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跳 水
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梁昌辉
一、语文要素解读及目标制订
《跳水》是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是多次入选中国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小说叙述了发生在航行帆船上的一个故事,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上,随时可能摔下来,危急之中船长拿枪逼着儿子跳入海中,救了孩子。
危急时刻,船长思维敏捷,处事果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站在几十米高的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十分危险: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孩子转身走回桅杆不可行,“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船员们去救,既困难,也来不及,孩子的“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随时可能摔下来。常规的解决办法肯定行不通了,这就是水手们的思维过程,也是他们“全都吓呆了”的原因。与之不同的是,船长考虑的是让孩子跳水,十一二岁的孩子是没有胆量从几十米高的地方跳进大海去的,所以他就用枪逼着孩子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脱险获救。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船长办法的高妙正源于此。指导学生通过对船长思维过程的细致推测,体会敢于突破常规,果断做出决定的优秀思维品质与,获得智慧启迪,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这是一篇小说,帮助学生学习小说的阅读是本课的另一重要教学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标题的方式把握小说情节的发展,借助故事讲述体会情节的起伏、人物心情的变化以及建构故事图式,揣摩小说结构情节、推动叙事发展的表达艺术,从而初步领略小说阅读的魅力。同时,本课的生字新词较多,可以集中或随文进行教学,
基于以上理解与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课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1.基础性目标
(1)认识“肆、桅、撕、唬、龇、咧、瞄”7个字,会写“艘、航、肆、桅、帽”等14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放肆、吓唬、心惊胆战”等词语的意思。
(2)能把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合适的小标题或句子进行概括。
(3)能抓住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体会小说情节的起伏。
2.发展性目标
(1)能自主运用思维导图等图示法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与水手们的思维进行比较,在交流中领悟船长思维的创造性与当机立断。
(2)关注文中描写水手们的语句,揣摩水手们的表现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二、教学设计及思考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以下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学习词语,交流感受。
根据生字词的安排和本课的文本特点,词语学习可以安排这样三组词语:
第一组:一艘、船舱、桅杆、航行。本组词语与船有关,可以把学习词语与认识帆船的主要结构结合起来,借助简笔画标示出船舱、甲板、桅杆、横木等,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最高横木的位置及高度,感受站在上面的高度危险性。“艘、航、舱、桅”,要引导学生从形声字造字法的角度进行识记,注意“艘、桅”重点笔画的书写指导。
第二组:放肆、摘帽子、钩绳子、龇牙咧嘴。这一组词语都是描写猴子的,结合上下文理解后可以连起来说说猴子是怎么逗孩子的。“帽、钩、咧”也是形声字,“肆、帽”的书写要重点指导:“肆”的左半边要带着学生看清笔画、仔细记忆并书写,“帽”的右上部分要注意两横不与竖画连接。
第三组:哭笑不得、吓唬、发抖、心惊胆战。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组词语都与孩子有关,联系上下文理解,然后可以让学生连起来大体说一说随着情节的发展孩子心情的变化。
第二板块,概括情节,讲述故事。
理清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情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与同桌交流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师出示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进行示例教学,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句或小标题概括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再让学生把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置情境,讲述故事。通过情境设置,可以让学生代入感更强,对角色的体验更为深入。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危机过去了,船长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你是那个孩子或者船上的一名水手,你会怎样向船长讲述?学生选择一个身份练习,同桌互评,再指名讲述。以孩子的身份讲述,评价的关键点在是否讲清了情绪的变化: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发起抖来——心惊胆战——吓得赶紧跳——恍然大悟。以水手的身份讲述,评价的关键点在是否把取乐——笑得更欢——吓呆了这条心理变化的线索讲清楚了。
第三板块,聚焦情节,揣摩表达。
“询问”水手,领悟情节发展。可以同桌讨论船长会问水手哪些问题,梳理出关键问题后,分别指名扮演船长、水手询问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学生在体验中也可以发现水手们面对危险时的思维,为下面领悟船长思维作铺垫。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水手的语句(哈哈大笑——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吓呆了——跳进大海),关联前面的情节梳理和故事讲述,发现正是水手的哄笑逗乐让猴子越来越放肆,孩子也又气又急,鲁莽地一步一步走上了危险之路。然后让学生尝试去掉描写水手的语句,会发现没有水手们的哄笑逗乐就没有了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教师适时点明,正是水手们的表现一步一步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来帮助学生领略小说阅读的乐趣。
聚焦孩子,体会生动描述。课文主要从神态、动作两个角度对孩子进行了描写,语言精彩细致,可以安排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细节,运用批注的方式进行品味。如“气得脸都红了”的神态表情描写,“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的连续动作描写,要引导学生揣摩表达,积累表达经验。
第四板块,推测思维,领悟智慧。
聚焦船长,推测思维过程。回顾《田忌赛马》以及第二单元的阅读经验,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图示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交流、点拨,明确:船长看到儿子站在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上,孩子十分紧张,随时可能掉下来,摔在坚硬的甲板上,后果不堪设想;只有跳进大海里才会相对安全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显然自己不敢跳下去,正好手中有枪,只有用枪逼他才会跳;而海面风平浪静,众多的水手随时可以入水相救。再安排学生交流对船长的评价和获得的启发,推测、交流过程要紧密联系文中的细节语言,做到有理有据,如“立刻”一词突出了船长思维敏捷、决断迅速。
问题探讨,领略小说谋篇艺术。引导学生讨论一个问题:既然船长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为什么6个自然段中写到船长的只有第5自然段?发现小说情节层层推进,在孩子处于危险、大家全都惊呆了的关键时刻,船长出马,处置果断、利落,成功化解了危机,展现出非凡的创造新思维与冷静、果断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介绍托尔斯泰,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托尔斯泰、阅读托尔斯泰作品的兴趣。作业设计:
拓展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鲨鱼》。
1.推测老炮手的思维过程,交流对老炮手的评价。
2.思考《鲨鱼》中是什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与同学交流。