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智爱”的老师 读《中国经典给教师的教育智慧》有感—— 江阴市利港中学 张艳清 2020-10-2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做一个“智爱”的老师

                ——读《中国经典给教师的教育智慧》有感

                               江阴市利港中学 张艳清

教育是一种智慧,需要教师运用自己所有的力量为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与空间。最近拜读了刘建琼等几位教授的《中国经典给教师的教育智慧》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阅读之后,作者对教育的执着与情感,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与重视让我深受感动。作者以自己的智慧向读者展现了教师在教育中智慧的体现,使人受益匪浅。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凡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模式,均可称为教育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因此,我觉得教育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智慧,而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首先得拥有师德师魂,要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正如刘教授在书中所讲到,如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因此,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首先应该把整个心灵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除了这种大爱,我也特别认同书中所提到的教师教育观——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习的信心,争取学习的成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彩内容之一。他反对“一言堂”、“填鸭式”和“满堂灌”的做法,主张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不到学生冥思苦想而有所体会的程度,教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很大指导意义。在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的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发展。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心理意向,明白学生需要的是什么,要怎样才能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所学。在教育中,教师既要关注总体,又要关注个体,要保证学生在大方面的一致性,同时关注个别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是每个学生获得适合自己发展。关注学困生,了解其发展的困难及原因,并积极促进其进步,使之能获得适当的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是呀,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捧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惟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努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望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教育的智慧》,教师的智慧,智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