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掠影
在学习的过程中翻越成长的山岭 ——钱军伟言语品质教学名师工作室主题研修活动(四) 2024-09-10
网站类目:活动掠影
在学习的过程中翻越成长的山岭
——钱军伟言语品质教学名师工作室主题研修活动(四)
发布人: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来源: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作者:俞陈娟 发布时间:2023-11-09 点击数:252
炎夏褪去,秋风微起,硕果盈枝,丰收在望。为进一步推动新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地,11月7日,工作室成员参加了在无锡市滨河实验小学举行的梁溪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主题研讨会,暨“魏星·梁昌辉·丁美君·钱军伟”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
课堂教学展思辨
上午,三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三堂特点鲜明、精彩纷呈的研究课。
来自魏星名师工作室的李林峰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琥珀》。李老师先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探寻关于琥珀的4个基本事实:海边、包裹着苍蝇和蜘蛛、腿四周的圆环、松脂化石。然后,运用“我从 (基本事实),推测出 ”“作家柏吉尔从 (基本事实),推测出 ”两个句式,让学生藉由两种不同的身份在思辨性表达中体认科学思维:由事实到推测。最后,借助时间轴思维导图,说说琥珀形成的过程。
来自钱军伟名师工作室的陈国华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童年的发现》。陈老师先带着学生体验诗人费奥多罗夫童年发现的过程:梦中飞行、产生问题→反复求证、探索问题→想出眉目、形成发现,然后浏览作家名片,进行第一次思辨:诗人后来的成就与童年的发现有没有关系?接着拓展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第二次思辨:猜想与成就之间有没有关联?最后,说说自己的童年发现,进行第三次思辨:傻不傻?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三个任务,旨在引领学生自主提炼这篇课文的大概念:科学从猜想开始。
来自梁昌辉名师工作室的蔡海峰副校长执教的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蔡校先关联学生生活,从妈妈、班主任如何讲道理楔入,带领学生反复梳理、分析文本讲道理和讲故事的密码,最后又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观察、思考、行动。整堂课,蔡校轻松、风趣、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的启发引导颇有特级教师的味道。
三节课后,江苏省特级教师梁昌辉进行了精妙的点评。他指点我们思考三个问题:一是文本的表层与里层,《琥珀》以“合理的推测”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关注的是作者身份带来的思维;《童年的发现》则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发现之旅,趣味性更浓一些;《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使人“信”,更使人“行”,这才是科普作家叶永烈写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二是科学家思维与精神,这对当下乃至未来的人类来说尤为重要。三是感性与理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两条路,一条叫感性,一条叫理性,即使主题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堂教学也不可过于理性,或者单刀直入。
下午,来自丁美君名师工作室的徐梦诗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下册的小古文《两小儿辩日》。徐老师虽然是一位年轻老师,但她的课堂在扎实高效中层层推进,更是在活动三“请你用现在的科学知识去和两小儿进行辩论”掀起了本堂课的思辨小高潮。
主题沙龙话思辨
在沙龙环节,上课教师代表蔡海峰副校长阐述了自己构课的所思所行。他说本堂课定位在:培养有见识的阅读者。作为一个有见识的阅读者,应该读出课中的“知”和“法”,更需快速把握作家想要传递给每一个读者的观点和理念,直至引导我们的“思”与“行”。导师钱军伟谈了磨课、听课的两点感受:一是贴着文本教。首先是读懂文本,适体而教;其次是读懂主题,适境而教;再次是上出想法,适人而教。二是贴着学生教。首先是重构教学内容,其次是循着学习路径。比如,《童年的发现》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讲讲“我”的发现,读读科学家的发现,说说我的发现。三个任务,由经历到亲历,由他人到自己,教的路径与学的路径相融共生,引领学生顿悟——原来,科学探索并不遥远;原来,科学家精神在每个人的血管里流淌。
专家报告论转变
本次活动有幸邀请了《小学语文教师》杂志执行主编杨文华做报告。报告围绕《语文新课标的几个重要转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建议》这一主题,深入浅出地讲了五个重要转变。杨主编重点谈了前三个:第一个转变——注重“知识技能”到重“核心素养”;第二个转变——从重“课文内容分析”到重“语言文字运用”;第三个转变——从重“静态知识能力”到重“动态语文实践”。报告大都引用一些老教育家的经典课例,旨在启迪年轻老师: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是简约而又丰满的。
最后,江苏省特级教师魏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魏特认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蕴含着的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既是情感的,又是审美的,既有动力系统,又有方法系统。二者合一,才能真正领悟思辨的力量。
秋之美,在于积蓄与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相信在名师的引领下,我们一定会打开思维与价值的“远山”,把头顶的“山”化为远方的“山”,直至抵达属于自己的“山巅”。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