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研项目

数字里的诗情意趣

发布日期:2020-10-19 10:49:34     来源:liuminwei

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

数字里的诗情意趣

——《一去二三里》教学

   刘敏威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第一首古诗是《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是汉语拼音后的首篇识字课,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借助这首古诗,让学生会认、会读、会写、能理解运用“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并能在认数、读数、写数的过程中诵读古诗,大体领会诗的意思,感受山村宁静清远的恬淡美。

我们先来解读一下这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20个字用了10个数字,却显得自然不堆砌,好像一幅错落有致的风景画,读起来琅琅上口,令人回味。

本诗作者邵雍,北宋哲学家、诗人,理学象数派的创立者,世人尊称为“易圣”、“八卦大师”。易学家、八卦师笔下的数字,自有他独特的密码。请看,一个“一去”,就使全诗有了动感,于是移步换景,万物皆入我心;一个“二三里”,使诗又有了距离,感觉开阔,不近不远,一路悠闲步来,正合适;烟村,“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烟村,恬淡,悠远,“四五家”散落,幽静而静谧,家居又和祥,如世外桃源;再有“六七座”的亭台楼阁,“八九十枝”的鲜妍花儿,不觉又添了脉脉的文化春意。更兼是,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应还包含着“一元复始”的春回大地,“五彩斑斓”的春意盎然,“十步芳草”的春满人间,十个数字列序而来,融融春暖亦已扑面而来。另有,这列数而行所表现出的逗趣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二三”,排排坐,“四五六”,吃果果,“七八九十”,学数数,在学数写数中流露着无限的童趣。

10个数字,虚实相间,“二、三”虚指方圆之地,“四、五”泛指村落之小,“六、七”体现亭台之隐约可见,“八、九、十”形容山花烂漫,多而绚丽;10个数字,简约丰满,数字中的诗情意趣浓浓呈溢。《一去二三里》,自然也就成了孩童学诗、识字开蒙的首选。

教学这首诗时,我们不妨就从数字入手。

一、   列数字,故事展画面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师恩难忘》,作者刘绍棠讲的正是自己小学一年级第一堂课,田老师是怎样教他们学《一去二三里》的。田老师用故事展开教学,如点点春雨滋润了作者,在他幼小的心田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里,我们就可借用田老师的教学方式、田老师讲的故事来辅助教学。

首先,领着学生读这首诗,从整体感知。

其次,让学生找出这首诗中的10个数字,老师依次一一列出,教学生认识、读准、写美这些数字。

接着,让学生结合诗句看看,这些数字在诗中各写了什么。如“一”去,写的是一下子走出去,“二三”写的是二三里路,“四五”写的是烟村,“六七”写的是亭台,“八九十”写的是花。从中可看出,这些数字与景物是联系一起的。用这些数字这些景物联缀,就是一个故事,来听一听吧。

然后,老师就娓娓地向学生讲这个故事: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他们路过一个小村子,村子里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路边、山顶,一座座亭台耸立,足有六七座。娘儿俩走累了,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在故事中,学生大体也能领会这首诗的意思了: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炊烟袅袅的小山村,村子里有几户人家,山顶上有几座小亭子,路旁盛开着美丽的鲜花。

二、   吟数字,诵读悟诗情

古诗中的数字,与平时孩子的数数可不是一样读法的。古诗中数字的诵读,与古诗的诵读一样,也要讲究平仄长短、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把数、把诗读得意蕴悠长、声韵并茂。

引导诵读古诗,这首诗就可从数字的吟读切入。

先将这十个数字按原诗行进行分行,变成一首数字小诗。如下:

一二三,

四五,

六七,

八九十。

然后,让学生一起跟着老师诵读这首数字小诗:

一二三—— 四五\  六七\  八九十\

字后标“——”的表示这字要拉长音读; 标“\”的表示停顿,读得要短挫。(注: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中,只有“三”是平声,其他都为仄声。尤其是“一”“六”“七”“八”“十”都是入声字,读时更要急挫些。当然,这些知识无须向学生讲,学生只要跟着老师读,在跟读中感知并读出音的长短、顿挫就行。)

读好了这首数字诗,再将这些数字放到诗中读。这里提醒学生,古诗诵读最讲究长声字与短声音的配合,这样读起来就能像唱歌一样好听。所以,数字的音读得长的,和它相连的字词应读得短些,如“一二三”后面的“里”;数字的音读得短的,和它相关的景物词要读得长,如,与“四五”“六七”“八九十”相联的“烟村”“亭台”“花”等。

如此,诵读这首诗时的长短、顿挫就是这样的: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说明:其实,这是一首平仄对得非常工整的五绝,一首仄起首句不押韵的五绝,诵读时读音的长短、顿挫正是这样的。此处,我们不必向学生讲明这些,讲了他们也接受不了。所以,这里就用了学生能明白的方式引导他们这样诵读。)

接着,就让学生一起跟着老师诵读甚而进一步诵唱这首诗。

古诗的诵读从来不只是一种形式,诗的意蕴,包含在字义里,也包含在声义里,声音也是有意义的。所以,在诵读中还要启发学生体会,把“烟村”读得长长的,让你感到了什么?炊烟一缕缕,长长的,不断地在飘向空中;“亭台”读得长长的,让人感觉亭台远远近近,一座一座,隐隐相连着;“花”长长地读,说明花儿开得多,让人数也数不过来。是啊,这是多么美丽、多么温暖、多么宁静的山村啊。

最后,在不断地诵读中背诵、积累诗句。

你看,就这样,根据这首诗的特色,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抓住数字,运用故事、诵读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认数、读数、写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领会到诗意、感悟出诗境、积累了诗句。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