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图画”唤醒思考,助力知识建构
——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和工具,可以在课堂上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本文从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上中的运用方面做初步探究。
【关键词】:思维导图 唤醒思考 知识建构
前言:心理学家博赞曾说“提高能力的核心就是学会思维,学会组织构建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支撑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辅助学习和思维的工具,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更科学有效的知识建构方法,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于是我对所任教班级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5%的学生在课堂上喜欢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些色彩鲜艳的图形或框架图帮助学习数学,他们觉得结合框架式的图形,更容易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记忆更加深刻。90%的家长赞同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基于此,我申报了市教育学会十三五教科研个人课题:《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旨在以思维导图为工具的教学中,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本文从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上中的运用方面做初步探究。
一、课前利用思维导图预习
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传统的数学预习,只是要求学生浏览教材内容,做做课后的练习。这样的预习不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不能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
我在教学中尝试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一些枯燥、单调、繁琐的文字和概念以多彩的颜色、图形、符号等多种元素形象化表征出来,使学生更轻松地纵览全局,帮助学生构建独立、发散、创新、严密的数学思维架构,能够对其终身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这个单元前,我尝试布置了这样一个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带着目的先去逛超市,体验购物,通过观察、动手掂一掂体验,亲身感知常见物品的重量之后预习数学课本,并把自己获得的知识通过思维导图表示出来(见右下图),把要掌握的知识点按照彼此内在的联系列出,从而对新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有所把握,同时把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罗列出来,也把自己觉得特别重要的知识或者特别需要关注的知识作出提醒,这样做降低了学生对学习新内容的恐惧,达到自主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的目的。课堂上适时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对所作的思维导图适当提出补充修改意见,从而促进学习交流。
二、课中利用思维导图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有力地克服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在实践中我发现,在合作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具有可操作性。教师要选择一个可以分解、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在活动开始前明确探究目标。在小组学习中,成员首先要独立思考,然后大家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确定思维导图基本框架,小组可选代表将讨论结果绘制出思维导图,并在小组间展示交流。
在教学《解决问题策略》单元时,遇到较复杂的解决实际问题可尝试采用思维导图合作探究法,例如:实验小学一二年级共有414人,如果一年级减少6人,二年级增加10人,那么两人年级的人数同样多,一、二年级各有多少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修改,最后形成这样的思维导图(见左下图),并一致认为这样思维导图能够帮助理解解题思路,利于解决问题。
又如:一瓶油连瓶共重550克,用掉一半油后连瓶还重300克,瓶重多少?原来油重多少?像此类题目之前教学时老师反复讲了很多遍,也还是有很多同学仍然会做错,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解题思路。于是,我在课上采用思维导图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画出思维导图后(见右上图),让他们自己上台交流解题思路,孩子们用形象的符号和童真的语言表述题意,清楚地把解题思路凸显出来,同时也建立了数学模型。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水平与能力完成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记录自己的观点,实现对知识自然、完美的构建。通过交流、对比与决策,小组成员可以了解到别人的思维过程,再经过教师的引导,最终找到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或解决办法。
三、课末利用思维导图归纳梳理
课堂小结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教学内容,又可以帮助学生提炼所学知识,提高其语言概括能力。传统的课堂小结只是简单地对课堂内容机械地复述,相互之间没有关联和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容易形成思维惰性,养成记忆知识而不是思考知识的习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由于顺应大脑的思维方式,学生不仅能轻松跟上教师的节奏,充分地理解,还可以顺着教师的思路展开联想,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思考着。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单元练习课时,结合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认识、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当学生对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末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所学知识形成思维导图,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跟学生一起小结画出思维导图(如下图)。将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清晰地呈现知识的结构,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学生利用该思维导图可以发现学习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构建结构稳定而不乏生长性的知识系统。
四、课后利用思维导图查缺补漏
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反思学习活动的效果。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所学重点概念理解得是否透彻,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从而及时地对知识上的欠缺予以修正和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学习的自我导向性。同时,在师生共同绘制与修正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反思教学过程,发现教学的薄弱环节,为教学的改进提供客观依据。
当学完一个单元,我就布置一项课后实践作业利用周末时间完成,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回顾学习过程进行查缺补漏,利用该思维导图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和结果,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经验总结、方法提炼、深化拓展等方法,优化思维过程,调整认知结构等。这是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之后,学生所作的思维导图(见右图),比较清楚地表达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同点、不同点,计算长、正方形周长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建构了知识,增长了能力。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和思维的有效工具,进入课堂是必然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将其他的教学设计模式与思维导图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唤醒学生思考,助力知识建构。
参考文献:
[1] 曹靖.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6( 04) .
[2] 诸红霞.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求知导刊,2015( 22) .
[3] 张艳. 例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学周刊,2014( 34) .
[4] 王月琴.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开发的思考[J]. 决策探索( 下半月) ,2014( 10) .
[5]冷海江.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研究[J].多元智能教学,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