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谈谈美术课堂中的“男孩危机”现象

发布日期:2016-08-21 21:59:17     来源:wanglili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  王梨梨

[摘要]男孩的危机,其实就是教育的危机。其中,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多给学生一些发言的机会,同时,多插一些动手实践的课程,尽量满足男孩的个性需要。使学生在充满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体验成功和欢愉。

[关键词]男孩危机 美术教育 教学方式 评价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职责是,全面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的禀赋,形成对艺术创作的才能。”放眼看去,从古至今,从全球到国内,男性在美术领域以绝对性的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在对我校600多名初一新生的调查中也显示,几乎100﹪的同学对女性美术家毫无了解。但近年来,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阴盛阳衰的现象日趋凸显,很多男孩在学校生活中越来越被悬置、压制、忽视。这一现象在美术课堂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阐述自己一点点粗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男孩危机”

男孩的危机,其实就是教育的危机,虽然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等,但是对于从3岁开始进入幼儿园,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的人们来说,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证实,从胎儿起,男孩在生理和心理发育上都落后于女孩,直到青少年晚期(1821),男孩才能真正追赶上女孩。也就是说,初中阶段男孩的发育还是落后于女孩的。从生理角度来分析,男性相较女性的大脑,更多地依赖空间机械刺激,因而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说得太多,那么男性的大脑会更快的感到厌烦、分心或坐立不安。这使得男孩与女孩所擅长的学习方式各不一样,男孩倾向于动手实践和体验,而女孩更倾向于文字及语言类的学习方式。现代的学校制度却通过书面文字和讲授等方式教育男孩,让充满勇气和活力的男孩,用他们最不擅长的阅读、写作、坐在位子上的方式来学习,大大加剧了“男孩危机”。

二、“男孩危机”在美术课堂中的表现

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美术教育开始不再被认为仅仅是“画画儿”,而是被理解为融绘画技巧、艺术创作、欣赏、批评和艺术史为一体的、广义的审美教育。下面,我们将谈谈”男孩危机”在美术课堂中的具体表现:

1、爱“走神”的聪明男孩;

男孩的性格大多活泼好动,这也表示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聪明。比如说画静物,桌子上有苹果和瓶子,这是一个面,苹果和瓶子后面的衬布又是一个面,男孩的作品可以把这两个面很好的表现出来,对空间的表现力和理解力都要比女孩强。在手工课时,男孩的作品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创意,女孩则比较喜欢模仿,(比如在教做面具的时候,男孩在面具的嘴上画上胡子,叼着烟,把人物做成海盗)而女孩基本变化不大。但是男孩的线条比较杂乱,没有规律,对颜色和形状也不够敏感。在动手制作的时候,男孩显的有些笨拙和粗心,作品常常会虎头蛇尾,毛毛糙糙。做事不能专一,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个缺点使得他们在上课期间很容易走神,也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或事情所吸引,学习效率大大降低。所以,总体比较下来,女孩最后的作业质量还是远远高于男孩。

案例1:纪律与教学的矛盾

  上课仅20分钟,七(4)班的薛龙坤就捧着作业本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画完啦,怎么样,一定要给我个优啊!”平时的他上课插嘴讲话,甚至随便走动。今天,竟然能最先完成作业?我马上看了看作业本,果然,作业质量不高,更是只画了一排,也就是说,根本谈不上完成了作业。本周学习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学期第6课《多变的颜色》,主要是练习水粉的调和、渐变等等。作业要求完成三排,每排五格的同类色渐变,考察学生的细心程度,对颜料的水分掌握和渐变。当然,我首先表扬了他,然后提出了修改的建议,他匆忙地拿了作业本,跑开了。之后,就见他和几个男生凑在一起乱调颜料,还很兴奋地交谈喧闹,根本没有继续完成作业的意思。我想:对于任何一位美术教师来说,要让野马般的男孩在分小组作业时还能保持安静绝对是一种挑战。男孩很容易冲动,如果我强硬的批评他们,肯定会招来反弹。于是,我走近他们,单独又做了一次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问:“你们觉得什么样的色彩才是你们想要的呢?”他们茫然,我又问:“刚才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你们做什么了呢?”他们沉默,我说:“老师也希望你们能在玩中学,学中玩,但是如果不认真听,那就学不会,没有纪律意识,影响的不光是自己,还有别人。”最后,我把他们分成2人的小组合作,虽然不时还有讲话声,但从最后的作业效果看,学生还是有进步和收获的,课堂纪律也明显的改观。

自我剖析:

男孩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缺乏耐心,控制力差,这种性格特点从传统教育理念上,一般会被教师看做影响课堂纪律,干扰课堂教学,因此,男孩一直被打压着,造成男孩不敢表现的心理特点。作为美术课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多给学生一些发言的机会,杜绝满堂灌现象,同时,多穿插一些动手实践的课程,尽量满足男孩的个性需要。使学生在充满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体验成功和欢愉。

2、个性十足的独立男孩;

男孩个性较强,对于材料的准备,很少有同学会选择去借,大多会不画,或干脆去别的小组游走观看。而女孩多会选择借材料或直接选择加入别的小组,合作作业。从这点而言,男孩难以做到合作共享资源,偷懒、侥幸心理较重。

案例2:借、购买还是无所事事?——合作共享

“工欲善必先利其器。”我在布置课前准备中,给学生列出详细的工具材料清单:水粉颜料、水粉笔或毛笔、调色盘、洗笔筒等。学生一看见这么多陌生的名称,立刻说没有见过,价钱多少,在哪里可以买到等问题。这时,我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工具材料一一展示给学生观察。当他们看到水粉颜料时,有同学说:“这不是出板报用的那种吗?”“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知道哪里有卖。”也有同学建议说:“洗笔筒是不是可以用饮料瓶代替,家里有毛笔是不是就可以不买了?”我建议全班同学:“色彩学习准备好工具材料非常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笔是肯定不行的,颜料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几人合买,其他工具则可以找一找有没有合适的替代品,你们看,哪种方式适合你们自己呢。”大家议论交流之后,自己能够解决的同学举手,基本没有问题,个别有问题的同学也当堂安排小组接纳并帮助解决。

一周之后,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好,特别是七(13)的美术课代表何晓宇的爸爸,利用休息时间陪女儿精心挑选材料,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赞扬。如果你以为每位同学都这么出色的完成了课前准备,那就大错特错了。经过粗略统计,七年级15个班级中,超过10人没有带画笔有5个班,尤其七(13)、七(10)两个班,每个班都有1518人没有带笔,占到班级人数的35℅~42℅,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在这么多人中,至少有13人是男孩,占到人数的87℅,其他班级概况大致如此。从这组数据中可以大概了解到,男孩绝对是课前准备的困难户。

自我剖析:

男孩的兴趣点非常的广泛,在做这件事的时候,马上又会想到其他的事情。个性通常比较强,有自己的想法,会挑战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也就是所谓的“逆商”。这种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在准备材料方面往往三心二意,认为不带也不会怎么样,对后果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责任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给男孩施加一定的压力和明确的责任意识,做好记录。让没有带材料的男孩明白,这样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是对他人学习的干扰。同时,要给予学生适当的人文关怀,对家庭情况确实困难的同学,解决材料问题。相信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陶行知先生说过“捧者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大师的思想境界天大无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学生服务。爱心铺就教学路,点点滴滴见真情。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加强教育,男孩一定可以转变借债人的角色,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

三、“男孩危机”在美术课堂表现明显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⑴、性别差异是产生“男孩危机”的先天条件;

   老人们常说男孩“开窍”晚,这所谓的开窍,其实指的就是相比较女孩而言,男孩的心理、生理发育较晚,尤其是语言能力和手指的精细动作。而美术课程的学习,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制作,除了要有善于思考的大脑外,都要求灵活的手指动作。对于这样的要求,男孩明显的力不从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小学开始,美术方面较好的同学都以女孩为主,到了中学,情况依然如此。在我校的情况是,男女生比例为1:10,男孩为1,女孩为10

性别是不可改变的,这点毋庸置疑。那如何才能减弱甚至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使组员间互相依赖、面对面的促进,增强了个人在合作中的责任意识,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上,可以将男女生结合在同一组,让他们一起探讨问题,共同完成作业。委任女孩为“小组长”,锻炼她们的组织能力,并请男同学担当“设计者”,满足男学生喜欢挑战的性格特点,在集体的活动中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体现,并进行性格上的互补。

⑵、美术课程自身特点是加剧“男孩危机”的基本条件;

在大家的印象中,美术课就是画画课,这充分说明了美术课程自身的局限性已经根深蒂固。虽然在新课改的推动下,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但考虑到各类课型的实际可操作性,很多教师还是偏重单纯的技能教学,忽略创新教育。比如七年级第13册第四课《又画又做又印》,主要是版画制作的学习。考虑到材料准备、安全等因素,一般都是制作纸版画。版画的创作,除了画、刻、印这样的操作性极强地过程外,学生的自主构思也很重要。对课前的准备、课上教师的控制能力要求都很高。本来这种课程非常能够发挥男孩的优势,因为男孩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也比较会创新。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刻和印,而忽略了画这个环节,往往偏重于临摹式的画,以至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得男孩性格上的优点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另外,就像我们在挑选特长生时的要求一样,有很多学生虽然没有什么素描基础,但是很有灵气,这个灵气就是指具备学习美术的潜质,包括自身的审美能力比较强,心静,有超强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同样的一张画往往能画出自己的风格,还有一双灵巧的手,能表现出丰富的线条。这些要求,例如心静、观察能力、灵巧的手,都非常符合女孩的性格特征,而男孩粗心、急躁、大大咧咧的性格,怎么看都难以适应美术课程的需要和发展。所以说,虽然新课标对我们的美术教育的改革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现状的改观,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美术课程自身的特点更适合女孩的性别特征,也加剧了美术课堂的“男孩危机”现象。
美术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教师要有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拥有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环境的行之有效的课程素材。这样才能更充分的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趣和认知特征相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新一代的美术教师也要紧扣时代的脉搏,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创新教育,尽快将美术教育从过去单纯的技能教学转变为全面重视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艺术教育。

⑶、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形成“男孩危机”的重要原因;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我国在初中阶段开设美术课,课时是每周一节,高中阶段则是单纯的欣赏课。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美术教育更注重知识和技能,学生有什么情感体验,感受到什么,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无非也是在教室内讲授一点美术基础知识,临摹一些书本上的作品,几十张画大同小异,毫无生气。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使学生慢慢变得对身边的事和人不够关心,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脱节。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从自身开始改革,尝试参与式、互动式和交流式等授课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获得创造的喜悦,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  

⑷、美术教育的评价机制是加剧“男孩危机”的因素之一;

美术教育的评价不同于一般学科,通常难以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个性化。现行的评价机制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美术作业评价就是教师评价。教师往往凭自己的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认为好的就给个优,一般或较差的就是良好或合格。这样的“一言堂”现象,一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教师的传统眼光而忽略部分有发展潜质的学生,做不到合理全面的评价。二是学生没有发言权,不明白自己哪里好,也不明白自己哪里不好,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对于在美术作业外在表现比较优越的女孩而言,更容易得到教师的表扬,而无形中就打击了男孩的自信和学习的热情。

首先,教师必须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改变以教师一人为主体的评价模式,做到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其次,改变传统的看待美术作品的眼光,不要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如色彩是否填涂均匀、外形是否画的与原作很像等等,而是要用创意、个性等元素结合构图、外形等基本技能综合评判。再次,要注意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有的学生基础不好,原来只能画一个圆形,现在能画出不错的素描球体,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他可能不是班里画的好的,但是和以前相比,纵向比较,他有进步,就能够得到大家的正面的评价,而不是每次都表扬班里画的比较好的那几位同学。

美术新课程提出: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师应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是性别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同时因“性”施教。使“以学生发展为本”不只流于一种形式,一种口号。

 

 

参考文献:

1、《 “男孩危机”背后的教育思考》百度文库20105月第13版。

2、《性别差异:教育公平的新视角》孙百娥《教学与管理》200812

3、百度词条:教学方法 “男孩危机” 美术教育

4、《“男孩危机”背后的隐忧—关于教育性别公正缺失的思考》杨建朝《教学与管理》201071

5、《拯救男孩》孙云晓,作家出版社 20101月第1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