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研讨
梁昌辉工作室文本解读练习1情况汇总 2020-03-07
网站类目:在线研讨

工作室文本解读练习1情况汇总

2020.3.7

 

一、总括及拟题

1.第一次作业,有点“突击战训”之味,诸君皆在限时内完成,点赞一篇篇读来,见文字,亦想见诸君对此冥想之情形,是为疫情期间的片刻诗意吧。一笑。

2.19篇解读文章文题见下表:

序号

姓名

题目

1

卞丽琴

《山居秋暝》赏析

2

华燕霞

《山居秋暝》古诗解读

3

季建峰

《山居秋暝》文本解读

4

鞠益芬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5

  

闲适如斯 人生至境

6

钱军伟

诗歌教学“三步走”

7

  

诗画相融,文意兼得

8

孙坚泽

随意山居去,解读自可留

9

孙秀君

佛系王维之“四大皆空”

10

王翠萍

自古逢秋悲寂寥,此诗言秋胜春朝

11

王新芳

欣然恬淡,清新美好

12

吴怡焜

清秀五律,空灵禅意

13

  

《山居秋暝》解读

14

  

走进王维的山水间

15

徐玉娟

空山自可留

16

  

《山居秋暝》文本解读

17

张凤娣

山居秋暝

18

章莉英

《山居秋暝》文本解读

19

赵贞俐

心境决定眼界,眼界折射心境

题好一半文!对举者多,题目二分,前后对举,句式整饬。

或紧扣王维诗歌之艺术特色:诗中有画,或聚焦王诗之风格:清新自然,或拎出王诗之思想主题:禅意弥布,或从体裁入手:五律,或从内容着眼:山水,或化用他人之诗:改编刘禹锡《秋词》诗句,或直接用或化用本诗之诗句……

平实者,即命题为《×××》,亦为一法,明明白白。

凡此种种,皆有其妙处,亦可见各人读诗之意趣也。

二、裸读与修炼

解读之法几多!首要之法为“天真读法”,素读,裸读,我与诗直接相对,没有任何凭借,看读懂多少。此种训练,可能无趣,但为修炼功力的大法。

裸读的另一种意味是作单纯的读者,不要持有强烈的身份意识,让“教师”的角色隐退,纯然做一个读者。这一次,只要做读者。越是读者意识纯粹,越是能体会面对一首诗,可以从何处入手,读出什么,困难在哪里,希望得到怎样的阅读扶助。你才会以平等之心、体察之情,引领学生走进诗歌。

裸读之后,对照资料,理解对了,会心一笑;在名家解读之外有所发现,殊堪自得;即使有所偏差,能觉察思维方法、知识视野之不足,所得多多也。

“修炼”,当不急不躁,老老实实,端端正正。持之以恒,久久必有功。

三、体裁与题材

1.体裁

《山居秋暝》是五律,首联点明时间地点,颔联和颈联是主体部分,尾联直抒胸臆。这是整体框架,从框架中可以知道诗眼当在尾联中,进而拎出诗眼:留,领悟避世隐居的主题。

律诗中,一般颔联和颈联是对仗的。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就是如此。诗圣杜甫是律诗集大成者,他的《登高》居然四联皆对仗,故云“古今七言之冠”。“明月松间照”与“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与“莲动下渔舟”,对得很工整。

五律主要提供了一个形式框架,对诗歌的韵律还需要细致考察。韵脚在每一联尾,“秋、流、舟、留”,押的是平水韵中的平声韵第十一“尤”部。此韵读起来婉转优悠,往往用来描写清幽之境。简单说,你是不可能扯着嗓子读这几个韵字的。此为中国古诗韵律之闭环,字、韵、意、音,彼此关联。

2.题材

《山居秋暝》是写景诗中的山水诗。唐代诗人中,王维与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加上中唐时期的韦庄和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足见影响之大。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论很容易被表面化、格式化,需要结合具体的词句细致品析。雨后空山,月下流水,构筑了整首诗清幽寂静的意境与格调。

三、意象与意境

1.意象

圈出诗中景物来,茅婧细数之,云有十种。诗中之景物绝不可作纯作景物看,中国古诗尤其如此,诗中景物为诗人精心选择,诗人所欲传达之情思往往寓之于其中,故云意象。此诗中月、松、泉、石、竹、莲,都要在中国古诗意象传统中来来细细品味,如松、泉、竹、莲,向来为高洁人品之象征,而月饱含着清冷孤寂的情感。王维后期山水诗,“月”为高频意象,“明月来相照”“月出惊山鸟”等,正是其欲避世独居心境的写照。

诸君于此多有关注。个别学员止于景物,未达意象层面。

2.意境

意象与意象的组合关系构筑为意境,所以有“联”一说。颔联,“明月松间照”与“清泉石上流”,两幅图画,近似白描,仿佛天然,无尘世之烟火,显得清丽静谧,平淡悠远。

颈联,“竹喧归浣女”与“莲动下渔舟”,均有人迹出没,好像有点热闹了。有人说这里是以动衬静,这是没错的。还要细腻点,看看动的幅度与方向及其结果,看出与“蝉噪林逾静”中“动”的不同。这里的“动”,是物在动,“竹喧”“莲动”,把人的动隐藏其中,增加了背景,降低了“动”可能引发的热闹的强度,影影绰绰,引而不发,同时改变了描写的主体对象,聚焦点还是在物上。“归”与“下”是据声视形的一种推测,二字也可视为互文,天色已晚,浣女和渔夫都在回家了。这就有点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味道了。有人活动,但不是相互接近的,一“归”一“下”,都是离去的姿态,都走了,只剩下一座“空山”。但“我”不在意,“王孙自可留”。

两联诗,四幅画,总体是寂静的,色调是清幽的,营造了一个空明洁净的意境。央视“经典咏流传”中霍尊演唱的《山居秋暝》,环境布置、作曲配器与演唱者的声音处理整体作用,表现得空灵缥缈,深谙此诗三昧,可以一听。

四、主题与诗人

知人论世,把诗放在诗人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中来考察。王维早年秉持儒家思想,20岁或21岁即中进士,积极建功立业。可以读读他的《少年行》(四首),仅举其一,可以对其早年的进取之心、蓬勃之气有直接的感受: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毕竟担任过伪职,政治上有巨大污点,亏得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的弟弟以自己的前途命运作保才得以保全性命,仅被降职。有此遭遇,晚年的王维才变了路数,“晚年惟好静”,学佛读经。王维的隐居终南山,不是一种完全的隐居,而是半官半隐。这是诗的大背景。

还是要具体文本具体分析。静读此诗,从意象表达看,有几分禅意,表现为避世,表现为对自然的静观与留恋。但要说此诗中看出“空”读出“佛”来了未免牵强,既与诗人的生活实际状况不相符合,也难以在诗句中觅得蛛丝马迹。

王维想避世隐居,但并未完全切断尘俗,当时他是半官半隐的。虽说“王孙自可留”可见其远离尘世之心,但有一分强说之嫌,真正的佛家是“本来无一物”的,故多“不着一字”的。隐而不断,纠结自是难免的。

五、附资料

下有资料几种,供大家参考继续研习之用。

资料一:

山居秋暝鉴赏

山西大学文学院  傅如一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摘自《唐诗鉴赏辞典》,P175-177


资料二:

山居秋暝

曾冬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间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的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扬的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们,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皆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摘自《唐诗素描》,P8

 

资料三:

山之秋韵,最美的诗

——王维《山居秋暝》改写而成的散文

(一)

秋日雨后,山显得空荡荡的,仿佛尘世间的一切嘈杂都随着秋雨渗入土中,一切安谧且幽静。

夜,来得静悄悄的却十分迅速。晴朗的夜晚,皓月当空,银色的月光仿佛瀑布般一泻千里,却缓缓地落到地上,柔柔地将一切包裹住。好一派美丽的秋月夜景。

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照到地上,若隐若现,亦真亦幻,仿佛下了一场小雨,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雪纱”,细细地聆听,会有泉水击石的声响。“丁冬,丁冬”,虽然机械地重复着这一单调的旋律,但却富有韵律,忽远忽近,似有似无。

竹林中传来阵阵笑语喧哗,原来是浣纱洗衣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踏着月光回家去了;水上的莲叶轻轻摇曳,却没有秋风掠过,再仔细一看,原来有渔舟顺流而下。

山中之景是那么清澈明净,长风是那么朴实淳厚。看似喧嚣,却又如此和平恬静;看似恬静,却又如此充满生机。叫我怎能不流连忘归,叫我怎能不想置身其中。春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我自可留在山中,效仿陶公,种豆南山,采菊东篱,静静地欣赏这里的秋景。

向往那种生活,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二)

那一夜骤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于抵挡的气息,那有着桂花香般的诱惑的气息似乎在暗示着,如此良辰美景怎能虚设?

信步走在雨后的山谷,感受着水的韵味,山的神韵,大自然的瞬息万变萦绕在心中,空气中挟着秋天特有的凉意,随着风来回地穿梭于发梢之间,耳边能听到微风吹过的声音,整颗心随着风飞舞,世界在此刻显得如此静谧。

抬头凝望那深邃的夜空,皓月当空,撒下一世界的银辉,整个松林如同少女蒙着银纱般透着一种异样的美,也照得那潺潺的泉水欢快流过那些山石,流淌在小溪中。

溪的那头,归途中的洗衣女带着如水的笑声踩着月光走来,声音随着风穿越过颤动的竹林飘来,然后飞散在这一夜如画的幽谷中,飞扬,飞扬……

晚归的渔舟满载着一天的收获,一天的快乐与幸福,悠悠穿过那晃动的莲叶和着“吱吱”的摇橹声,归来,归来……

任凭春天的芬芳消逝,任凭夏天的渔舟归去,这一刻,秋天依旧美丽,依旧迷人,如同树叶褪去了绿色,秋天却给予了它们最美的诗行。

生活在如此诗情画意中,远离了尘世的车马喧嚣,还有何所求呢?

(三)

秋风拂过,留下一片宁静。黄昏时分,辋川山庄景色旖旎,使我不得不自醉其中。空静的山庄中刚下过一场秋雨,天气已显出秋的凉意,被秋感染的山显得更伟岸通灵,仿佛透露着一种力量与风雅。

皎洁的月光照进松树林,使土地披上了一件班驳的大衣,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温和地滋润着石上的青苔。一切显得那么祥和,那么悠然,好似自己的心也被洗得一尘不染。

竹林深处隐约传出阵阵清脆的笑声,那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灿烂的笑容挂在脸上,竹子仿佛也跟着快乐起来了,伴着微风轻轻摇曳。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碧绿的荷叶摇动着尽显君子的洒脱,原来是打渔的小船打破了这一份宁静,却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虽然春天的花草枯萎凋谢了,但秋天的美永远值得欣赏。虽然春天美得更明艳,但秋天的深沉,秋天的韵味却无与伦比。这山庄的秋色更把完整的秋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丝毫不乏一种自然美,质朴美。

带着一颗归隐的心置身于如此美的奇镜中,是一种享受。我愿意永远看着松树林,看着荷塘,看着青山,做一个面朝自然的人。

(四)

脚踩着光溜湿润的山间青石板,“哒哒”有声,惊起了远处茂树林里安栖的鸟儿,“啪啪”作响,传到老远的老远,兴许已响应了蓝田别墅里那只寂寞已久的白头鸟。思绪愰愰悠悠,殊不知额头华发早已被零落在松枝上的水珠儿打得光亮光亮。 

闲情四起的心,忘了归路,幽幽地伴着松林间时隐时现的那轮亦如多情人般的皎皎明月,心底无比舒畅。走着,走着,来到了松林的尽头,眼前豁然开朗:一条潺潺流着的小溪顺着粗犷的山石蜿蜒流向山谷的另一头,皓月当空,映在清流之上粼粼波光如粒粒碎银般分外可爱,叫人伫足感叹啊!

忽而小溪那边翠竹林中鸣起了野鸭的“嘎嘎”声,继而一片清越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中,随后渐渐远去。顺心走去,不经意间竟然发现了一片宽宽的水塘,隐没在林间的青石阶上栖了几只懒鸭,呆呆地望着前面荡漾的水波。忽而水塘“哧哧”地泛起了一阵骚动,枯黄的残荷不情愿地排水披分,一条悠悠地顺流而下的小渔舟乘着明月寻着归路向外划来。

才一会的功夫,林中的一切又恢复了宁静,只有头上的那轮明月依旧痴痴地望着不思归路的我呀!

春花春草让人怜惜,然而时至深秋的今夜却早已衰败,但山中的秋水秋月冥冥中填补了这唯一的缺憾,足叫人欣喜忘返,就叫我多伴会儿这些可爱的精灵吧,兴许只有它们懂我,恋我。

魂归兮深山!

——摘自“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