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研项目

宁和《村居》中的家国情怀

发布日期:2020-10-19 10:46:53     来源:liuminwei

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

宁和村居中的家国情怀

——《清平乐·村居》教学

刘敏威

村居,人们心头永远的家稷归宿、田园故土,多少人为之辗转反侧地思念,魂牵梦萦地怀想。对于生在沦陷区金国、少年抗金回归南宋的词人辛弃疾来说,这份家园情结、家国情怀就更为强烈而炽热。为此,他一生都以抗金雪耻为己任,以恢复中原为心志。但,也正是他北方沦陷区的出生,再加个性的耿直执着,也使中年的辛弃疾屡屡遭受猜忌与谗劾。乡村赋闲近20年,一腔壮志难了酬,只任满身抱负在词中“把吴钩看了”,说尽“千古兴亡多少事”。从而,也使辛弃疾的词有着深刻“英雄豪情”“英雄悲愤”的烙印。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一首写乡村景物与田园情趣的词,编排在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的末课,“名著名篇”这一单元中。

这首清新质朴又曲深静远的词,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一所房檐低低的草屋,紧靠一条流水淙淙的小溪,溪边满是绿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些许的醉意,亲热地挨在一起用侬软的吴地方言逗趣取乐。那厢,大儿子在溪东的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正调皮地躺在溪边剥莲蓬呢。

这里的景主要有: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意在表现出农村秀丽 、朴雅的环境。人物的活动主要是:翁媪饮酒聊天、大儿豆地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简单的情节安排,和平宁静的农村生活。环境、活动,真实地写出了农村的清新美、祥和美、安适美。

由此,教学时,可抓住景和活动这两大方面,让学生整体了解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及词的意思,体会作者对和平宁静农村生活的喜爱。

当然,教学这首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于此还是远远不够的。

就这一单元的主题来讲,“名著名篇”,旨在通过一篇来引导学生阅读一本、多篇。如,这一单元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就是意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水浒故事》的兴趣;《少年王冕》,则是引导学生管窥《儒林外史》;《黄鹤楼送别》和《清平乐·村居》,是让学生通过这一首指向于相关的诗词多首或是一组。

那么,教学这首《清平乐·村居》时,我们就应将它置于辛弃疾词的主题、情怀中,进一步感悟出这首词所表现出的词人胸境,由一首引向深层的多首。辛词,向来被人称为“英雄之词”,因为这些词或浓或淡多少都表现出了词人以英雄自许,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心怀,不管境遇如何,辛弃疾总是以英雄的炽热感情与英雄的崇高理想来拥抱人生。而,这首看似平和清新的田园情趣词《清平乐· 村居》中,是否也蕴含着这份辛弃疾的情怀呢?答案是肯定的。

看,《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不管是从题目还是内容,都是写了家居,一个农村的普通家庭。写“家”,不仅仅可表达出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还更可看出作者对国家中各个家庭都能安居生活的渴望。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与“家”从来都是一体的,有国才有家,有家国才立。这里写一 “家”,不正是体现着词人以一家映千万家的国吗?再看,写的这一个“家”中:翁媪饮酒聊天、大儿豆地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看似一个个平常的家居场景,却正是“老有所依”“壮有所用”“幼有所乐”的大同理想境界。作者是多么希望南宋国家能收复统一,各家各户都能这样安居乐业,如是,才是真正的国之“村居”了。

作者的这份情怀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来体会呢?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一、      在吟诵中感受家国情怀

现在的古诗词教学,我们只习惯在字义中探求,在词意中寻幽,却已丢失了在音义中逗留的意识,在声韵中欣赏的意趣。一首古诗词,应含有字词所显示出的意蕴与音韵所传达出的意境,字义与音义相彰,才更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而诗词的音义,是必定要在平长仄短的吟诵中才能感受得到的。

《清平乐》这个词曲,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格律是这样的:中平中仄(韵), 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仄中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句), 中平中仄平平(韵)。(注:这里的“中”指可平可仄,可不定)

按平长仄短、二或四字可停顿的一般吟诵规则,这首词可这样吟诵:中平——中仄(韵), 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仄/中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句), 中平——中仄/平—平——(韵)。(注:“/”指可停顿,“——”表诵长音)。

相对应《村居》这首词,就可这样吟诵:茅檐——低小(韵),溪上/青—青——草(韵)。 醉里吴音——相—媚好(韵), 白发/谁家——翁媪(韵)。大儿——锄豆/溪—东——(韵), 中儿——正织/鸡—笼——(韵)。 最喜小儿——无赖(句), 溪头——卧剥/莲—蓬——(韵)。

当然,以上吟诵规则不必对学生细讲,教学时,直接标出吟诵记号,让学生跟着老师吟诵就可,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从这样的吟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下面以上片为例来讲这部分的吟诵教学。

1.  师标出长音与停顿记号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听老师吟诵。按标记与老师的吟诵自己试着吟诵。

2.  边吟诵边体会,从这样的吟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  交流

茅檐低小,长音重音如读成低小,重点就在“低小”上了,感觉茅屋太矮、太小了。而这样吟诵,茅檐——低小,强调茅檐,音调上扬,让人感觉茅屋虽小,却是温馨温暖。

溪上/青—青——草,拉长读青——,感觉溪头一片葱茏,郁郁苍苍,生机勃勃。

醉里吴音——相—媚好,说明这里的相媚好主要是通过软侬的“吴音”表现出来的,让人如闻其声。

白发/谁家——翁媪,这样吟诵突出了一个“家”,正说明了这首词写的重点就是“家”。

还有,这里用“ao”作韵,读起来响亮、轻快,让人心里特别高兴。美好的景,美好的生活,相映更美好。

二、   在字眼中体悟家国情怀

曾听很多名师名家上过这首《清平乐·村居》,在教学中他们也抓字眼,这无疑是一种引导学生潜入诗词深处的好方法。他们有的凸显了“醉” 醉在美景中,醉在翁媪的悠闲恩爱中,醉在儿子的勤劳孝顺中,醉在小儿的童真可爱中;有的着眼于“好”景色好,生活好;有的锚准在“喜”:喜爱这美景,喜爱这美好村居。都很有见地。

而在以上的吟诵中,学生自然而然就将眼光聚焦于“家”上了,因为相较于“醉”“好”“喜”这些字眼,“家”这个字在吟诵中读得长长的,更被突显了。然后,抓住这个“家”字引导学生体悟,这首词不就是写了农村的一个家吗?家旁景色美:有虽低小却温馨的茅檐,有流淌的小溪,有葱茏的青草。家中生活美:老年夫妻,生活安定有依靠;大儿中儿,长大成人,有事干,体现自身价值;小儿童贞,无忧无虑,快乐自在。真是老有所依,壮有所用,幼有所乐。

三、   在拓展中延伸家国情怀

这部分教学这样设计:

1.这是多么令人羡慕向往的居家生活啊。家庭是小家,国家是大家,这个大家此时又是如何呢?

向学生出示辛弃疾资料,了解背景: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是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拓展,深入,朗读:

那时的国家是这样的情形:

(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作者多么希望国家能统一,华夏儿女家家都能这样安居乐业。

3.课后搜集并读读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词。


这样,通过吟诵、抓字眼、拓展延伸等,让学生在这首词的田园生活小情趣中领略到了家园家国大情怀,从而也让学生诗词的学习有了更大的格局。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