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读书笔记 2020-09-29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充分利用教材,促进言语智能生长

——读《为言语智能而教》有感

 

    薛法根老师是教学大家,相信很多老师听完他的课都有同样的感觉,课堂设计精妙,学生在一节课上的获得感很明显。坐在台下听课,尤其能感受到薛法根老师对学生语言的训练扎实有效。假期中,我阅读了薛法根老师撰写的《为言语智能而教》,找到了他打开儿童语言智慧的钥匙。

我首先被吸引的是这本书的名字,它一下子切中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言语智能而教”这个标题让我豁然开朗,语文是实践性课程,语文是表达性课程,语文不是仅为了背诵几篇课文,默写几个词语,抄写几个标准答案,它应该指向学生的言语智能发展。

书中说,“在课程结构相对确定的情况下,决定儿童素质高低的是课程内容及教学效果,‘教什么’比‘怎么教’显得更为重要。”“智慧的语文课程内容应该基于儿童的言语交际需要出发,选择适合儿童的语文课程内容。”“言语智能生长于特定语境中的言语实践活动”,“语文课程内容设计从语境出发,创设问题语境,这样就能促进儿童言语智能生长。” 这些话说得太好了,它使语文的模模糊糊一大片,瞬间变为清楚的一个点,阅读教学就是要提升学生的言语智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早就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解读这一标准,语文教学最终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指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即当下语文教学的热门词“语用”的问题。反观当下的语文课堂,对文本的挖掘、演绎各有千秋,但对照以上的标准,无效的解读、过度的解读占据了课堂的大量时间,表现为重语言文字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轻语言文字积累、训练,重文本内容而轻文本表达形式的指导、迁移。语文教学如果停留在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就会导致阅读教学一直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用教材教就在于发现、挖掘教材的这种价值,把范本价值与学生的学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对教材进行创造性解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抓住对学生言语实践能力有提升的核心要义进行精心设计。教师要通过对范文的讲解、示范,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并获得某一类文体的写法或某一种写作技能的提升,使学生获得“渔”,而非得到“鱼”。在中年级的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需要抓住学生言语智能发展这个中心点,挖掘教材,着力进行训练和培养。

1、品词析句

理解是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对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缺乏对词语的敏锐的感知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就得先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彩、精炼、精准,感悟到词句在文章的表情达意上起的关键作用,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在揣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读出词语和情感的内涵,更能学会作者遣词用字的技巧和方法,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2、聚焦写法

小学语文课本选文浅显易懂,教师不一定需要条分缕析地“细嚼慢咽”,而应花更多时间指向文本的写作技能。范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指向写作,就能化解写作课空洞指导的尴尬。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教师要深度解析范文,跳脱重文本思想内容的固有教学思路,转向对文本表达的关注和对作品表现形式的解密,从范文中提炼出写作的技能,架构起从读到写的桥梁。

3、迁移创作

阅读典型范文,要将范文阅读纳入写作课堂教学,作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当前的文本上,要由文本理解指向写作技能的迁移练习,让学生迁移创作,内化表达技能。教材就成了写作技能的范例,由读到写,以读促写,实实在在进行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让学生的写作有章可循,有样可仿,促使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感知理解——迁移练习——技能掌握,这应该成为阅读教学指向写作表达的一条良性循环的教学范式。只有在不断地训练中,文本静态的语言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技能,从而逐步成为学生的语用能力。

 

  • 阅读(158)
上一篇: 沈敏读书笔记 | 下一篇: 杨菁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