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磨促研,寻找语文教学的支点
——关于“三力课堂”专题调研磨课的思考
沈敏
此次迎接“三力课堂”专题调研,我们三年级组选择了《纸的发明》和《赵州桥》这两篇课文,我选择的是《赵州桥》。经历整个过程,深感上课、磨课的过程是一次对语文教学以科研思维去研究的过程,这是平时教学所达不到的,磨课的过程也形成了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想法,为当前落实语文素养的教学厘清了自己的思路,受益匪浅。
一磨找重点
当初定下课题后,我找到了去年“锡慧在线”的课,因为去年在听课时,就觉得在线课堂是经过名师工作室指导,面向全市的公开课,理念肯定是符合当前要求的,思路也是清晰的,记忆中这堂课上得非常好的,我还特意在听课笔记上打了星的。再次认真听了教学视频,研读了教材,把“锡慧在线”的课堂教学设计都记录下来,和教研组长陈湖钰老师商量,就基本用在线教学的思路去上,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放在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上。考虑到教学的容量,把“雄伟”在第一课时基本上掉。
在陈老师一磨《赵州桥》后,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思路是很清晰,但是整堂课有一讲到底的弊端,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面不广,在“三力课堂”要求中的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方面明显不足。第二个弊病是,部编版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来编排,这个双线结构的理念必须要落实,尤其在新教材落实中要注重语文素养的落实,这个教学设计在这一点上也没有体现,因为课后要求是要用上“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介绍赵州桥,单元要素是要学习围绕一个意思讲清楚,这些都没有在课堂中体现。在反复思考后,决定对教案进行大改。
二磨找支点
按“三力课堂”要求,课堂必须有70%的时间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且活动的面必须使全体参与。语文课堂要有一个学习支点,才能让全体同学参与进去;课堂教学有情景感、有一条主线,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江阴教研室提出过学习单的要求,用学习单串联起课堂教学活动也是很好的办法。因此,我们就商量确定运用导游和游客的身份营造教学情境,以此为主线组织教学,并在师生的对话中、语言表述中强化角色意识,让学生有角色感、使命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我们把教学的几个重点内容都设计进了学习单中,把学习单作为教学支点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对于让学生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讲清楚这一语文要素,我们就把它设计在学习单中,引导学生用图式来厘清段落架构。对于在“雄伟”方面,我们在学习弹中提供给学生框架,让学生围绕“雄伟”填写桥长、桥宽、建筑材料、形状特点,引导学生按照这个框架去介绍。在“美观”这个内容上,在找到中心句后,让学生列出总分总的结构图,思路清晰、架构鲜明,这是图式的好处。其实这也就是思维导图。在“坚固”方面,主要让学生用上“既……又”“如果……就”“因为……所以”等关联词语,理解这一创举的好处和作用。这几个方面加起来,就是赵州桥的完整介绍,整堂课对学生来说不仅是思维训练,也是表达练习。
课后思原点
整个上课、磨课、改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研思维对待语文教学的过程,让我以前一直模糊不清的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方向,一堂课的教学让我的教学经验也有了生长点。之前一直说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那是因为教师对教学的“一课一得”没有深入的思考,如今的语文部编版教材将每一个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列得清清楚楚,让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目标明确。语文要素指向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原点。
对于这些要素,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善于分析和把握,单元导语、课后习题要求、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既然是明确要求的,我们就应该毫不含糊地去落实。但是至于怎样把语文要素落实到教学中,心中要有方法、要有抓手,这次运用学习单架构教学过程是一次尝试,尝试下来,我对教学有了底,教学也有法,同时人人参与学习单,避免了课堂上只有一部分学生参与的无力感。此次首次让学生运用图式来学习课文,引领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厘清文章脉络,深化理解,提升表达能力,对提升语文素养有很大的作用。
今后的语文教学,还需要立定原点,延续和强化这些方法,不要让思考所得成为昙花一现,而是用教学实践去强化,使之不仅成为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成为学生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