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联系的知识中偷窃出他的数学理解
新桥中心小学 惠希
有幸参加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培训,暑假临近尾声,又一个开学季到来之前,我们齐聚一堂享用了六位名师大咖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大餐,每一场的学习都让我们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包特的讲座利用数学的题目例子让我清楚了为何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为理解而设计”,怎样在平时的教学中“为理解而设计”;匡主任的报告《回归课堂,实施我们的理念》,深入浅出,在八个层面上利用我们身边的优秀课例阐述了如何来设计一个精彩的细致的发展人的思维的课堂。
其中吕林海教授的《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心理与文化的视角》这个讲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出:数学理解的本质就是建构联系,建构联系是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重要策略,为联系而教就是为理解而教,我们要打造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结合的双向联系课堂,联系得越深入,理解就越丰厚。他利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来证明自主建构联系,拓展联系的重要性。
布鲁纳说过: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容许很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练习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是的我们的小学数学知识也应当与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一、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为更好地让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本身的意义,强调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数学问题我们要为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数学问题情境来启动教学,让学生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如: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就可以设计上下车后人数变化的教学情境。
二:设计操作活动,建立数学与经验的联系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建构时,如果能够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动态的演示,将“教师教,学生学”转化成为师生、生生互动,将传统的“纸笔演算”转化成为学生亲身经历和动手操作,那么学生将会手脑并用,调动自己原有的经验,在经历中感悟,在经历中成长。如:“小红有12支铅笔,小云有6支铅笔,小红要给小云几支铅笔两人才能同样多?”要想让学生理解移多补少中移动数是相差数的一半这个关系,必须让学生实际操作,只有当他亲身体验了,他才能理解。
三、调动身边资源,建立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讲座《课堂连连看》中听到这样一句话,有些数学知识可以让其他学科的老师教,当时我就觉得很不可思议,这怎么可能呢?但是接下来的例子却让我明白了其实这就是要建立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一种有机的联系。如: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内容,在体育课上完全可以让体育老师“教”,当学生在跳远的时候,老师测量学生跳远的长度,虽然体育老师没有教给学生测量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学生看了那么多遍自然也是明白的,这个知识其实已经被学生悄无声息地偷窃到了。因此这就把数学与体育学科结合起来了,当然还有其它许多例子。
只有当数学的知识与其他一切能联系的联系起来了,那么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偷窃到他的数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