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理解——运用
江阴市顾山实验小学 周艳芳
迷人的金秋,我们培育站全体成员与备课组长齐聚一堂,来到了临港实验学校,聆听了屈老师执教的《可能性》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又听了包特精彩的点评,收获满满!其中,《可能性》一课让我感受颇深。
“可能性”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中,屈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
一、注重学生活动后的深度思考
屈老师的这堂课将活动贯穿始终。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除此之外,屈老师更是看重活动后的再思考,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在第一次摸球之后问的3个问题:摸之前能确定自己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吗?第几次摸到红球能确定吗?这一次摸到红球能确定下一次就是蓝球了吗?看似简单的这3个问题将概率与随机思想的联系与区别呈现给了学生,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理解了可能发生并不等同于一定会发生,同时也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注重现象背后的本质探究
屈老师在让学生理解“一定”一词的这个环节,深深地触动了我。一开始她给出3个红球,问学生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毫无疑问,学生根据经验能很快的说出一定能摸到红球。但是屈老师并没有因此而结束,而是将3个红球分别标上了1、2、3,引导学生感受到虽然每次摸到的是红球,但是有可能是1号红球,有可能是2号红球,还有可能是3号红球,每次摸到的球不一定是一样,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有3种可能。虽然有3种可能,但最终呈现的结果却又是同一种——都是红色,所以才可以说“一定”能摸到红色。这种教学方法,真真正正是做到了让学生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同时,更是为今后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了伏笔。
三、注重生活经验的有效开发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是我们数学资源开发的宝库,能利用好生活经验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这节课屈老师就在多个环节注重了生活经验的开发:
(一)引入环节,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以最直接、快捷的方式提炼出数学知识,给后面的探讨奠定基础、留足时间。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生活经验,屈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从大家感兴趣的“猜球”游戏引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联系生活、将生动有趣又层次分明的活动贯穿其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二)运用环节,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在课的最后屈老师让学生设计“抽奖转盘”,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转盘的活动中。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
整节课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我觉得当前的数学课堂应该朝着“玩中学数学”的目标不断前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