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积极心理学之力,助班级育人之功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马慧文 敔山湾实验学校
摘 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处于儿童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产生骤变,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教师应该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快乐、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情绪体验的一门科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准则应包括“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并且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培育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优秀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整体心理水平的提高,充分开发学生内在固有的积极潜能,促使学生幸福快乐的成长。在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能够建设个性、民主、活力、开放的班集体,可以不断发掘学生的积极潜质,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一、施精神引领之力,塑积极力量之魂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这里的“积极”主要是指内在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即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中积极的方面,并力图促进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发展。[1]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儿童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该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明显、敌对情绪强烈、思想易受暗示,出现许多“令人头疼”的行为。所以对此阶段的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对他们的发展和成长具有特殊意义。所以教师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班级管理中,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2]通过真善美的积极能量给予引领,通过实践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培育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塑造学生完整人格,以实现积极的生命状态。
二、施多彩活动之力,筑和谐融洽之园
积极心理学强调要充分发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置身在或大或小的集体或社会环境中,好的班级环境能让学生感受到平等与和谐,一个积极温暖的班集体是学生感受爱与温暖,生成归属感和荣誉感的核心。因此在高年级班级管理中,老师也需要通过开展适应该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的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充分寻找学生的潜在积极品质,增强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获得快乐、满足、自信等积极情绪体验,营造积极班级气氛,使班级成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和谐环境。
(一)全员参与,共享快乐
一个班集体是超乎自然组织之上的具有内在凝聚力的团队,每个学生都是集体重要的一员,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是培养班级凝聚力的前提条件,因此班级的活动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高年级学生能力得到发展,可以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比如说在学校举办艺术节或运动会时,让学生全员参与,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活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缓解压力,发展各项能力,提升班级凝聚力。
(二)发现闪光,滋养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三种需要包括胜任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当这三种需要都得到满足时,就会受到巨大激励,充分发挥其才能并寻求更大的挑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没有十全十美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擅长的领域与缺陷,我们教师需要善于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学校举办了艺术节活动,大家都踊跃报名,但班级较为内向一名学生,明明画画很好,但却不愿意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我采取积极的态度,不停地夸奖她画画真棒,对她进行积极心理暗示,让她每次都参与班级黑板报的制作,让她在班级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我多次的心理暗示后,这位学生遇到机会之后不再退缩,而是主动报名,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性格也越来越开朗。
(三)典型故事,启迪心灵
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他们很容易理解故事,并从故事中获得启示,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典型励志故事分享活动,让学生自主思考故事中倡导或蕴含的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激发情感,获得启迪。如为了让学生体会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道理,我选用了美国女作家海伦·凯乐一岁半因病丧失视觉与听觉,没有向命运屈服,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甚至用手指掌握了五种文字的故事,既让学生从故事中学习永不放弃的品质,又避免了学生聆听“说教式”教育产生的抵触心理。就这样故事中一个又一个的积极品质被学生内化,并以积极的行为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生的成长。
(四)拓展活动,滋养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该过程无法在课堂上就直接实现,需要教师设计一些课堂外的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做中感,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设计拓展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活动的序列性,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活动,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首先让学生明白何为合作,合作的作用是什么,接着在日常的活动中,让学生完成绑腿起步跑的游戏,通过游戏,孩子们渐渐明白,每个人需要合作才能快速安全的完成游戏,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施和谐关系之力,培全面发展之人
新课程强调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和心理相融的,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给与学生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不断鼓励,加强对学生的期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实现全面发展。
(一)民主管理班级文化
高年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有自己的想法,对待老师和家长不再言听计从,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理解,所以在高年级班级管理中,教师需要发挥民主精神,积极对待学生的问题,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在制定班级管理章程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以积极心态去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例如,学生犯了错,第一反应不能是直接责骂,应给学生解释的机会,耐心分析犯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形成一种民主、自由、和谐、温暖的班级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正能量。
(二)正面激励点滴进步
正面评价学生的点滴进步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进步,需要教师的鼓励、肯定与赞扬,这些积极的评价,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的关注,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是充满希望与爱护,在这样的心理体验中,学生信任老师,尊敬老师,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快乐,获得自信与幸福感。
总之高年级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教师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发挥积极心理效应的效果, 需要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基础,以积极的心理状态为动力,通过一系列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快乐的同时获得心理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积极正面的心态迎接生活学习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2):61-65.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
moe.edu.cn,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