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点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长相思》二
2020-10-08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0-10-08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徐凌:
套话不多说,都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没啥好客气的,就直截了当说一下听课随感吧。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
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吴老师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
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景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从整体上感受言语资料,在与文
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吴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
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默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长相思》
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到“有感
觉”。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
画面与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在音乐声中用动情的声音范读课
文,将直白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
动了学生的情感。课堂上,吴老师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身的思想感情读进去;
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
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
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
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并且吴老师用心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意在通过再一次情感的
夯实,“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
的酷烈。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战场、戌边卫国的高大鲜
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感谢两位老师辛勤的付出,感谢导师用心的安排。学习路上,我们继续前行。张凤娣:
感谢徐老师和吴老师精彩的古诗教学。古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语
言的凝练性,美感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
可现实中我是没有底气拿古诗来上公开课的,短短的几十字,要上 40 分钟,要引领学生在
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明诗意,悟情感,甚是不易。
徐老师找到了诗画的共同点,以作画带动整首诗的品悟。教学中,引导学生紧扣题眼,
施展想象,欣赏诗境。教学交换过程中,结合学生相应知识、经验的储备,引导学生根据自
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大,想象连缀成画面,去理解古诗,获得深入的形象沾染。如从“翻”
字想象雷阵雨前乌云翻滚的动态画面;由“跳”“乱”体会雨势之大之急,雨珠飞溅的动态场景;
从“忽吹散”感受风速快;由“水如天”看出雷阵雨来去匆匆,气象快速转晴。以此来引导学生
理解苏轼不仅仅因酒而醉,更是因雨而醉,因景而醉。
吴老师紧紧抓住了朗读这一工具,从开始的初读、有节奏地读、有韵味地读,到品读、
赏读、想象读、教师范读、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升华情感。特别是教师关键时刻深情地诵
读,真正地、巧妙地将学生带入一个玄妙的境界。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学生已经能一下子把
握这首词的基调:思乡、凄凉。
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所率领的军队山水兼程的情景,感受诗人虽身在征途,仍心系家园。
并借助想象让他们经历诗人的心灵历程,想象纳兰性德此时的神情,想象诗人思念故园的亲
人的情景,更好地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两节古诗课,底蕴深厚,教得巧妙,为两位老师点赞。
孙坚泽:
感谢工作室的精心安排,感谢徐老师、吴老师的辛苦耕耘,感谢梁校、蔡校的专业引领,
有幸让我在疫情期间,第一次听到了有学生的“现场课”+“当场点评”,说实在,真心怀念起
这种弥足珍贵的滋味来了。
古诗一直都是我的薄项。那年考编面试课文就是古诗《所见》,当时二十分钟的短课教
学设计,也有读出停顿、也有读出节奏,和徐老师相比,的确是逊色太多了。徐玉娟老师对
于诗歌的“读”,指导有方法,有层次,一读通顺,二读节奏停顿,三读平仄押韵。的确受教。
吴怡焜老师的“潇洒”,教学古诗的言语,就营造了学习古诗的良好氛围,自叹不如。
听了各美女前辈的评课,蔡校、梁校的讲座,亦觉得打铁还需自身坚劲。首先是教学内
功需提升。个人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方法的斟酌,对“教什么”和“怎么教”,尤其是怎么教,
还需闭关修炼。二是评课能力再拔节。赞叹于前辈们那侃侃的评课,用文字和语言精准地传达出听课后的课感,让学术和专业激发思维的碰撞与提升。三是个人素养再锤炼。“积土成
山,非斯须之作”,蔡校只需隔天晚上几小时,就让古诗领域的饕餮盛宴备足,梁校信手拈
来,张口便将古诗古韵吟唱,没有平日里的积淀,此刻哪得从容?
就此不言,膜拜赞叹之余,好好学习,无他。
卞丽琴:
虽然工作室的第五次活动正值紧张的期末复习,这一天还阴雨蒙蒙,但注定不虚此行。
两位老师生动的课堂教学,两位导师的精彩讲座无不深深吸引着我,震撼心灵。
一、 注重朗读,读有层次,让人如临其境,感到沉醉。 古诗词语句精炼,意境丰富,
内涵深远。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都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正如蔡海峰校长所说的口中有声,
读出古诗的音律美。从读准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懂、读用结合,一步一步
带领学生涵泳在古诗词当中,深入浅出地读了一个来回。把诗读丰厚了,读出一幅幅画、一
份份情;又把诗读精简:一个“醉”,一个“碎”。真正做到了“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
砺,把它撕开又并拢,折来叠去。”
二、 搭建支架,感受意境,让人如痴如醉,感到智慧。徐玉娟老师运用绘画选颜色、
拍视频选停留,巧妙地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不仅读懂了诗意,读懂了文字之美,更探究
了言语背后深刻的内涵。吴怡焜老师紧扣两问“身在何处?”“心在哪里?”,领着孩子走进了
纳兰性德长相思的世界,看到了一个个被立体成画面的文字,走进了恢弘大气、哀怨凄凉的
词的意境中。重要的是孩子们在两位老师的引领下习得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感受到语文那
份撼动心灵的美丽。两位老师的教学智慧不得不让人感叹!
两位导师的讲座更是让人如获至宝,感到明朗。诗词教学的框架在我的脑中逐渐清晰。
感谢导师的引领,感谢两位上课的老师,感谢团队中每一个优秀的同行者!
孙秀君: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感觉在我们的团队里,每一位老师都值得我好好学习!从一开始
布置的《山居秋暝》文本解读,到后面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个常年扎根在低年级的语文老师
来说,真的有点不知所措,只能恶补……好在这次有徐老师和吴老师的两堂展示课,让我有
幸一睹古诗教学真容。
徐老师我认识已久,就来聊聊她的课吧。徐老师工作中认真严谨、善于钻研,所以课如
其人,有高度、有深度,又充满了温度。
首先,徐老师课前潜心钻研文本,大量搜集名家资料,反复研究推敲环节,可以说高屋
建瓴,运筹帷幄。相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感谢徐老师给我们带来才如此高效的课堂。其次,每一个教学环节看似云淡风轻,实则精心设计。特别是“绘画选颜色”和“拍视频
选停留”这两个活动,分别从静态、动态两方面,把孩子带入情境,想象还原诗歌意象,获
得丰富的体验。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学生与老师、文本、苏轼进行了深入的对话。所以,
当孩子最后再来体会题目中的“醉”字,已经比初读时的感受深刻许多。
这堂课,徐老师教的是一首古诗,但又不仅是一首诗,她更让大家走进历史,去尝试了
解、触摸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可视、可听、可感、可触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与诗人的
思想、情感发生碰撞。这样的课堂带着温度,又饱含温情,这样的课堂让孩子的言语品质在
诗歌的滋养中不断提升。
课堂教学是我们每天要走的平凡之路,希望我能和徐老师一样,在平凡的低头走路之余,
也能经常抬头仰望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