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新课标落实语文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易 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下文简称2022 版《语文课标》)于2022年4月颁发,其结构框架同2011年版课程标准相比有明显变化。原来的“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标题改为“课程目标”,包含“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要求”三点。新增“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两个部分。前者包含“主题与载体形式”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点,后者分“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 两点。根据2022 版《语文课标》“前言”部分的说明,这些调整的意图是强化课程育人的目标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增强对教学的指导性。一线教师、教材编者、教研人员都需要深入学习和领会2022 版《语文课标》的精神,把握语文课程改革方向,恰当实施语文课程,力求使语文课程需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阐述对 2022 版《语文课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部分的学习体会。这两部分回应了语文课程“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语文课“学什么、怎样学”等重要问题。
— 、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语文课程目标导向
课程目标主要回答为谁和为什么学的问题。2022 版《语文课标》的“前言”指出,此次课程方案的调整及各科课程标准的修订都“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每个科目的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该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以此强调学科育人价值。
2022 版《语文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以“核心素养内涵”为题,集中阐述语文课程要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这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这与2017 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本上是一脉相承,只是表述方式以及四个维度的排序有所不同。2022 版《语文课标》明确指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就其相互关系而言,“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2022 版《语文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总目标”总共有9条。第一条是立德树人总目标的体现,随后8 条基本按照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别阐述,每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对应两条目标。
“学段要求”主要围绕语言运用和文化自信两个素养方面描述各学段语文学习要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语文运用方面的要求分领域阐述,大部分与2011 年版课标的“学段目标和内容”一致,但领域划分和各领域名称有所变化。2022 版《语文课标》保留“识字与写字”,以“阅读与鉴赏”作为阅读领域的标题,以“表达与交流”统整写作和口语交际, 以“梳理与探究”统整语文综合性学习、汉字及词汇知识整理、多媒介表达等。每个学段均有一段文字,对该学段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理解革命文化等方面的学习提出具体要求。
总的说来,语文课程目标和学段要求都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具体体现,为语文教师依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设计和实施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以核心素养发展目标为指引构建语文课程内容
2022 版《语文课标》新设“课程内容”部分,对语文学习文本和活动的主题、形式,以及语文学习内容的基本类型、学段安排、教学提示等做出明确规定。过去有一种说法,“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却是模模糊糊一大片”。2022 版《语文课标》关于语文课程内容的说明在很大程度解决了上述问题。
首先,“主题与载体形式”部分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主题,分别列举相应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社会常识,以及体现这些主题的文本体裁和题材、实践活动形态等。鲜明的主题不仅为教科书选文和编制语用情境和交际话题提供了直接依据, 也为教师选择教学辅助材料、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践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提供了“抓手”。
其次,“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部分按照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对各学段的语文学习活动形式和内容做出说明,还列出了更加具体的活动主题和材料类型。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基本活动形式都是语言实践活动,都对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发展发挥积极影响,只是不同任务群的语言运用类型有所差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主要涉及识字与写字、汉字文化知识梳理与探究等活动,其中也不乏对字词的辨析、归类等思维活动,以及对汉字形态和书写的审美感受;“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主要围绕家庭、学校、自然及社会生活事物进行阅读、表达和交流,比较关注实现日常交际目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主要是阅读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和进行文学性的表达,特别注重想象、创意、语言艺术鉴赏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主要包含对科技作品、哲理文章、智慧故事、各种评论等的阅读理解和尝试表达,以及讨论、辩论、质疑、劝说等交际活动,直接指向思维能力发展;“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都是极具综合性的学习任务群,学生在其中可以将从其他任务群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运用,也可以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多个方面收获丰富的经验。
各个学习任务群规定了某一类型语文运用的要素、场景、方法等,相对集中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知和推断这一类语文运用的特点,同时通过对比其他任务群的学习材料和活动特点,强化对某一类语言运用规律的感知和理解。各任务群在不同学段各有不同的任务形式和要求,体现学习的进阶性,再纵向构成每个任务群的学习系列,使学生的学习逐步深化和提高。
三、以语文实践活动落实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2022 版《语文课标》针对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相应的教学提示。其基本思想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围绕各种主题进行语言运用实践活动,逐步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之转化为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和个性表现,达成素养目标。
语言运用实践活动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认字、写字,诵读、朗读、默读、复述、评述,情景对话、讲故事、讨论、演讲,创意写作、设计海报、写调研方案和报告等等。2022 版《语文课标》还特别指出“提倡日积月累,不要贪多求快”;“提倡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避免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脱离 实际运用进行机械训练”。可见,学习任务是对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提出的要求,多以口头汇报或书面创作为成果表现形式。学生为完成任务往往需要运用所学、获取新知、转变态度。因此,学习任务可以引领学生的学习进程,使他们“动起来”,进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各方面素养的发展。
2022 版《语文课标》关于学习任务群的阐述几乎已为教科书编写拟定了基本框架。每册教科书可以按照不同的学习任务群编制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围绕某一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或交际任务设置一项需要多个步骤才能完成的“大任务”。学生在该任务的驱动下,逐步展开各项语文实践活动, 获得多方面的素养发展。例如,在文学作品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某个单元的“大任务”可以是在“童年趣事”报告会上做口头发言。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可以阅读此类题材的若干篇文学作品,积累与之相关的重要词汇,分析比较不同的叙述思路和描写方法,访谈家长以了解自己小时候的有趣经历,撰写汇报发言提纲,设计发言形式,排演发言过程,并最终完成口头汇报。这一单元的学习体验包含着阅读、口头和书面表达与交流、思维、创作、文化主题理解、亲情互动等多个方面,可以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品格产生积极影响。
对教师而言,需要依据 2022 版《语文课标》的精神对教科书进行深入地分析,兼顾文本类型和文本主题两个方面,把握单元、选文、学习提示和课后练习等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联系,从素养发展角度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而按照文本类型的特点,指导学生围绕具有明确价值导向的议题或话题展开语言实践,在锻炼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扩展和深化对相关文化主题的理解和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