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点评分析

于正强、江萍老师的《认识面积》听课评析

发布日期:2020-10-18 22:12:44     来源:baojingjuan123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细胞,是课程的现场,是教学的舞台。崔允漷教授提出“课堂观察”,带着问题走向专业的听评课。2020515,围绕包特给出的5个核心词: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我们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对俞正强老师和江萍老师执教的同课异构《认识面积》进行了课堂观察,两位老师用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领悟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真谛。下面我从课堂文化的视角,把我的课堂观察与大家分享。

一、厘清:什么是课堂文化?

数学课堂文化是数学课堂特有的文化,它是将文化限定在数学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之中,发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它不只是简单要求学生在共同的教与学中认同和接受所传递的文化知识,而是师生把接受文化的过程转变为建构文化的过程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最终把它们内化成具有自觉、自愿的数学思想、数学态度、数学价值观。

二、探寻:课堂观察——基于课堂文化的视角

1.扩大数学思考的张力,强化文化意蕴。

例如:俞老师的《认识面积》在研究特定的平面时,俞老师指着数学书封面问学生:“选一个词来描述,你会用哪些词来描述?”停顿了几秒,俞老师又问:“面是讲大小的,长短的,厚薄的还是轻重的呢?”这时俞老师没有立刻叫学生起来回答,而是又拿起了另一本书,接着问:“两个面放在一起是比大小的,还是长短的,还是厚薄的,还是轻重的呢还是比什么的?”

江老师在探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这个环节时,让学生先自学材料,再通过一组对比选择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思考,最后让学生找一找、验一验,由抽象到具体,学生逐步建立面积概念。

不管是俞老师循序渐进的提问,还是江老师由抽象到具体的自学、交流、讨论、验证环节,都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不断地经历着“猜想—验证—猜想—验证”的思维进程,使他们在思辩中尽享数学思考的力量。这样的思考带动和砥砺学生思辨的深入,都实现智慧的碰撞和经验的共享,当学生或唤思认同,或触动联想,或引导猜测,或激发疑虑时,学生视野更开阔,数学思考更深入,策略方法更多样,强化了学生的内在涵养,文化意蕴。

2.构筑民主和谐的氛围,促进文化交流。

不管是俞老师的课还是江老师的课,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了“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如俞老师在课始问:“你能举一个例子,解释面是什么东西吗?”一生说:“早饭吃面。”俞老师没有马上引导学生说出今天要学习的面,而是接着问:“有哪些面?”学生们纷纷抢着举手,说了各种各样的面条,俞老师给足时间让学生说完。再接着说:“现在把吃的讲完了,除了这个你还在哪里使用过或见到过面,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嘛?

江老师也在课始的问题:“听说过面积吗?哪里听说过?”让学生尽情说自己听说的面积。

两节课都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表情、语言、思想情感更加充分的互动,产生了更多的深层次思维“碰撞”,溅出了更多的感悟与灵感火花,促进了文化交流。

3.创设创新开放的教学情境,直抵文化内核。

如俞老师在理解平面这个环节,从让学生找身边熟悉物体的面入手,学生找到了屏面、板面、脸面、封面、桌面、地面……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面,再挑选不同的面画黑板上,紧接着引导学生找共同点,让学生厘清所有的面都是有形状的,接着进一步丰富面,从教室内扩展到教室外生活中的各种面,最后让学生分类,找一个最特殊的面,学生异口同声说脸面的和其他面不同的,顺理成章引出了平面。

江老师在理解面积和理解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两个大环节时,创新了同一个情境入手,“小明班级教室的面积是48平方米,小明家的面积是129平方米”,这两条信息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孩子们每天都在教室里上课,每个孩子都有对家里面积的感知,教室、家都是学生熟悉的地方。

两节课都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加工,创新了教学设计,创新了教学情境,都是从孩子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找准数学文化切入口,有效唤起了学生兴趣,发挥数学课程内容引领作用,将学生有效领入宏阔的文化殿堂,直抵文化内核。

4.适时给予恰当的关爱与鼓励,洋溢文化氛围。

教师的关爱与鼓励能调节课堂上紧张的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关爱与鼓励。俞老师风趣幽默,江老师和蔼可亲,两位教师都口头语言、表情语言、肢体语言,适时给予学生关爱和鼓励,通过恰如其分的评价、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意传给学生,以自己真情感染学生,两堂课都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5.呈现数学原始的文化特质,形成文化积淀。

听了俞正强老师的课,深刻感受到了特级教师的教学魅力。他的课堂幽默、轻松、自然、深刻……教学过程设计上看似随意,实则匠心;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充满大气与智慧;课堂问题一个个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充满着睿智。学生经历了一个有趣的、令人着迷的学习过程,在兴趣盎然中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呈现出了数学原始的文化特质——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旅程。这些方法、策略、思想渐渐沉积为学生的内在涵养,成为一种文化积淀。

江老师的课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是一节精彩洋溢、智慧飞扬和富有创造的数学课,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当数学课堂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育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让我们用平和的心态、宁心静气,坚守自己有效的平实课堂,努力追求卓越课堂文化,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