、丙烯色等有机结合来作画。还可以利用枯树枝,树叶,狗尾巴草,丝瓜的经脉等农村常见的东西来创造性的绘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也有新奇感,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
②表现技法上:画国画不一定要规定怎样用笔才好,怎样用墨才正确,一种效果一定要用唯一的方法才能表现。在国画中可以指导儿童体验和探索各种表现方法:揉搓皱纸法、拓印法、水拓印、拼贴法、豆浆法、冲水、冲色、吹墨等,让学生寓学于玩,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课外辅导小组中创作《各种各样的树》时,我用毛笔直接画了一棵树,提问:“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也来表现树木吗?”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分析和认识,有的学生就用树叶拓印法来表现树林,有的学生用冲水法表现雨后的树林,有的用排笔体现有倒影的静静的池塘,有的学生直接用捡来的小树枝拓印出一棵一课的小树……出乎意料的特殊效果常常让学生欢呼雀跃。学习国画的兴趣在学生的心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综合材料,特殊技法的运用所取得的奇特视觉效果,会刺激学生去探索更多的材料、技法在中国画表现中的可行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国画的认知水平。
3、感悟美术文化,促进儿童国画创作的自我评价
美术学习不但是技法与学习方法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在指导我儿童进行国画创作前,我都会先展示些相关的画家作品,并给儿童介绍画家的生平、性格、生活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所寓含的意义以及笔墨、构图、题跋中所流露出的画家内在情感。目的是能在学生创作后,能清楚自己的创作意图,能对自己的创作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我认为,没有自我评价的创作是不完整的创作。
如在指导学生创作《我的宠物》时,我给他们欣赏徐悲鸿的作品,通过介绍画家的生平、经历、历史背景等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画家那高度强烈的笔墨,奔放的形象,奇险独特构图,所传达出的画家那奋进、积极、拼搏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画家绘画时的情感模拟,为学生的创作打下了情感基础。也为儿童创作后的自我评价提供了语言支持。
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儿童自我提高的一种表现。这种内在的刺激因素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儿童国画创作水平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我会将同一位同学的不同阶段的作品同时展示,通过学生的自评,尽量挖掘学生的进步之处,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同时也指出作品中的不足之处,以诱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愿望。
以上就是我在儿童国画创作中的一点浅显的认识和体会。我相信,儿童国画创作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我的这一点浅显的认识和体会必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在素质教育新课改的今天,教学中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勤于思考,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新规律。中国画教学必将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王大根《美术教学论》
《少儿美术》08.06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41
《少儿美术》08.09 《儿童国画,还一份儿童视角》盛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