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点评分析

李艳老师的《认识11~20各数》听课评析

发布日期:2020-10-18 22:10:16     来源:baojingjuan123

本课最大的亮点是借助多元表征,构建促进儿童理解的多元场域。

1.借助情境表征——营造适切儿童理解的心理场域

本课在新课伊始创设了绘本故事情境,营造适切儿童理解的心理场域,在教学一开始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激发儿童内在学习驱动力。而后利用绘本故事情境,把整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有机串联,使得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更具有整体性、连贯性、趣味性,也让儿童的数学理解过程始终徜徉在舒适、安全的外在环境和心理场域之中。

2. 借助操作表征——搭建促进儿童理解的思维场域

李老师围绕帮助儿童建构“10个一是1个十”,理解新的计数单位“十”,体会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展开了从“用小棒摆出12,并让人一眼看出你摆的是12”——“把10根小棒捆成1捆”——“用小棒摆出14、16,并让人一眼看出你摆的数”,三个层次的动手操作活动。在第一层次操作活动中,当教师问学生:“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哪种方法最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2呢?”学生大都选择的是喜欢1根1根摆或2根2根摆的方法,说明学生此时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原有的“10以内数”的认知系统中。当随着故事情境的推进,孩子们看到故事人物“阿呆”在生活情境的需要中,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拿起来数起来更加方便后,孩子们的思维开始同化,顺应。于是在第二层次的操作活动中,孩子们很快成功捆成了一捆,强化了对“10根可以捆成1捆,一捆就是10根”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在动态化的演示中进一步顺利完成了对“10个一是1个十”的初步建构。在第三层次操作活动中“用小棒摆出14、16,并让人一眼看出你摆的数”时,孩子们纷纷自主选择并表述了先摆“1个十”,再摆“4个一”和先摆“1个十”,再摆“6个一”的方法。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操作表征活动,以及活动内部同时所包含的图形表征、语言表征和符号表征及其之间的相互转译,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有效地完成了同化、顺应、重构的思维过程,他们对于“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也由模糊到清晰、由被动到自觉,由外感到内化,逐步生成出新的计数单位“十”的认知模型结构。

3.借助实物表征——对接促进儿童理解的生活场域

为了帮助儿童在利用小棒初步建构“10个一是1个十”的关系表象之后,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一概念的实际意义,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物,对接生活场域的教学方式,让儿童在熟悉的生活场域中去体会以10为单位计数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以此促进了儿童“十”这个新的计数单位的认同、理解和进一步接纳,在进一步夯实“十”的认知模型的同时,促进儿童把新认知构建到已有的认知体系中去。

4.借助图形表征——链接涵养儿童理解的文化场域

本课把“11~20各数”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十进制计数法的两大原则——“十进位原则”和“位置值原则”以及数文化发展史中蕴含的“尚简精神”,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融入了课堂。从课堂上孩子们认知与情感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文化表征的观照下,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层形式,而是深入到知识的内部结构和数学的精神层面去体验、发现和创造。特别是最后环节,孩子们对“怎样表示11”的个性表达和深度思考,既反映出孩子们思维的开豁度和理解的深入度,同时也彰显出数学文化对儿童学科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无声滋养。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