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设计 非一般的效果 2019-07-29
网站类目:研究成果获奖 姓名:夏菲 所在单位: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 获奖类别:论文 获奖级别:县级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2018-10-08 评比部门: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发表刊物: 刊物级别:国家级 发表时间:2019-07-29

不一样的设计  非一般的效果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之感

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  夏菲

【摘 要】本文通过笔者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以chant、表格、提问和练习四个内容为例,对执教老师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分析了如何提高教学环节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同课异构  课堂效果  阅读理解  综合能力  细节处理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研讨方式,由不同的教师教学相同的内容,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也能给听课者带来思想的碰撞,对不同的教学效果的比较能给参与活动的教师带来许多启迪和思考。

近期我就参加了这样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教师们对教材的处理方式几近相似,就是在细微处有差异,可是效果却大不相同。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从而不得不使我们广大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重新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怎样才能上出真正有效率的好课?

这次研讨活动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刚刚初步接触一般过去时。参加研讨活动的执教老师都是五年内的新老师,她们只接触过现在的教材版本。为了让执教老师独立备课,凸显各自的教学设计功底,我们借鉴了旧版本教材《On the farm》的语篇,教学内容如下:

It was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 last week. 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after the holiday. Helen goes to school early. She meets Nancy in the school playground before class.

Helen: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

Nancy: I watched a film with my parents on Wednesday.

Helen: Did you like the film?

Nancy: Yes. It was a funny cartoon. We all liked it very much. What did you do?

Helen: I visited a farm with my family on Monday and Tuesday.

Nancy: What did you do on the farm?

Helen: On Monday, we watered trees and pulled up carrots.

Nancy: What did you do on Tuesday?

Helen: We milked cows. That was fun!

Nancy: Really? What else did you do?

Helen: We collected eggs.

Nancy: Were there any fruit trees on the farm?

Helen: Yes, there were. There were apple trees, orange trees and pear trees. We picked a lot of oranges and tasted them.

Nancy: Wonderful! I want to go to the farm, too!

在这篇对话中,包括大量的四会单词和词组(a holiday, last, early, meet, before, did, taste, pull up, milk, cook及其中动词的过去式),三会单词(a farm, a carrot, fun, National Day, a film, a cow, pick, wonderful),和主要句型:What (else) did you do…? We/I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规则动词的过去式。显然,动词过去式的构成及其读音规律(因为关系到学生的听、说和朗读)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一、相似的chant 演绎不同的效果

孔子曾经在《论语》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Chant短小生动、琅琅上口,借助chant进行英语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大多数教师在处理文本之前,会先把其中出现的一些生词教完。而在教单词或词组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都会用一个chant来帮助学生操练巩固。这次上课的教师也不例外,大家不约而同地都先教对话中的动词词组,而且都使用了chant,而且他们所编的chant大同小异。

第一种chant:

Pull up, pull up, pull up carrots.

Milk, milk, milk cows.

Water, water, water trees.

Collect, collect, collect eggs.

Pick, pick, pick oranges.

Taste, taste, taste oranges.

第二种chant:

Pull up, pull up, pulled up carrots.

Milk, milk, milked cows.

Water, water, watered trees.

Collect, collect, collected eggs.

Pick, pick, picked oranges.

Taste, taste, tasted oranges.

第三种chant:

Milk, milk, milked cows.

Pick, pick, picked oranges.

Water, water, watered trees.

Pull up, pull up, pulled up carrots.

Taste, taste, tasted oranges.

Collect, collect, collected eggs.

三种chant看似相似,其实效果完全不一样。第一种chant是教师在通过一般现在时的交流中教完这些短语后,把所教的内容简单地组合了起来,除了让学生操练了课文中动词词组的原形,就没有其他的作用了。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听到的、读到的、用到的都是一般过去时,都是这些动词的过去式形式,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听、读还是说,都显得相当困难。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的这个chant作用不大,事实上学生在后半节课上,无论是读书还是反馈,对过去式形式始终不够熟练,也就是说课堂效果明显不佳,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没有把过去式作为难点来突破,学生自然掌握不了。第二种chant则比第一种进了一步,把动词原形和过去式结合起来操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词组,而且让学生简单操练了动词的过去式,对动词过去式的构成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朗读和操练反馈环节都能很熟练地运用这些过去式,这个chant真可谓是“一箭双雕”。然而第三种chant的设计则更为精心,虽然它只是和第二种在排列顺序上有一些区别,但是它不仅关注到了第二种chant中所关注到的内容,而且恰恰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排列顺序,如同那“点睛”之笔——把规则动词后加了-ed后的读音规律也体现了出来。在学生跟着老师chant后,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规则动词后加了-ed后的三种不同的读音规律。由此可见,小小的chant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单词或词组,在一些有心的教师精心设计下,还可以为后面的文本教学扫除一部分语法、语音障碍,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相似的table,呈现不同的效果

在处理对话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都设计了一些针对文本内容的问题来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是否抓住了文本中的主要信息。在本课时的对话教学中,几位执教老师在让学生听对话前都先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What did Helen do on the farm?,并且出示了以下的表格来帮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而完成这个表格的不同形式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表格一:

What did Helen do on the farm?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finish the table.

When

Activities

on Monday

 

 

on Tuesday

 

 

表格二:

What did Helen do on the farm?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tick out the things Helen did on the farm.

When

Activities

On Monday

watered trees   

watched a film   

pulled up carrots 

 

picked oranges

tasted oranges

played games  

 

On Tuesday

cooked food     

milked cows     

collected eggs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张表格是要求学生听录音然后填写,很明显学生在听了这段比较长的录音一遍后是不可能马上写出这些动词短语的,因为前半节课刚刚学,马上要默写出这么多的短语对学生来说要求偏高了些。那么既然老师要求学生写,学生该怎么办呢?他们只能在听完录音后再花时间来翻书找答案,然后才能把表格完成。虽然表格是完成了,但是根本没有达到Listen and finish the table的目的,也就是说没有完成教师这一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显然,第二位教师就聪明得多了,听听勾选的练习,既帮助学生掌握了对话中主人公所做的事情,了解了大意,又培养了学生听录音获取对话信息的能力。而且,学生在听的同时就可以完成练习,节约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我们常说:“向课堂的四十分钟要效率”,什么是“效率”?效果好用时少,才是高效率。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经常问问自己“这样的设计是不是最高效的?”,否则的话就需要改进教学环节或者换一种教学方法。

三、相似的questions,显示不同的效果

这执教教师在处理对话时,都不约而同地问了一些类似的问题。

教师一所提的问题:

1. Did Helen like milking cows?

2. Did Nancy want to go to the farm?

教师二所提的问题:

1. Did Helen like milking cows? How do you know that?

2. Did Nancy want to go to the farm? Why?

表面看这两位教师所提的问题是何等的相似,但是千万不要小看第二位教师所追加的这两个小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力图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良苦用心。因为这位教师抓住了对话中的两个感叹句:That was fun! 和Wonderful!。通过这两个追加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关注到了文本中能表达人物心情的语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理解。同时教师又让学生知道回答问题要从文本中找到相对应的佐证,而不是“跟着感觉走”,以此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另外还能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感情来模仿朗读或自主表演,带动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提供给学生PK口语的机会。

教师在处理语篇时抓住主要信息来提问,一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文本,二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教师一所提的问题属于前者,而教师二所提的问题则属于后者。在大多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可能前者占的比例更多些,教师往往会提一些一般疑问句式的问题,学生只要回答“Yes.”或者“No”就可以了,有时他们脑子也不动,胡乱说一个“Yes.”或者“No”,反正答案是简单的二选一。那么教师提问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教师提问不是要随心所欲的回答,而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不仅仅是要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的教师如果能够长期坚持这样的提问、追问,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其进一步独立学习和运用目标语打下基础,我们的课堂才会有真正的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相似的exercises,反馈不同的效果

作为对文本学习的巩固和检验,在教学完课文后教师一般都会安排一定的练习,或口头的或笔头的或兼而有之。这次执教的老师也不例外,在巩固环节基本都安排了口头、笔头两个层次的练习,笔头练习多以填空为主。

教师一的练习:

Read and fill in the blanks

It was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 last week. Helen ________ a farm with her family. She _______ trees and ________ up carrots on Monday. On Tuesday, she _______ cows. That was fun. She _______ eggs, too. She ________ a lot of oranges and ________ them. It was wonderful!

教师二的练习:

Choose the right words to complete the story.

cow, pick, were, pull , fun, visit, collect, taste, was

 

 


Helen’s holiday on the farm

It _____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 last week. Helen ________ a farm with her family. She watered trees and ________ up carrots on Monday. On Tuesday, she milked _______. That was_______. She _______ eggs, too. There ________ a lot of oranges on the farm. She ________ some and ________ them. It was wonderful!

这种填空练习把文本从对话形式转换到了语篇形式,提炼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但能帮助学生巩固文本大意,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两篇短文看似几乎一样,但是实际上差别很大。从形式上看,第一篇是纯粹的阅读填空,要求学生完整写出所有单词,并且还要注意单词形式的变化。不但考查了学生对新单词的拼写,还有对动词过去式的掌握。且不说学生能否通过短短一节课掌握所有新单词的拼写,就是动词过去式的变化,也不是所有学生通过一节课就能掌握的,所以这个练习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是偏难的。而第二篇短文,采用了选词填空的形式,学生在答题时,重点就是考虑词形的变化,相对来说降低了不少难度。再从内容上看,第一篇短文要求填写都是动词,这对练习本节课的重点——动词过去式无疑是必要的,但是,这样的练习就降低了对阅读的要求,学生几乎不需要阅读整篇短文,只需要“就空填空”就能完成,实际是考查了动词词组的搭配,文本只是个花架子,没有发挥作用,“阅读”也就无从谈起。而第二篇填空,除了考查重点的实义动词过去式,更夹有be动词的过去时和名词、形容词的变化,考查面更广,学生也必须要先读再填、边读边填,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古人云: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得细致些、周密些,不仅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还要关注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效果,只有关注到了每一个细节,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有效果,课堂教学才会真正有效率。

【关键词】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主题语境的创设与思考.北京:《小学英语教与学》,2018.7

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有效解读文本的实践.北京:《中小学外语教学》,1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