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中国》读后感 2024-03-10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冷静思考,理性评论

——《时评中国》读后感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由于评论主体的多元化,评论平台的广阔性,评论门槛的开放性,在当下的“互联网+”舆论场中,出现了众声喧哗、热闹异常的现象。然而,网络监管的缺失、思维逻辑的混乱、利益的诱惑……使得真假新闻满天飞扬,花式评论轮番登场。哄哄闹闹的热点、人云亦云的时评背后,是一个时代思想与理性的缺失。在这种大环境下,非理性、随意性、投机心理等问题纷纷出现,心平气和的评论、说话成了一种奢侈,用理性的心态解读问题、探究客观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儿。

在《狂躁轻浮的新媒体时代,做一个冷媒体》一文中,曹林提到:“在这种众声喧哗、狂躁轻浮的新媒体时代,需要我们做一个冷媒体。当到处都是狂热的情绪和热得发烫的激情,当周围都是让我们热血沸腾、让人满腔愤怒、让人恨不得立刻想干点儿什么的时候,需要媒体扮演一种“静”和“冷”的角色。无论是自媒体,还是公共媒体,在狂躁主宰的新媒体环境中,应该有让人看了之后能静下来的品质,而不能是火上浇油,在本就快烤焦了、烧糊了的舆情上再拱一把火,让情绪燃尽理性。”

        “ 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说是非,后谈利害,这是新媒体时代公民面对一条信息时应有的价值判断次序,这样才能避免被虚假信息的魔弹所击中”。然而,信息清晰的敏感事件,往往不容易引发公众的联想和好奇心,自然也就不容易引发公众参与的热情,而越是对于信息不清晰的敏感事件,公众越是容易产生各种猜测,并兴致勃勃地介入进来,从而变成网络时代的“乌合之众”。 “网络喷子”、“键盘侠”等网络群体的出现,“道德绑架”、“网络暴力”等事件的不断发生。曹林在书中多次谈到,当一个大热点铺天盖地的砸过来的时候,其第一时间不是动一下手指转发,而是先让这个消息过一遍脑子,看看有没有漏洞,有没有疑点。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思考模式,不过在朋友圈公众号微博热门信息轰炸的今天,很少人还能记得原来我们应该这样思考。不思考,很容易被各类文章洗脑,进而变成别人手里的一根棍子,把原本就混乱的世界搅的更加污浊混乱。

因此面对新媒体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放慢思考的脚步,保持一份基本的理性,而不是陷入流氓逻辑、道德绑架的漩涡中。

尼采曾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