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2021-01-25
网站类目:课堂实录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柴海霞 所在单位: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执教时间:2021-01-25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柴海霞

师: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同学们能想到哪些诗句呢?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师: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绚丽多彩,有的刻画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有的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今天我们学的郁达夫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 

师:“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1:“故都”是有一种怀念之情,比如故乡、故人,感觉更亲切。

2:“故都”给人感觉比较有历史感。

师明确: 故:过去的,消逝在时间深处的,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京城浓烈而醇厚的文化气息让作者心醉神迷。

“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

“故都”表明作者写作的地点,指“北平”,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是要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意。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从标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浓厚的故都情结,我们说美文不厌百回读,关于散文,郁达夫有这样一段论述:“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翻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生自由读)

: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之后,你觉得作者有什么样的个性特质和情感世界?

1:感觉他很喜欢故都的秋,是一种喜爱吧。

2:他很喜欢故都的秋味。

3:我感觉作者喜欢安静。

4:有些悲凉。

 师: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我们知道优秀作品都是作家生命的体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就是作者一种个性和情感的折射,大家说出了一些这说明我们同学认真地思考了,我们要对文章有个完整准确得理解,那就要细细品味文章!

师: 大家来看一二段,作者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这个秋味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明确:清,净,悲凉。

:既然是悲凉,那为什么还要折去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二去留住它呢?

生:感觉说不清楚。

:说不清楚不要紧,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放一放。

:我读出的是悲凉。

:是悲秋吗?

:应该差不多。

:言为心声,文字是心灵的外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从作家生命里流淌出来的,都是作家生命的体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大家从朗读中已经零星地感受到了作家的一些个性和情感,有的还不完全准确,要获得全面准确的理解,还是让我们细细品味文章吧!

:请看课文,作者在南方的时候,最怀念故都的什么? 郁达夫最欣赏北京的什么景色?

:(齐声回答)“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秋草,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秋果。

师: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不只是故都有,其实很多地方都有,作者为什么怀念它们呢? 先看看前面的定语“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潭柘寺”,这有什么特点?

:这些特定地点的风景非常优美,很有情调。

:只是这些吗?请大家看注解。

: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那么,作者怀念这些地方,实际上是怀念什么?

:怀念它的悠久、厚重、深沉。

:芦花是什么样的花?

:很小。

:不仅小,从形状到色彩几乎没有什么花的特点,非常朴素。那柳影有什么特点?

:普通,平凡,很常见。

:虫唱给人一种什么感受?

:一般只有野外才有,给人一种野趣。

:钟声呢?

:给人悠远,古老,宁静之感。

:月夜?

:给人浪漫,宁静之感。

:从作者怀念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营造的故都之美在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作者怀念这些就是怀念故都秋的深沉,宁静,厚重,悠远。而且,这"深沉的地方"并不仅限于名胜古迹,而是普遍到几乎无处不在——存在于自然界里、不为人所关注的普通的生命里。

师:再看第二个方面,作者从故都秋的普通生命里感悟到了什么?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牵牛花的。

:侧重写颜色,他喜欢白色和蓝色。

:这些颜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生:一种冷色调,有些淡雅。

师:面对这么多的冷色,作为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自然会产生一种冷清的感觉,这也正是作者所说的故都的秋的“清”。正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内心的冷清。

生:一种孤独感。

:牵牛花的色调已经是十雅淡了,他还要再强调一下什么?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屏幕显示相像的牵牛花图片)

:你们喜欢秋草吗?

:还可以吧。高兴了就什么都喜欢,不高兴了就什么都不喜欢。

:可见喜欢或不喜欢什么与人的心情有关。

:是啊!青草显示生命的蓬勃,引起生命蓬勃之感的,能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秋草让人想到枯黄,枯萎,那么,秋草一长出来就是枯草吗?

:不是,它是青草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变化才变成枯草的。

:说得很好!枯草虽然表现出生命的衰败,但同样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学们,思考一下,郁达夫喜欢秋草是不是因为心情悲凉?

:不是,是因为喜欢经历了风雨沧桑的生命。

:这就是郁达夫从普通生命中读出的深沉!作者喜欢落蕊,又是为什么?

:落蕊经历了风雨,经历了沧桑,这样的生命也是深沉,厚重的。

:写北平秋天的树和花,可供选择的不计其数。但是,郁达夫却只选中了并不艳丽的槐树的花。郁达夫所欣赏的,还不是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花,而是掉在地上,快要消失了生命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作者“脚踩上去”,感觉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直面生命的衰败,产生出一种沧桑的生命感受。

: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秋蝉?

:这和前面写秋草和落蕊是一样的,是在肯定历经沧桑的生命的价值。

:理解得非常准确。植物如此,动物也是一样的,秋天一来,蝉的生命就渐近终点,这与秋天一来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秋蝉留下的悲怆的曲谱,它把春的约会,夏的传说,写在生命的回忆里,告诉人们雪中的孕育,风中的成长,雨中的茁壮,欢唱的潇洒。面对即将终结的生命,作者的心情是悲戚吗?

:不是,是赞赏,是肯定。因为,生命虽然即将结束,但它历经风雨,深沉而厚重。

:面对动植物这种“生命悲剧”,作者感悟到的不是悲戚,而是一种生命的价值!故都的秋天,深沉而静谧,散发出一种阅尽人间沧桑的厚重。作者知道把秋的悲凉当做美来欣赏是有难度的,这一点郁达夫意识到了,所以他认为什么?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是的,他告诉读者:秋的美,不是观名花,赏美酒那样随便就能体验得到的,以“半开,半醉的”心境,是欣赏不了秋天的悲凉的美的,

: “故都的秋”要饱尝一尝,你是怎样理解“饱尝”这两个字的含义的呢?

:故都的秋的内蕴,要投入全部精力,全部情感去感受,所以叫“饱”。但它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如此厚重的内涵又是无法全部领会的,所以只能“尝一尝”。

:普通的字,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含义,承载了作者深厚而真挚的情感。那作者为什么偏要租人家一椽破屋呢?

:表现了作者的悠闲,闲适。

:悠闲,闲适不一定非得要破屋呀!

:破屋有沧桑感。

:说得好!这是北平的破屋。北平是作者心目中的故都。文章的标题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或者“古都的秋”,而要叫做“故都的秋”呢?

:北平不仅指一个客观的地点,古都强调历史悠久和古老,故都表明曾经的辉煌,有作者的主观感情在内。

:是的,作者对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旧都,不叫北平而称“故都”,这本身就有着浓浓的历史感,让人联想到北平悠远的历史陈迹,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一切,都囊括在这个“故”字里了。

:还有,作者不喝咖啡,不喝白开水,而是要泡壶浓茶,这又该如何理解?

:浓茶人口的时候是苦的,但慢慢品味,就让人回味无穷。

:这正像作者欣赏衰败的生命,欣赏故去的旧都,虽有悲凉,却又意味无穷。通过以上品读,我们还能认为作者欣赏故都的秋是为了表达悲凉的感情吗?

:不是的。是对深沉厚重的文化的喜爱,是喜欢历经沧桑的生命。

师:所以,那种认为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或者认为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与悲凉,其实都只是一种直性思维,并没有深入到作者心灵的深处,文本的深处去了解他的个性特质和情感世界。

师:现在,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你对本文作者的个性和情感的理解与领悟?

:闲适、历经沧桑生命的肯定。

:喜欢深沉,厚重的文化,偏爱衰败的生命。

:喜欢淡雅的色彩,喜欢宁静,心灵细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的个性特质:追求深沉,宁静和自然。赞赏生命的沧桑和凝重。

:历代文人,都是把秋愁当做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的。而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变,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的衰败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在清,静,悲凉的秋色之中,却并不感觉到什么悲苦,反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是在赞美沧桑的生命,拥抱沧桑的生命。

师: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只字不提,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和作者经历有关。他喜欢这样的景物,因为与他心情相合。

(屏幕显示部分郁达夫介绍,师进行补充)

郁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他于1921年出版的《沉沦》,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步短篇小说集。30年代以后写下的小品、随笔、游记等,有不少是中国现代散文中公认的名篇,《故都的秋》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佳作之一。郁达夫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0年。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50岁。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这篇作品创作于1934年,当时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全国上下笼罩着白色恐怖。作者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了人生的愁苦与哀痛,所以选择这些景物的目的,从主观方面来讲,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这些景物正暗合了此时的心情。

师:大家再想一想,作者写了故都的秋味之后,为什么还要写南国之秋? 

生:为了对比。

师: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师:同学们觉得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

生:肯定有必要。

师:为什么呢?

生:说不清楚。

    师: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师总结:郁达夫曾经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黑体字屏幕显示一位南方人,倾情北方故都的秋,并且倾情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是由于他感悟到人生的真况就在故都的秋季里,是由于他感受到历经沧桑的生命所具有的静美厚重,韵味悠远。因此,故都的秋色,在作者心目当中是任何美景都无可替代的。作者对故都的秋,爱得深切,爱得真挚,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秋天,这北国的秋,。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景物的美就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屏幕显示)散文的生命就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表达出作者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这一点,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给了我们生动而深刻的启示。

课后作业:

必做题:

同学们平时多一点观察,多一点积累,要学会能够从独特的角度去欣赏自然,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感受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试着选取校园秋天景色,细腻地写一段校园秋日景色。

选做题:

推荐阅读: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教学反思:

散文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 ”,正如梁实秋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的表现出来。”王荣生教授《散文教学教什么》让我明白,散文阅读和教学,始终都在“这一篇”散文里,“这一篇”里有作者的独特的经验,独特的的故事,独特的情感,独特的言说方式。教授《故都的秋》一课,先让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有个初步体会,然后再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秋景,感受秋情,体会本文景物描写中作者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再赏析中更深的层面上感受作家对秋的理解,对生命的赞叹。面对“清”“ 静”“ 悲凉”的故都的秋,面对那些衰败的生命,作家感受到的并不是寂寞,愁苦和绝望,相反,他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引导学生感受文中蕴含的生命的价值,故都的秋天蕴涵的无限的生机。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也就自然能够回答作家为什么要以寿命的三分之二去折换北国的秋天的问题,也让学生理解本文中郁达夫的个性特质:追求深沉,宁静和自然,赞赏生命的沧桑和凝重。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有思路,循路识斯真。”只有沿着作家的或文章自身的构思路径,才能挖掘到文章的真谛。

不过本堂课不足之处就是在赏析文章语言时候,有些仓促,时间来不及,对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语句深入分析不够。还有同学竟然直接说看不懂这篇文章,的确,这篇文章的景带有更多的主观色彩,部分同学对文章中作者的落寞、悲凉之情并没有真正能体会到,如何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情感?课堂上也没深入分析,还是需要仔细琢磨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增强课堂的可操作性,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