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儿童阅读素养的几点思考(王蕾)
1、儿童阅读存在的现状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儿童阅读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下的儿童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就拿我现在执教的四年级学生来说,譬如:一、课外阅读动机不足,很多孩子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或是带着“功利心”阅读一些必读书目,自觉自愿地去用心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很少,因此课外阅读本身的趣味和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二、课外阅读内容较单一,多数学生比较对漫画、科普、搞笑类的书籍感兴趣,经典文学类反倒不受学生的偏爱。三、课外阅读时间和数量不足。在我们班,我就发现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是在学校利用中午阅读时间完成的,回家后便不再读了,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阅读数量的不足。四、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我们知道阅读可以分为精读、略读、浏览。但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能分清楚什么内容应该精读,什么内容可以略读,什么内容浏览即可的孩子并不多。有些学生不会做笔记,阅读不加以思考,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因此读过就忘,一本书读完根本没留下什么印象。
2、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你深入思考过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儿童的阅读素养的提升吗?有哪些具体的做法?
那么,该如何提升儿童的阅读素养呢?自从我校开始推进“童阅计划”以来,这是我们每一个长小语文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当然这期间我们也得到了“一阅书院”岳乃红、丁筱青等导师们的指点。而我,也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尝试着转变和改进。下面简单说一说。
一,课内阅读教学以课内带动课外、以一篇带动多篇的方式改进。平时学生阅读最多的就是课本,那我们就可以根据课本内容经常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教材中的人物、与内容相关的书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以一篇带动多篇,为课外阅读建一座桥。如:在学习《蟋蟀的住宅》等这一单元的课文后,我推荐学生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体会法布尔细致的观察,生动的表达。学习《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这三篇课文时,我们一起感受了童年生活的那份快乐、那份纯真,课后,我就推荐学生继续阅读叶至善先生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古文后,我又推荐阅读能力强的学生阅读《竹林七贤》,多读书、读好书,拓展知识面。
二,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实际上,就是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读什么与怎么读这两方面的指导。指导学生“读什么”,就是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书目。“怎么读”就是指导学生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明确精读
是精细的读,为的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略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丰富见闻,增加体验。浏览为的是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我们平时要有目的地渗透阅读的策略,当学生能根据阅读材料与阅读目的,灵活运用这三种阅读方法,才能产生理想的阅读效果。当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用思维导图梳理内容、理清思路;可以圈画批注,伴随阅读过程,做出圈点等读书记号,并在书旁空白处简单写写自己的体会;制作读书卡片或读书小报;也可以在读书时摘抄好词、好句、好段,有利于学生增加
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表达能力等。
三、鼓励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在阅读这件事上,仅仅依靠教师是不行的,家长也需要成为孩子阅读路上“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当家长用自己的阅读姿势慢慢地影响孩子,让它成为孩子眼里最美的姿势,那阅读便就会变得简单而美好。
3、在儿童的阅读素养的提升中,你有哪些困惑,哪些是可以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学校或者工作室层面进行探索和支持的?
我们知道,阅读是要花很多时间的,是一个持续不断积累的过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如何在不影响教材教学、不过加重负担、不挤占学生太多时间的基础上有效的推进儿童阅读?将儿童阅读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我最大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