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桥”封不住“枫桥”
发表于《江苏教育》
刘敏威
前一阵,听一教师的课,教古诗《枫桥夜泊》。在此,且不想多说教学的设计如何、诗境的感悟怎么、积累的拓展若样。倒是诗意的理解这一环,引起了我一点思悟。“月落的夜晚,乌鸦声声啼叫,秋霜重重弥漫。岸边瑟瑟的江枫、江上点点的渔火,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愁思,让他难以入眠。这时,姑苏城外寒山寺敲起的夜半钟声,悠悠地传到客船,让人更增添了绵绵愁绪。”无疑,这样的诗意理解没什么问题,这也是我们现在已统一了的理解。
对于《枫桥夜泊》理解中的几点,历来被称为“千古之谜”。正是因为这些“千古之谜”,《枫桥夜泊》诗意理解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们争论不止,别解、新解层出。而也正是因为千百年来的这些争论、别解新解,又反哺式地加深了大家对《枫桥夜泊》的认识与共鸣,使之流传益广更深入人心,就像《红楼梦》的残篇之谜、维纳斯的断臂之谜一样。
学习《枫桥夜泊》,如果也像学习其他大多数古诗一样,在同一化的诗意理解的基础上,只在诗境营造、朗读积累上打转,是否就忽略了这首诗独特的学习功能。能否也让学生在这些“千古之谜”的别解、新解中拓宽他们的求异思维空间,获得独特想象的深切体验呢?
今天,我也教了这首《枫桥夜泊》。要学生们说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并不难,毕竟,现在的参考资料太多,也并不再限于教师独独拥有。根据参考他们很快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当然,毫无疑问的是那个雷同的一致性理解。
在肯定的基础上,这时,我向学生出示了下列资料:
1.张继的这首诗原题是《夜泊松江》,到北宋时,才被人改为《枫桥夜泊》。因为松江在苏州城东,寒山寺在苏州城西,两处相隔有点远,平时在松江畔是听不到寒山寺的钟声的。而枫桥,就在寒山寺北,距山门不过百步之遥,在此处听钟声非常清晰。所以到北宋时,有人将诗题改为《枫桥夜泊》。如果遵照原题,你会怎样理解这首诗?
2.“月落乌啼”到底是指凌晨还是指半夜?按乌鸦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除非是受到光线的刺激或惊扰才会夜间啼叫。在唐代,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的《踏歌词》中也有“月落乌啼”,“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在这里,“月落乌啼”不是指半夜,而是指凌晨时分。如按凌晨来讲,《枫桥夜泊》这首诗你又会怎样理解?
3.寒山寺夜半会打钟吗?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早就对此提出,“三更不是打钟时。”虽然后来有人提出,史料记载,古时,姑苏城中一些寺庙,有时会在深夜打“无常钟”“分夜钟”。但,这是一些不属于禅宗的寺、刹,因为不受《百丈清规》的约束,深夜偶尔会打钟。而寒山寺是禅院,恪守着《百丈清规》,深夜不敲钟不击磬,“五更钟鸣”,正所谓“晨钟暮鼓”。如果按这样的思路来理解,这首诗该怎样解释?
4.枫桥,旧称封桥,是一座普通的月牙形单孔石拱桥,跨于运河支流之上。这里是水陆交通官道所在,南北舟车在此交会。旧时每到夜里这里航道就要封锁,因此名为“封桥”,后来因为张继的诗改名为“枫桥”。松江,在苏州城外,吴江以东。当年的古松江非常宽阔。宋人郏乔称:“吴松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
枫桥和松江这两处,你觉得哪里更适合这首诗的意境,是《枫桥夜泊》更好些,还是原题《夜泊松江》更适合?
然后,我让学生根据以上资料选择其中的一点来思考,小组讨论后再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并要对自己这样的理解作一下简要说明。而后全班交流分享。
当你给学生搭建了一定的思维平台,提供了一定的想象引导后,你会发现,学生们的思维与想象就会迸发出异常的精彩。
请看学生们独特的别解:
对资料1的别解:月亮渐渐西沉,乌鸦声声啼叫。淼淼的松江河面,浸染重重秋霜之气。江边的枫树与江中的点点渔火相映对,勾起了我满腹愁肠,难以入眠。这时,夜半钟响,分外清扬,悠悠地传到客船。这也许是我熟悉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吧,一声一声,声声催人愁。
(说明:将钟声说成是寒山寺的钟声,只是作者的猜想、臆想。)
对资料2的别解:月亮西沉了,乌鸦也在声声啼叫,天快亮了吧。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在漫天秋霜中点点相映。一夜难眠的我倚船独望,愁绪满怀。姑苏城外寒山寺敲起的夜半钟声,一直传到我的客船,到此时还在我的心头悠悠回荡。
(说明:这是倒序写法,先写凌晨的景色,再写回想起的夜半钟声。)
对资料3的别解:(与对资料1的理解相似,略)
(说明:寒山寺夜半不打钟,作者听到的夜半钟声应是其他寺院所敲的“无常钟”或“分夜钟”。因为这首诗是作者夜泊松江时所写,松江离寒山寺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寒山寺夜半真打钟,他也听不见。而在诗中作者将这钟声写成是寒山寺的,那只是他自己的猜想、自己的情有独钟罢了。)
对资料4的辩解:辩解①《枫桥夜泊》更好些。题目更有诗意,诗题与诗中的“江枫”相互呼应,单看题目,意境就呼之欲出了。另外,《枫桥夜泊》这诗题,千百年来已被人们认同、接受并深入人心,已形成了我们中华儿女共通的一种独特的愁思文化。辩解②更喜欢原题《夜泊松江》。古松江,广阔浩淼,意境更宽广,而且也使诗中的“江枫”“渔火”有了着落,使悠悠的钟声有了传响的空间。而若使是在狭窄的、船只来往不息的官道枫桥边,就没有了“江枫”“渔火”的寂寞,只有商船林立、官船拥堵的热闹。
人们常说,“诗不达诂”,这正强调了古诗理解的模糊美、意境美、创造美、个人独特的体验美。是啊,“封桥”尚且封不住诗情盎飞的“枫桥”,让后人只知“枫桥”而不知有“封桥”。而我们,又何必用同一化的诗意理解来束缚学生的想象创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