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绘本阅读 培养思维品质
—以The leopard and the monkey为例
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 季林云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英语学习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除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思维品质的提升是近年来众多教师关注的重点。绘本阅读作为语言和思维互相进步的培养方法,其对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具有非常大的效果,同时也是提高阅读水平和提升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绘本教学实例,以培养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小学高年级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为着力点,结合阅读教学(即读前、读中、读后)环节,探讨绘本阅读在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方面的大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 绘本阅读 思维品质
一、思维品质的认识
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思维品质指“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邢文骏,2019)。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把认知领域分为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其中把认知过程维度分为记忆、理解、分析、应用、评价、创造六个层级。这六个层级为提升思维品质的目标提供了操作依据。
应用和分析则属于中阶思维。顾名思义,应用在阅读活动中,则是将本篇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其他类似的文体上,低至对词汇的模仿运用,高至对文章结构、内容和体裁的理解,都是学生个体基于对记忆、理解低阶思维活动的运用。分析,可以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也可以是对结构的分析,不同的分析角度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评价和创造则是高阶思维,也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对作者观点、文章内容的评价,还是通过记忆、理解、分析、评价后形成自己独特观点的创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生思维的输出。它们都关注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发展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低阶思维活动的涉及,更要重视高阶思维和认知层次的推进,从而推动学生个人更高水平认知的综合能力。
二、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明知故问”的教学问题
现阶段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往往更加注重知识本身。教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词汇或句型上,过分强调它们的用法;又或是特意设计各种事实性和封闭性的问题,只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其实是很“无聊”,又或是“明知故问”,学生无需动脑。这是因为教师忽略了问题本身是否具有启发性和逻辑性,是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必要。因此,为了问问题而问问题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这也必将消磨学生对阅读的好奇心。
(二)“一成不变”的阅读方式
教师掌控依旧是目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课堂的主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大多数教师很少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他们以完成题目为目标,多数教师自认为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因此,学生在阅读时像“无头苍蝇”,无法找到阅读的重点,不知道哪里精读,哪里略读,长此以往,这也就造成了学生不会思考、毫无章法的阅读习惯。
(三)“过于死板”的思维方式
一堂课的时间往往很短暂,也很宝贵。要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塞”进如此多的内容,那么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只能被压缩。因此,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老师便“急匆匆”地进行语言知识点的讲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词汇上。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不到扩展,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模式就过于死板而缺少创新。
三、绘本阅读活动设计—以The leopard and the monkey为例
The leopard and the monkey是选自黑布林分级阅读的b系列。该系列的绘本词汇量较大,语言结构也较复杂,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阅读。该绘本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雨林中,豹子醒来之后,想要以猴子为食物,却不小心掉进了井里面。豹子“诱骗”小猴子来救他,结果脱困后却出尔反尔想再次吃掉小猴子。碰巧乌龟路过,小猴子和乌龟“合谋”将豹子再次骗进了井里。
这个故事情节惊险有趣,一波三折,并且在故事情节上留白较多,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故事中的对话也很考究,逻辑性很强,每一句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另外,该故事背后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极具教育意义。下面就具体谈谈如何在这节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读前观察与预测,激活知识与兴趣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前的教学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度,特别是记忆、理解等低阶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材料来做一些与之相关的活动,来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绘本封面,观察故事背景、人物表情和动作,来猜测故事的内容。
1. 挖掘封面信息,制造思维冲突
实例(1):
在课前,为了铺垫该故事发生的背景,我选择以一首Walking in the jungle开头,生动有趣的画面和琅琅上口的韵律马上就把学生带入了“雨林”之中。在短暂而有效的引导之后,马上将绘本的封面展现出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 cover? ( a monkey, a leopard, a bird, the sun...)
How do they look? ( hungry/ afraid )
What are they doing?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nkey and the leopard?
这些题目由简到难,层层推进。前两个问题是简单的理解性问题,从图片上可以明显的得出答案,目的是为了激活相关话题的知识。第三第四个问题就涉及到了高阶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发挥想象,做出合理的推测。尤其第3个问题的预测对第4个还具有迷惑性。具体表现为:学生多数认为第3个问题的可能性是The leopard is hunting the monkey,这就直接导致学生认为“猴子”和“豹子”是“敌对”的关系。大部分学生都被这种预测所“围困住”了,因为这种预测是符合常理和自然规律的;而此时此刻,就需要学生有反向思维能力,大胆想象,所以部分学生也给出了“friends”的预测。
读前的导读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低阶思维,在构建的语境中加深了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还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对故事情节的发展给出了不同的预测。这不仅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还为下面的阅读和口语活动提供了支架。
(二)读中讨论与分析,激活分析与运用
与读前活动不同,读中活动的设计,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对表层信息的理解,更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深层次的细节和信息进行挖掘处理,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结合故事的前后联系,主动探究,对故事中的隐性信息进行分析和应用,从而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2. 剖析文本留白,发散逻辑思维
实例(2):
在The leopard and the monkey这一课进行到读中环节时,我首先给出了故事的开头:豹子要吃小猴子,小猴子很害怕。而后,我并没有采用图片环游的方式继续读下去,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另一张图片:小猴子很开心,和小乌龟相拥而笑。学生能够从这两张图片中获得截然不同的表层信息:小猴子从一开始很恐慌,到之后的开心大笑;豹子从一开始捕食小猴子,到之后并没有出现在故事中。随后,我引导学生思考:第2张图片是发生在故事的什么环节?
此时此刻,学生已经从对表层信息的理解到隐性信息的挖掘。结合个人的经验,不同的学生可以建构出不同的故事情节。有学生认为这是故事的结尾,也有学生认为这是故事的发展经过,并且都给出了依据。紧接着,我设计快速默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学生通过提取、辨别、理解故事文本表层信息得出答案后,我设计进一步的小组讨论活动:
Summarize the four pictures with the help of the key words. 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故事情节的图片和关键词,总结归纳出情节发展的4个句子。这样,学生的思维从简单的理解提升到了应用的层次。他们会分析文本的细节和内容,结合各细节之间的逻辑性,从而选用适当的词汇来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判断,从而得出不同的句子,而这样的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善于观察、敢于表达,就值得赞赏,这样也充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在总结出4个句子之后,我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走进这4个情节。这4个情节分别是: = 1 \* GB3 ①First, the leopard wants to eat the monkey. = 2 \* GB3 ②Next, the leopard is in the well. = 3 \* GB3 ③Then, the leopard is out of the well. = 4 \* GB3 ④Finally, the leopard is in the well again. 在这4个故事情节的背后,都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发散性、联想性的问题。例如,在第 = 2 \* GB3 ②个情节中,提问学生Why is the leopard in the well? 让学生尽情地去联想:可能是豹子不小心掉进井里的;可能是豹子想去喝水;可能是豹子追猴子时掉进去的...。猴子们上前围观所说的话,也是让学生发散思维的契机。因此我设计了“If you were the monkey, what would you say?”的问题,让学生将自己带入情境之中,角色互换,去体验人物的情感。有的学生会说:“Ha Ha, bad leopard.”有的学生会说:“Ha Ha, you are in the well, you can’t catch me.”不同的回答都是在为故事文本的留白填充学生的智慧。在第 = 3 \* GB3 ③个情节中,年轻的猴子帮助豹子脱困了,为什么呢?小猴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因此,Why does the baby monkey help the leopard? Why doesn’t the old monkey help the leopard? 这两个问题随即生成,学生需要根据后面的情节来进行联想。有的学生联想到是“年轻猴子经验不足被骗了”,有的学生认为是“老猴子年老体弱,没力气帮豹子脱困”,有的同学则大胆猜想“小猴子和豹子本来就是朋友”。这种大胆地联想也有助于学生培养逆向逻辑思维的能力,猴子和豹子在逻辑上是不可能成为朋友的,但是却有不少学生想到了这一点,这说明之前设计的问题,彻底打开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三)读后创新与合作,激活评价与创造
创造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读后活动的设计也就可以从评价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出发。例如想象故事结局的其他可能性、故事续写、设计海报、故事改编与表演等等,让学生发挥想象,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进行独立思考与创造。
3. 丰富故事结尾,提升思维品质
实例(3):
在The leopard and the monkey这一绘本的结尾,乌龟和小猴子“合谋”把出尔反尔的豹子再次“骗”到了井里。但是“如何将豹子‘骗’到井里”的过程是最精彩的地方,却没有完全展开,这也为教学留下了空白,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契机。
我将这一部分设计成了扩写和表演的教学活动,以问题How does the tortoise help the little monkey?进行铺垫,并给出多种可能性来打开学生的思路,例如乌龟可能会找来帮手,也有可能两人“演双簧”再次智取豹子。在学生有了想法的基础上,我再设计Try to act it out!来让学生彻底扩编他们的想法,将故事的不同可能性填充细节,包括人物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旨在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语言表达和情感释放的机会。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会应用他们已有的动物特点和野外知识,来进行大胆的尝试,既紧密结合绘本教学的特点,充满趣味性,又兼顾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四、结束语
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不同绘本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出能提升各阶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低阶的理解与记忆,中阶的分析与应用,高阶的评价与创造,都是绘本阅读的目标,而这低中高的思维能力,并不是随着阅读活动的进行而直线上升的,他们更多的是反复性的出现在读前、读中、读后的活动中,相互作用且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邢文骏,蔡蕾. 基于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一节高中英语优质课评比为例 [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3).
[2]韩琳琳. 浅析如何在小学英语阅读中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