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西湖,风光无限
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
六月西湖,风光无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刘敏威
六月西湖,在南宋诗人杨万里眼中,有着无限的风光。
风光其一——红绿相间的景致美
看,满湖的莲叶,无穷无尽,一片碧绿,绿得那么广阔,那么壮观,连着远方的天,接着平铺的水;再看,绽蕾的荷花,红红艳艳,光彩明丽,红得那么耀眼,那么夺目,映着初升的太阳,闪着晶莹的露滴。这里,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描绘出了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碧莲红荷,两相辉映。
风光其二——四时对比的别样美
这样的风光,与一年四时多有不同:春天,西湖应是桃红柳绿,莺啼燕舞吧;初夏季节,该是浓阴红飞,水光潋滟;秋意寒蝉,想是落叶纷纷,缤纷斑斓;冬日云霁,踏遍断桥残雪,远处青未了。这满湖尽染、映日处绽的莲叶、荷花,是这六月盛夏里、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才独有的景致。
风光其三——与景相合的祝福美
此时,作者杨万里来送别好朋友林子方,那么林子方要到哪里去呢?原来,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现在,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写了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他送别,在他看来,那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莲叶,不就是杨万里在祝福他的前程似这莲叶一样广阔无尽吗?那红红灼灼,独秀西湖的荷花,不就是杨万里在祈愿他的事业如这荷花一般特别红火吗?所以,林子方大赞此诗写得好,然后南下而去。
风光其四——委婉留友的含蓄美
而作者,真的是认为林子方去福州后,前程更广阔无尽,事业更蓬勃红火吗?君不见,莲叶为何会如此“无穷碧”,那是因为接着“天”;荷花为何会如此“别样红”,那是因为映着“日”。接着“天”,就是挨近天子,映着“日”,就是受着皇帝的照拂。此诗真实的祝愿应是:靠近了天子,你的前程才能广阔无尽;有了皇帝的照拂,你的事业才能分外红火。西湖六月(西湖代表临安,六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代表着临安炙手可热的地位)才有这样的景致,福州是没有这样的格局的。所以,朋友,你别走啊,留下吧。委婉的挽留,真挚的情意,隐含在字里行间。
风光其五——以声表意的音律美
吟诵,是现在古诗教学方式的一种趋势。古诗的确需要吟诵,在吟诵中体会诗的声律美、节奏美、意韵美。吟诵要求平长仄短,讲究抑扬顿挫。按这一规则,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吟诵节奏应是这样的: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里“——”表拉长音,“\”表停顿,斜体字是入声要读得分外短挫。)
古诗的诵读从来不只是一种形式,诗的意蕴,包含在字义里,也包含在声义里,声音也是有意义的。在这样诵读的声音中,我们就能体会出这样的意思。看,在这首古诗中,拉长音读的字除了韵字外,主要有这些:“西湖”“风光”“接天、无穷”“荷花”,这些长音,不就突显了这首诗的内容吗?这首诗写的就是“西湖”的“风光”,西湖的风光是莲叶的“接天”与“无穷”,是“荷花”。另外,在这首诗中,入声字特别多,二十八字中有九个入声字:“毕”“六”“月”“不”“接”“叶”“碧”“日”“别”。入声字在发音上特别急促、尤其短切,往往给人一种急切感。这首在字义上表现得如此大红大绿、大开大合、直陈舒展的诗,在诵读时的声音里,却隐隐有紧促、急迫之感,就好似作者藏在送行中的留意,含在祝福中的惋惜:“毕竟”这里是炙手可热(“六月”)的地方,他地都“不”能与此相提并论。你难道不明白?莲叶“接”了天才无穷“碧”,荷花映着“日”才分外红。“别”啊,“别”啊,你“别”走啊。
可见,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着意西湖盛夏景色,一心只写莲荷,碧荷满纸、红蕖生辉。而在浓笔重抹中,在音律吐纳间,觉尺寸之幅,气象万千,有吞吐万里之势,有风光无限之美。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来引导学生领悟这西湖的无限风光、诗情的无限风光呢?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一、导语入,引发思维
1.引入:西湖,自古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许多文人歌咏它、赞美它、吟诵它。在诗人白居易的眼中,西湖是春游的好去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在诗人苏轼的眼中,西湖是绝代风华的西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诗人赵孟頫的眼中,西湖是英雄伤心地——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眼中,西湖又是什么呢?
2.解题:题目的意思是——(早上从西湖边的净慈寺出来,送朋友林子方)诗题就告诉了我们事情、时间、地点。
二、准确读,整体感知
1.大声将这首诗读两遍,读准确。
理解“无穷碧”“别样红”。
2.明晰主要内容。
杨万里写的是西湖的什么呢?(莲叶、荷花)
这首诗写的是送别之景,而非送别这事。作者是用西湖之景来写送别的。
三、平仄读,意韵结合
1.提出吟诵要求:用读古诗的方式,平长仄短、抑扬顿挫地读,在这音韵中好好地感受,在这样的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吟诵,相机交流
毕竟西湖——六月中(强调了西湖之地,)
风光——不与四时——同(突出了风光,西湖风光)
西湖风光如何呢?接下去读出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莲叶接着天,一望无际,无穷无尽。这里突出的是莲叶的状态,接天、无穷)
映日荷花——别样红(强调荷花,这才是西湖风光中的主角,接天的无穷尽的碧绿,烘托出这别样红的荷花)
小结:这样平长仄短地一读,我们马上感受到了作者主要要写的是——西湖风光,莲叶的接天与无穷,别样红的荷花。在音韵中我们感受了西湖的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
四、抓入声,深悟诗情
1.设疑:这明明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怎么就这样单写景呢?
猜一猜(借景来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情)
送别之时,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2.介绍杨万里送别林子方的背景
林子方,官居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当时,杨万里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常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林子方很得皇帝喜欢,现在提拔升级,调任外省福州做官。杨万里来为他送行。
此时可看出:这景表达了杨万里怎样的情感呢(祝福、祝愿、留恋)——愿林子方前程似这莲叶一样广阔无尽;愿林子方事业如这荷花一般特别红火
但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3.抓诗中的入声字,在诵读中体会真意。
先让学生用各自的方言读这首诗。(古代,没有通行普通话。方言,更能还原古诗的读法,读起来更有味道。)
通过方言的诵读,标出这首诗中的入声字。(现在普通话中已无入声音,很多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音。)
入声字:毕 六 月 不 接 叶 碧 日 别
入声字,它有一种急促之感,从这些入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毕竟”:毕竟是西湖(杭州)才这样好,福州可没这么好的景致。
“六月”:六月才有这么美的莲叶、荷花,其他时间是没有的。
“不同”:杭州毕竟与福州不同,有天壤之别。
“接天”“莲叶”“碧”:莲叶为什么无穷碧,那是因为接着天(靠近天子)。
“映日”“别样”:荷花为什么别样红,那是因为映着日(皇帝照拂)。
小结:抓住这些入声字一读,读出了作者隐藏的急切深意。
五、宽拓展,巩固升华
1.拓展:我们积累了很多送别诗,大多是直抒情意的。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巩固:而杨万里这首送别诗,表达得很含蓄,委婉地表达了留恋、劝阻之意——齐读全诗
而当时正高兴着的林子方并未深思,大赞杨万里这首诗写得好,然后南下而去,从此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杳无踪影。
3.升华:从这首诗中我们可看出,在杨万里的眼中,西湖是什么?
(是政治中心,是实现报国理想的人生舞台)
4.积累:背诵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