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婷推荐文章《可视·可触·可悟 ——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有效策略 》 2024-09-20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可视·可触·可悟

——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有效策略

摘要:学生的量感主要源自于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量感是学生用数学 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必备素养。教师可以联系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 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操作体验机会;鼓励学生用眼睛、手等感官估测各种“量”。 在此基础上,用相关的测量工具验证估测结果等,据此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卓 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量感”是指对事物多与少、大与小、轻与重、高与低、长与短、圆与方、 快与慢等量态的一种感性认识,是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异彩纷呈的现实世界的 种必备感觉,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项主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各 种各样的量态无处不在,这些量态是可视、可触、可悟的。然而,由于小学生的 量感不强,对现实生活中的量态感知不清晰、不准确,容易影响他们用数学眼光 观察周围世界的效果。同时,学生的量感不强,也会对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产生不利影响。鉴于此,教师应该通过采取“联系生活,创设情景;设计活动, 操作体验;感官估测,工具验证”等策略,循序渐进、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

一、 联系生活,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量”

在生活之中,各种量态随处可见,诸如,长桌子、矮板凳、厚似城墙、薄如 蝉翼、泰山之重、鸿毛之轻…为了让学生发现、认识、了解生活中的各种“量” 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际,依托一些教学辅助手段,潜心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 教学情景。如,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精彩有趣的故事情景等。

(一) 在问题情景中发现“量”

以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为纽带,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巧妙、恰当 地关联在一起。当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时,他们也就会不知不觉、扎实牢固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在联系多姿多彩的生活,创设引人入胜的 问题情景时,教师可以适时适度地融入各种量态。

例如,在教学“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乐乐家新买了一套房,现正处于装修阶段。工人师傅在这套房子的客厅一共铺了 老师 56块地板砖。已知地板砖的规格是80cm×80cm,那么,乐乐家的客厅面积有多大? 聚焦该问题情景,学生就可以发现一些“量”,如,客厅面积的大小、地板砖规 格(面积)的大小等。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情景,既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知识 的兴趣,又能够让学生清晰、直观地发现问题情景中的各种“量”,为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量感奠定基础。

(二) 在故事情景中发现“量”

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对精彩有趣的故事特别感兴趣。基于此,在呈现数学知识、开展数学练习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创设一些精彩有趣的故事情景,以此调动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完成数学练习的积极性。同时,聚焦于精彩纷呈的故事情景,学生也能够清晰地发现各种“量”。

“植树问题”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熊出没》,创设一种故事情景:当熊大、熊二看到大片树木被光头强砍去之后,他们非常气愤。但是,它们很快认识到,气愤解决不了问题。在经过一番冷静思考之后,熊大、 熊二决定号召森林里的动物们开始植树造林。为了预测植树造林所需要的苗木, 他们对光头强砍掉树木的裸露土地进行了测量。这片裸露土地近似于一个长方形, 测量发现,这片长方形裸露土地的长是100米,宽是30米,那么,这片裸露土地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隔两米种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苗木?

在上面的故事情景中,包含着各种“量”,如,长方形裸露土地的长、宽、 面积,树苗的棵数等。当学生在寻找、发现这些“量”的过程中,会对长方形的 长与宽、裸露地面的面积、苗木的棵数等量态有一种初步的认识。

二、 设计活动,操作体验,让学生触摸“量”

为了让学生触摸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量”,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操 作体验活动。在各种操作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观念、量感等得到发展 与提升。

(一) “拼一拼”活动中触摸“量”

在指导、引领学生探究新知时,教师可以设计“拼一拼”活动。在动手拼接 的过

程中,学生既能够形象直观地理解、扎实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又可以触摸 各种相关的“量”,进而让学生对“量”有一种感性的认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指 导学生用卡纸剪、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案。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利用卡纸, 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启迪、点拨、鼓励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组成一个 长方形或正方形。以此为契机,学生不仅能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还能够触摸到平行四边形的“长”“高”,以及新剪拼而成的长方形的“长”“宽” 等。同样,利用剪、拼的方法,学生还可以清晰、直观地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公式,并在此过程中,触摸到三角形的“底”与“高”等。

“拼一拼”活动能够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枯燥的数学学习过程趣味 化。与此同时,在探究准确拼接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触摸到各种相关的“量” 如, 长度、宽度、高度、厚度等。

“摆一摆”活动中触摸“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摆一摆”也是比较常见的操作体验活动。通过“摆一 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清晰可见,学生对这些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 精准、通透。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准备一些大 小相同的正方体积木。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尝试利用这些正方体积木,摆出一些大 小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并进一步探究这些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摆一摆”活动中,学生可以触摸到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以及“体积”。通过触摸这些“量”,帮助学生逐渐产生量感。 此外,在“摆一摆”操作体验活动中,学生还可以触摸到数量的多与少,如, 利用小术棒探究“十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触摸到不同数量小木棒,可以对十 以内的数字建立起感性的认识。

三、 感官估测,工具验证,让学生感悟“量”

估测是培养学生量感的一条基本路径,在估测过程中,学生需要凭借自身的 视觉或触觉。为了提升学生估测的精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师不仅要为学 生创造各种估测的机会,还要让他们利用相关工具,验证自己估测的结果因。

(一) 用眼估测

目测,即用眼估测,是估测的一种基本方法。长与短、高与低、重与轻、圆与方等,都可以通过目测感知。但是,在目测的过程中,学生受到自身量感的影 响,会导致目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的量感越好,这种差距也就 会越小。为了提升学生目测的准确性、尽可能地缩小目测的误差,教师可以在鼓 励学生大胆目测的基础上,用相关的测量工具进行验证。

“量一量、比一比”这部分内容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直尺在 练习本上,分别画出一厘米、一分米的线段,让他们对厘米、分米有一种直观的 认识。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目测自己文具盒的长度、高度、宽度,并将目测 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之后利用直尺准确测量文具盒的长、宽、高,将测量结 果也记录在练习本上。再次,比较目测与实测结果,并计算出目测的误差。在此 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目测自己课桌的长度、宽度与高度。最后,用米尺验证目测结果。

在反复不断的“目测 验证一一目测一一验证”过程中,学生的目测精度会越来越高,目测能力会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对于长度这种量的感知也会 更加准确,学生关于长与短的量感会明显提升。

用手估测

在指导学生估测事物的长与短、重与轻、圆与方等各“量”时,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双手进行估测,学生不仅可以真实地触摸各种“量”,还可以 逐步形成更加清晰、准确的量感。

“克与千克”这部分内容为例,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一克重的 物品和一千克重的物品。在课堂中,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两种不同重量的物品,鼓励学生随手拿起身边的物品,如,文具盒、铅笔、橡皮、数学课本、新华字典、 水杯等,估测这些物品的重量,并将估测结果记录下来。之后,利用托盘天平, 准确称量这些物品的重量,并与之前所估测的重量做比较。最后,根据估测数据 与实测数据,计算出误差。

通过用手估测、用托盘天平测量,能够让学生对事物的重与轻有一种感性的 认识。不仅如此,在对比估测重量与实测重量的过程中,学生用手估测的能力也 会进行提升,进而提升学生在重量方面的“量感”。

总而言之,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建立量感的前提与基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无论是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有趣情景,还是通过设计活动引领学生操 体验,亦或是鼓励学生用感官估测、用工具验证,都是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都是在培养学生的量感。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学生量感的进一步提 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不由自主地尝试目测长度、速度,用手掌掂重量、用 手臂测周长…这一切,都是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具体表现, 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真实反映。

 

参考文献:

[1] 王晓鹭.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2(4).

[2] 周婷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量感[J].名师在线2022(19).

[3] 高敏茗.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探讨[J].生活教育2022(1).

 

 

 

推荐理由

1、原创性和创新性

论文的原创性和创新性表现在究问题的独特性,方法的新颖性,或对现有知识的新见解。作者清楚地表明他们在何处做出了贡献,为什么研究是独特的,并指出它如何推动领域的发 展。

2结构清晰

论文有明确的结构,作为读者轻松地跟随论点的发展。这包括引言,文献综述,方法论,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每个部分应该有明确的标题和自然的过渡,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论文的组织结构。

3深入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部分包括对领域内相关研究的全面概述,包括先前研究的主要发现、争议和不足之处。这有助提供研究的背景,并显示作者熟悉领域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